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園與烏托邦:樂園的時代(7)
第一章 基督教世界的黎明
耶穌在受難、復活之前,經常談論天國。事實上,祂在地上的傳教工作可以被視為對這一奧秘現實的持續啟示。祂宣稱,這不是世上的國度,正如祂,這個國度的君王,不屬於這個世界一樣。但這個國度已經通過祂的降生進入了此世。祂的身體──即教會──的肢體,都有份於天國,因為他們都有份於基督本人。無論教會在哪裡,基督就在哪裡。而無論基督在哪裡,祂的國度就在哪裡。
進入天國所需要的只是內心的改變,也就是悔改(希臘語中的悔改「metanoia」,字面意思是「內心的改變」)。「你們悔改吧!因為天國臨近了。」(瑪4:17)基督在祂地上的傳教工作之初就是如此勸誡的。
正是在五旬節召叫人悔改,標誌著祂的宗徒們的傳道工作的開始。在那一天,他們當中第一人,伯多祿,發表了一篇講道,總結了耶穌為拯救世界所做的一切。當他結束講道時,他的三千名猶太聽眾問他們要如何做才能進入天國。「你們悔改罷!」伯多祿也勸誡說,「你們每人要以耶穌基督的名字受洗,好赦免你們的罪過,並領受聖神的恩惠。」(宗2:38)
基督教與世界
「悔改」──這一呼叫暗示了世界與天國之間存在著鮮明的區別,一種將彼此分開的裂痕。而這樣的分裂確實存在。要進入天國而不遠離世界,或者至少遠離那些吞噬並摧毀世界的罪惡情慾,這是不可能的。這就是為什麼(進入)天堂需要內心的改變。它是一個與羅馬異教徒所慶祝的那種塵世存在不一樣的國度。
例如,山中聖訓充滿了道德上的自相矛盾,將天國之道與墮落世界之道進行了對比。在其中,基督在描述梅瑟法律要求之前,說「你們一向聽過對古人說」,然後接著講述天堂的對立價值觀。尤其是真福八福,揭示了人生活的一個全新的基礎,高舉了溫良、心裡潔淨和神窮等美德。基督在面對敵意時呼籲「以德報怨」,也許是最具戲劇性的例子,這樣的價值觀在提庇留的朱庇特別墅等地方是如此地反文化。

五旬節聖像,基里洛-貝洛澤爾斯克修道院(約1497年)
然而,基督並沒有將教會從世界上除去。事實上,教會帶著她天國的價值觀,蒙召藉著她的臨在轉化世界。這是傳統基督教教會學的奧秘。基督奧體的肢體向周圍的世界彰顯,或「映照」(亦即成為)基督的肖像。作為基督的奧體,他們集體地成為基督在世上的臨在。基督的個人事工仍持續著,並將持續到時間的終末,但僅僅在祂的教會內,並藉著祂的教會。
人們常常觀察到基督徒雖在世上,卻不是屬世的,亦即他們不屬於這個世界,他們的呼召超越了這個世界。這無疑是真實的,但這一陳述可能會被誤解為暗示基督徒在世上沒有地位。某些形式的基督教甚至教導藐視世界,漠視其狀況。但如果把上述陳述顛倒過來,可以做出不同的強調:從一開始,基督徒就不是屬於世界的,但他們一直都在世界上。這也是他們的召叫,雖不是屬於世界的,但卻仍堅定地生活在世界上。因為若不在世界上,他們就無法向世界彰顯基督。
因此,早期基督教不僅強調世界的破碎,還強調其得救贖的可能性。畢竟,如果「天主愛世人」(若3:16),他們也應該如此,因為天主是他們在天上的完美標準。傳統基督教從未教導仇恨世界本身。那樣的事情有一天會出現在基督教歷史上,但它與早期基督徒的信仰相去甚遠。耶穌觀察到世界恨祂,也同樣會恨祂的門徒(若15:18)。但他主張愛世界,就像祂主張愛自己的仇敵一樣。
此外,那是祂的世界,因為是祂創造了它。正如創世記第一章所記載的,祂在完成創造之後宣告它「很好」。在亞當內,世界可能選擇了死亡而不是生命,但基督是新亞當,祂要在其中播種賦予生命的事工。
那一事工直到五旬節才完全被啟示出來。在聖神降臨之前,宗徒們似乎只是部分地理解了基督對世界的救贖計劃。祂的奇跡偶爾被視為目的本身,而非徵兆;祂的受難不被理解;祂復活的身體並非輕易就被認出。正如「時期一滿」(迦4:4)是降生奧跡所必需的,同樣地,也需要時間來理解降生奧跡的結果。因此,只有五旬節「一到」(宗2:1),聖神才降臨在宗徒們身上,使他們充滿神聖的智慧。
耶穌在祂死亡前一天晚上與門徒聚集在一起時,已經表明了五旬節的重要性。在那時,祂預言「另一位護慰者」(若14:16)即聖神的降臨,由此將自己稱為護慰者。只有在降生奧跡的背景下才能理解這句話的重要性。在祂塵世事工結束時,耶穌已經表明自己是關於天主的默西亞(或基督)的猶太預言的應驗。依撒意亞預言道:「你們安慰,安慰我的百姓罷!」(依40:1)這就是天主將眷顧祂的子民,並作為他們的安慰者居住在世界中的古老應許。先知預言祂的名字是「厄瑪努耳」,意為「天主與我們同在」,證實了祂將在人間,在人的團體中佔有一席之地。最後,祂由童貞女瑪利亞所生,不僅成為猶太人的神聖安慰者,也成為全人類的神聖安慰者。
安慰者的降生成人是宇宙性光照的行動。聖史若望有力地宣告了這一點。隨著耶穌的降生,神聖之光穿透了真正的蒙昧世界的魔鬼黑暗──當時,這一蒙昧世界由提庇留皇帝統治,他的朱庇特別墅的宮殿代表了異教自我毀滅的情慾的縮影。但在更深層次上,世界受到比凱撒更大的強權的統治。基督教的啟蒙不僅僅是關乎治國方略或更一般的文化和文明的表面現象。它關乎戰勝「率領者」和「掌權者」,按保祿所說(弗6:12),從根本上而言,這些「率領者」和「掌權者」要對世界的黑暗負責。
光明進入世界,但它卻不屬於世界。因著魔鬼的折磨,原本非常好的宇宙抵制光照,頑固地與光照者抗爭。黑落德企圖在基督尚是嬰兒時就毀滅祂,這只是第一次嘗試。三十多年後,般雀•比拉多為了安撫本應更好地認識到此事的猶太領袖,最終實現了黑落德未能做到的事情,這是因為耶穌現在準備自願向黑暗的墳墓屈服。
但在這樣做之前,主在耶路撒冷的一間樓房裡將門徒聚集在祂身邊,告訴他們另一位護慰者(安慰者)將要來臨。祂說,在祂離開世界後,聖神要與他們同在。就像祂那樣,聖神也是由天主父而來。基督宣稱,祂「發於父」(若15:26)。正如我們將要看到的,後來西方的基督教權威宣稱聖神既發於父,也發於子。但這並非基督在受難前夕所啟示的。這一點很重要。耶穌宣稱聖神發於父,揭示了這同一位聖神,作為第二位神聖的安慰者,將要像基督那樣在地上建立起天主的直接臨在。所有這些都將發生在教會的聖事生活中。
宗徒們與復活的主在一起四十天後,目睹了祂的升天,但他們仍留在世上。十天後,他們領受了祂的聖神。因此,五旬節完成了三十多年前天使報喜時所開始的降生奧跡。現在,在歷史的時間圓滿時,天主與人同在──靈性上、肉體上、聖事上──並將繼續與人同在,「直到世界的終結」。
(未完待續)
返回「《樂園與烏托邦》總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