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教教父對《創世紀》的註釋(二八)
第三章 創世六日(逐日詳解)(續)
(創1:1-25,2:1-3)
五、第五天(創1:20-23)(續)
聖巴西略寫道:
所有的人都熱切地急速完成它的創造者的命令,天主偉大而不可言喻的大能立即就在受造物中產生了有生命的、活動的生物,甚至沒有人能數得清它們的種類,因著祂的一命,水立時就有了滋生活物的能力。【註釋四七】
蘇切維察修道院的內部壁畫,
羅馬尼亞的摩爾達維亞,1595-1596年。
聖盎博羅削寫道:
因這命令,水立時就傾注出它的後裔。河流在工作。湖泊生出了它們的生命定額。海洋開始包含各種爬行的生物。……我們不能記錄下在那一時刻因天主的命令而產生的所有生物的種類的眾多名稱。在同一瞬間,實體的形式和生命的原則形成了。……鯨魚和青蛙藉同一創造的力量同時出現。【註釋四八】
在此,就如創造所有活物那樣,天主創造了每一種類中的最初產物:
天主使每一種類生出最初的產物,作為自然的種子。它們數量巨大,都保存在隨後世代的物種之中,需要的時候就生長繁殖。【註釋四九】
因此,在這裡,讓我們考查一下「各隨其類」【註釋五〇】這表述的意義,經上在創造生命的三天中的每一天都重復這一表述。
毫無疑問,諸聖教父清楚而一致地理解為,天主在這三天裡創造了我們今天所知道的所有「種類」的受造物。我們可由他們經常反覆肯定的以下話語中得出這一結論:天主立時,在一瞬間創造了它們,受造物只因祂的一句話就存在了,產生生命並非水或泥土的自然特性。關於後者,聖巴西略在談論創世第六天時寫道:
當祂說「地要生出……」時,〔大地〕並非生出原本蘊含在它內的事物,而是那發出命令者賦予它生長的能力。當大地聽到「要生出蔬菜與果樹」時,並非大地產生了隱藏在其中的植木;也不是將其深處所隱茂的棕櫚樹、橡樹、柏樹發出地面來。相反,是天主的話語造成了萬物的起源。「地要生出」,不是讓他將它所具有的交出,而是它獲得了它所不具有的,因為天主賦予它活躍的力量。【註釋五一】
希臘的前驅聖若翰修道院的壁畫
諸聖教父對受造物的「種類」有一非常確定的教導。在此,我們只要記住,我們不需要精確地確定這些「種類」的界限。現代的生物分類學的「物種」有時是武斷的,並不必然地對應於《創世紀》中的受造物的「種類」【註釋五二】;一般而言,我們可以說,教父理解,那些受造物能夠繁衍後代,這一能力包涵在每一「種類」的受造物之內,就如我們在後面所要看到的。
註 釋
【註釋四七】大聖巴西略,《創世六日》,7.1。
【註釋四八】聖盎博羅削,《創世六日》,5.2-3,5。
【註釋四九】大聖巴西略,《創世六日》,7.2。
【註釋五〇】在七十賢士譯本中,「類」所對應的希臘文是「γένος」,在瑪索辣文本(即現在通行的希伯來文舊約)中,所對應的希伯來文是「min」。 ——編者註
【註釋五一】大聖巴西略,《創世六日》,8.1。
【註釋五二】在現代科學的團體中,「物種」的定義是一具有眾多爭議的主題。在二十世紀上半葉,通常物種被定義為一組能够交配、繁衍後代的植物或動物。1940年,以及1942年,進化論的生物學家恩斯特•邁爾(Ernst Mayr)提出了一個具有較少限制的定義:物種是一組「在生殖上與其它群體隔離」的生物,即一般而言不與其它組群的生物交配繁殖,儘管它可能具有與其它組群的生物交配繁殖的能力(恩斯特•邁爾,《動物學家的系統分類學與物種起源觀點》,第120頁)。這一對物種所做的新定義今天被許多生物學家所接受。因為它十分不嚴謹,很容易顯出一個「物種」(實際上生殖種群)能「進化」為另一物種。例如,北極熊與灰態在現代生物分類學中被分為兩個物種,儘管它們能彼此交配,繁殖後代。但是,基於教父有關《創世紀》所描述的「種類」的教導,顯然,這兩個態的「物種」只是同一個原始受造的「種類」的不同品種。 ——編者註
返回「正教教父對《創世紀》的註釋總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