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普提納的聖尼康長老的屬靈遺囑(一五)
一四、論信德
有人問大聖波曼:「信德是什麼?」這位偉大的聖人回答說:「信德在於謙卑與行善,即在近人前自謙自卑,寬恕他們的一切凌辱與冒犯,以及他們所犯的一切罪惡。」【原注:這意為活潑的信德,而非停留在教義上的相信。】
要考驗一個人的信德和意志,必不可少的是,他從一開始就在修行奮鬥中,經歷懶散與昏沉;他只有在後來才會獲賜聖神的安慰。恩寵的恩賜,是藉著內心的艱難困苦而獲得的,它必須受到領受恩寵者的精心保護。在修行生活中所遭受的艱難困苦教導人重視並保存這恩賜。存念死亡具有救贖的意義。當心靈思想天主神妙莫測的判斷時,它會迷惑不解……。信德盛宴的比喻多麼安慰人心,與此同時,它又多麼令人謙卑!它是令人謙卑的:我只是一個饑餓、骯髒、衣衫襤褸而又貧窮的人。我所穿的破衣爛衫幾乎蓋不住我污穢而又骯髒結痂的身體。看到並感受到自己處於這樣的一種悲慘的狀況與處境,人怎能不謙卑,怎能不開始哭泣呢?
我的良心無情地見證了我被置於其中或是我使自己所身其中的狀況的真相──它見證了我的赤貧。令人欣慰的是:儘管我很窮,但我還是被允許進入宴會廳,在那裡,信德的盛宴已經以一種我無法理解的方式,安慰並滿足了我的那些富有而光荣的祖先。我不配吃他們的飯,甚至不能坐在餐桌旁,但我仍然可以從那張桌子上收集我祖先吃剩下來的那些不可言喻的屬靈食物的碎屑。這些碎屑能維持我虛弱的生命。這就是我的天主的良善意樂。
諸聖教父教導說,造就一個外在的修士是件容易的事,但是按照內心法則(天主是鑒察人心的)成為一位修士,則是一件偉大而又困難的事情。因此,並非每個生活在修道院裡,穿著修道聖衣的人,都能被承認為修士,也並非每個生活在塵世裡的人都應被視為世俗之人。但愿這能使修士們感到謙卑與畏懼,也能成為天主的僕人的安慰,他們雖然生活在塵世之中,卻努力不受世俗的染污,儘管因著天主的聖意,他們不能離開這個世界。如今,這也是所有由於修道院已不存在而被迫生活在修道院之外的虔誠修士的安慰。就是否便利而言,生活的地方與方式在屬靈生活中有著巨大的意義,但它們並不能拯救人。天主的恩寵拯救那些彰顯了自己的自由意志的人。一個人能在任何地方,以任何受人尊敬的生活方式而得救。聖詠上說:「上主所有的一切受造物,在他的權限所達的各處,請你們大家都讚美上主。我的靈魂,請你讚美上主!」(詠102:22)
讓我們感謝主天主,因為祂向我們罪人顯示了祂的所有仁慈。我們要感恩,因為我們是正教會的子女。我們要感恩,因為我們已在某種程度上得知了修道生活的神聖性──如果不是在我們自己的生活中,就是以我們的思想與我們內心的感受。我們要感恩,因為我們至少在某種程度上被賜予能理解世俗生活的空虛。我們要感恩,因為我們由〔教父的〕奇妙餐桌上領受了那些碎屑。由於我們的罪,我們不配繼承我們先祖的產業,但是,我們卻受到了極大的憐憫──我們被賜予先祖藉以得到滋養的神聖食糧的碎屑。這些碎屑的質量見證了已離他們而去的先祖的品質。對於這個世界上的人,以及那些(因天主未知的判斷)其生活環境不允許他們明白這些的人,那些碎屑或食物本身的存在與價值,仍然是未知的。
我們要為了所有這些,以及其它許多事而感恩,我們要謙卑自己:「給誰的多,向誰要的也多。」(路12:48)我們不要允許自己在方便或不方便的場合,判斷那些不理解我們、以及我們敗壞的心靈隨時準備判斷的人。那一判斷屬於天主,而不是我們。意識到我們自己不配獲得我們所領受的天主的仁慈,我們就要特別謙卑自己。我們得到了憐憫──我們所得到的也使我們有義務守護它。看到我們在守護我們所獲得的東西上粗心大意,我們就要更加謙卑自己。為了守護並保存我們所獲得的,必須珍惜它,並恭敬地保守它,否則我們就會失去它。看到我們敗壞的心靈受到仇敵與罪惡的試探,準備用無價的財寶來換取微不足道、暫時、屬世而又罪惡的享樂,我們就要更加謙卑自己。讓我們在主前獻上痛悔的祈禱,求祂助祐,使我們意識到我們自己的全然無能。藉著我們對自己的警惕,以及對我們自己的強迫,我們將會表達我們的意志(我們對天主的愛),主不會拋棄我們。
返回「『聖尼康長老的屬靈遺囑』總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