慕善集:真福卡利斯托宗主教《論祈禱》(46)


(接上文)

 

因天主對人類的愛,祂如何能被每一個靈智器官所感知

 

六四、具有位格的至聖天主聖言,天主的智慧與大能,主啊,我要如何讚美祢的性體和祢的榮耀?因為它們是無法理解的。祢博大的愛是無限的,而我,作為人類,只擁有有限的心靈,我該如何讚美它?然而,我要讚美祢,光榮我所能理解的一切。也許這樣我就能領悟到祢的榮耀和愛,我的靈魂就會以它的全部力量緊緊追隨祢。通過這種方式瞭解祢,我將對祢心存敬畏,結果,我將遠離一切事物,全神貫注於祢,就像先知所說的:「上主,我聽到了祢的聲音就害怕;我默想祢的作為就驚奇。」(哈3:2,七十賢士譯本)

至高無上、最難理解的聖言,祢敲了雅歌中新娘的門,亦即她的耳朵,她的內心因祢而大為感動。她大為驚奇,渴望見到祢,高呼說:「請讓我看到祢的面貌,聽見你的聲音,因為你的聲音柔和可愛,你的面貌美麗動人。」(參閱歌2:14)因為她確實渴望像約伯那樣地說:「以前我只以我的耳朵聽說了祢,現今我親眼看到了祢。」(約42:5,七十賢士譯本)我看見了祢,也就是說,祢不僅是聖言和智慧,也是給每一個來到世上的人帶來光明的真光(參閱若1:9)──從其第一次出現的那一刻就照耀了我們的光。因為,祢是公義的靈智太陽,祢賜予光明,使人可以因自己的美德、以蒙福的方式感知獨一天主神聖而又超性的品質,並通過強烈的渴慕而達致超越世界的不可言喻的神聖現實。

為此緣故,聖若望明確指出:「我們見了他的光榮,正如父獨生者的光榮,滿溢恩寵和真理。」(若1:14)。作為真天主,祢也是真光,就如聖若望再次證明的;這就是為什麼那些從祢──不可言說的主──的滿盈中領受了不可言喻的恩賜的人,直截了當地宣稱,祢──那吩咐『光從黑暗中照耀』的天主──確實照耀在我們心中(參閱格後4:6)。祢以難以言喻的方式,以如此的光輝照耀著,使我們能够感知超性的屬天事物,天上的恩寵和真理的事物,並奇妙地喜悅於其中。

因為祢的慈悲,我們不僅藉著聽覺和視覺,還藉著觸覺認識祢。正如主所愛的那個門徒所說的:「論到我們聽見過,我們親眼看見過,瞻仰過,以及我們親手摸過的生命的聖言,我們已傳報給你們了。」(參閱若一1:1)。既然祢已成為信友的外衣,一次而永遠地給祢的子民帶來慰藉,那麼很顯然,仁愛的主,祢也與他們進行了靈智的神化接觸。正如最神聖的真理宣講者聖保祿所說,慷慨的主,那些有幸受洗歸入祢和信仰祢的人,就是更為有幸地穿上了祢(參閱迦3:27)。同樣,依撒意亞,這位強有力的先知號角,在他的靈魂內充滿了對天主父和主的喜樂,因為天主在祢──主──內為他穿上了華麗的救恩衣服,並以一種超乎理解的方式在祢內給他披上了義德的外衣(參閱依61:10)。因為當一個人在天主的啟示下,看到自己被祢──那永不熄滅的超性之光──包裹時,他怎麼會不大大地歡喜快樂,尤其是當他意識到這就是他的救恩時,因為祢本身確實就是救恩!

因此,因祢無窮的愛,祢允許自己被那些信仰健全的人藉他們的靈智鼻孔聞到,祢也以這種方式將慰藉奇妙地賜予那些讚美、光榮祢的人,他們說:「祢的令名香液四射。」(歌1:3)他們對周圍的人宣告說:「我的愛人看著如同美麗的蘋果,聞著發出芬芳,嚐著甘飴無比,他的香膏已放出清香。」(參閱歌1:12)。正因如此,已穿上了祢的保祿這樣說:「我們就是基督的馨香。」(格後2:15)

祢也成為信友的食物和養料,成為靈魂真正的肉和飲料(參閱若6:55),奇妙地賦予它生機,並滋養它,使吃了祢這食糧的人得以成長,並奧秘地充滿喜樂。這就是聖先知達味在受天主默感品嘗到祢時所經歷到的,他對別人說:「請你們體驗並觀看,上主是何等的美善。」(詠34:8)如果祢被視為蘋果,被視為非常有營養的食物,那麼,有需要的人──神貧者與謙卑者──要吃祢這食糧,並得到飽足;主啊,那些不斷尋求找到祢並吃祢這食糧的人,要讚美祢(參閱詠22:26),因為他們在嘗到祢時,會體驗到超乎尋常的甘飴。因為從你豐盛的賜予生命的大能中,聖潔的食物和飲料源源不斷地涌出,吃祢這食糧的人的心將永遠生活(參閱詠22:26)。因為祢是永恆不朽的,祢使吃祢的人不朽,以祢本性的巨大活力帶領他們進入永恆。因此,祢以祢無限的愛,如此寬厚至上的仁慈,呼召和懇求那些有理性的人,說:「你們來,吃我的食糧,飲我配製的酒!」(箴9:5)祢這樣把自己說成是神聖的食糧;因為在另處,祢曾說:「我就是生命的食糧。」(若6:35)又說:「他們離棄了我,生命的泉源。」(參閱耶2:13)事實上,祢將祢最聖的身體和寶血作為他們的食糧和飲料(參閱瑪26:26-28;若6:53-56)。

這樣,主,我們靈魂的愛人,祢藉著靈智的感知器官滋養祢的子民,使他們充滿巨大的喜悅,為他們成為光明和生命,成為各種喜樂和超性的祝福。耶穌,滋養無數人的天賜的屬靈瑪納,願祢受讚頌。願光榮歸祢對我們不可言喻的愛,歸於你不可言喻的仁慈和忍耐。阿們。

 

(接下文)


返回「《慕善集》總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