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年福音講道集


五旬節後第二主日

召叫宗徒
瑪4:18-23

為何當今世人如此匆忙?只為盡快看見自己的努力取得成功。然而成功到來,又轉瞬消逝,只留下一絲哀傷。

為何當今的世人之子如此匆忙?只為盡快摘取自己勞作的果實。然而果實成熟,又轉眼腐朽,只留下一抹苦澀。

當死亡來臨時,當代之人回顧的盡是過往──他們望著已被遺忘的成就,望著已然腐爛的收成。隨著他們的死亡,那些努力與果實的最後痕跡也一同消逝。後來者同樣匆忙地播種,同樣倉促地採收、吞嚥,最終空手離開此世。

世人如此,但天主的道路卻不如此。當人看見自己的道路與天主的道路之間的差異,便說:「天主的磨盤轉得緩慢,卻研磨得極其精細。」天主或許在一代人中顯得遲緩,但在萬世的長河中,祂從不遲延。祂常在一個世代播種,卻在下一世代收割──那被播種的一代以為天主極其緩慢,那被收割的一代卻覺得祂無比迅速。在我們人類的勞作中,每一次收成豈不比耕犁、播種、除草,以及等待莊稼成熟的漫長煎熬來得更快嗎?但天主既不迅速,也不遲緩。祂有自己的節奏,且絕不偏離。螞蟻舉目,只見自己的蟻丘;家主放眼,卻望盡整片田野。

倘若基督依從世人的方式行事,祂便不會揀選十二個漁夫作自己的宗徒,反倒會選地上的十二位君王。若祂想要自己的努力立見成效,想要即刻收穫勞作的果實,祂本可以憑那無可抗拒的大能,使世上十二位最強大的君王歸化,使他們成為自己的門徒與宗徒。試想,基督是如何頃刻間便傳遍天下;祂的教誨是如何轉瞬就廣佈寰宇;偶像是如何因帝王的諭令而驟然消失;異教神廟是如何紛紛改作基督徒的教堂;獻給諸神的祭祀是如何止息,血祭的香煙是如何被馨香之祭取代!請想一想,那獨一永生的天主的教會,將何等輕易地為全人類確立!基督無需受苦,便能登上獨一無二的帝王寶座,透過十二位臣服的君王──祂的代表──統治地上萬民,從東到西,從北到南,整個世界。無需經歷苦難,頑固的猶太人便會承認基督君王就是他們期待的默西亞,並俯伏在祂前。

請試想,這樣一位由一人之力倉促造就的世俗君王,最終會落得什麼下場?這結局與基督降生前後的所有世俗王國並無二致。這些王國終將與其締造者一同消亡,而世界將復歸原狀。更生動地說,這就好比一個巨人將山間巍峨的橡樹連根拔起,移栽至山谷之中。只要巨人駐足於旁,用他強有力的手扶持著這棵移植的橡樹,它便能屹立不倒;然而巨人一旦離去,狂風便會襲來將它吹倒。人們會圍聚在這倒下的橡樹旁,驚嘆何以如此強壯的樹木竟被風吹倒,而旁邊低矮的榛樹叢卻能抵禦風暴,依然挺立。人們會搖頭感嘆說:確實啊,從種子緩慢生長的低矮榛樹,比起巨人徒手移植後便棄之不顧的參天橡樹,紮根更為穩固,更能輕易抵禦狂風。一棵樹的根扎得愈深,它就愈強壯、愈堅韌,也愈能長久存續。

基督何等睿智,從底層而非頂層開始;祂何等睿智,建立祂的國度不是從君王著手,而是從漁夫開始。對我們這些活在祂塵世生活兩千年後的人來說,祂未能在塵世生活中見到自己工作的最終成功,也未能收穫祂勞苦的果實,這是何等美好而有益的事。祂不願像巨人一般,一舉將一棵大樹移植到地上,而是願意像一個樸實的農工,將樹的種子深埋入大地的黑暗之中,然後回家。祂正是這樣做的。主將生命樹的種子,不僅埋入單純的加里肋亞漁夫的黑暗裡,更埋入地獄本身的黑暗中,然後離去。這棵樹生長得極其、極其緩慢。狂風試圖折斷它,卻未能成功。敵人將樹徹底砍倒,但樹根卻萌發出越來越多的新芽;越是砍伐,它生長得越是堅決而迅速。敵人的大軍掘地三尺,比地下墓穴更深,企圖挖出樹根;但他們越是拉扯,樹根越是頑強抵抗,萌發更多新芽,且新芽越發粗壯。因此,基督的樹──以天主的方式而非人的方式栽種──兩千年後的今日依然開花長葉,為人類與天使結出甜美的果實,並煥發著清新與美麗,彷彿它僅在一代人之前才被栽下。

倘若主耶穌像世人一般行事,祂確實能更快在人間獲得光榮,但我們便無法得救。然而,祂所求的並非來自人的光榮──不是那種如牧童笛聲般今日響起、明日便被投入火中的短暫讚譽。祂在意的不是人的稱頌,而是他們的得救。祂來到人間,並非像馬戲團中的巨人,只為炫耀自己的力量與技藝,換取人們的喝采;而是如朋友與醫生來到病榻前,探望我們,與我們促膝長談,給予勸告與治癒。因此,從亙古至今,主以天主的方式行事,並選擇了十二位卑微的漁夫而非十二位偉大的君王作為宗徒,這對人類實為美事。今日的福音便向我們講述了祂如何揀選他們。

「耶穌沿加里肋亞海行走時,看見了兩個兄弟:稱為伯多祿的西滿,和他的兄弟安德肋,在海裡撒網,他們原是漁夫。」主耶穌為何來到加里肋亞海,聖史在前一段經文中已告訴我們。祂聽說洗者若翰被囚禁後,便離開猶太,前往加里肋亞──以色列境內那受人輕視的地區。祂預見了這位偉大的戰士和前驅血腥的結局,於是藉著看似退避的行動,為戰勝敵人作準備。

當祂已在加里肋亞時,留在納匝肋──祂度過塵世生活大部分時光的地方──豈非再自然不過?但哪有先知在本鄉受愛戴?祂曾到過納匝肋,而那裡的人卻想將祂從山崖上推下(路4:29)。再次避開人世間的邪惡,祂最終駐足於加里肋亞海邊,位於則步隆與納斐塔里邊界之地,置身於最邊緣、最受輕視的人群中,「在黑暗與……死亡陰影」籠罩的人們中間(依9:2)。祂要在這大黑暗中,埋下祂福音這棵碩果累累的大樹的種子。

聖史若望寫道,安德肋是最早來到主那裡的人,那時還在猶太。安德肋原是洗者若翰的門徒,但當若翰指出基督是比他更大的那一位時,安德肋便離開了他最初的老師,跟隨了基督。在這之後,安德肋找到了他的兄弟西滿,對他說:「我們找到了默西亞」,「我們找到了默西亞」──意即基督。遂領他到耶穌跟前。那時,基督給西滿起名為「伯多祿」,即「磐石」,信德的堅固基石(若1:35-42)。聖史若望在此所寫的,與瑪竇在今日福音中所說的──耶穌在加里肋亞海邊召叫了這兩兄弟──難道沒有出入嗎?根據若望福音,安德肋先跟隨了基督,然後才是伯多祿,而從瑪竇福音看來,基督似乎是一起找到並召叫了他們,並且他提到伯多祿在安德肋之前。這難道不是明顯的矛盾嗎?不,一點也不。然而,正如金口聖若望所解釋的,顯然這裡描述的是兩個不同的事件:一個發生在猶太,當時洗者若翰尚未被監禁;另一個則發生在後來,在加里肋亞,當時洗者若翰已被監禁,而主耶穌正住在加里肋亞海邊的葛法翁。若望描述的是基督與伯多祿和安德肋的初次會面,而瑪竇描述的則是後來的會面。這一點從瑪竇提到「稱為伯多祿的西滿」可以看出,這意味著西滿已經從主那裡領受了「伯多祿」的名字。早前的會面,即伯多祿與基督的第一次相遇,發生在猶太,當時安德肋帶他的兄弟去見基督。若望對這次初次會面的描述如下:安德肋「遂領他到耶穌跟前,耶穌注視著他說:『你是若望的兒子西滿,你要叫「刻法」』──意即伯多祿。」(若1:42)。知道這一點後,聖史瑪竇現在描述的是約納的兒子們與主的另一次會面,因此他說:稱為伯多祿的西滿。他提到伯多祿在安德肋之前,是因為伯多祿的性格比他兄弟更活躍,從一開始就給人留下更深刻的印象。若望和瑪竇描述的是兩個不同的事件,這一點對任何閱讀兩部福音的人來說都是顯而易見的。瑪竇描述的是伯多祿和安德肋被決定性地召叫為宗徒:「跟隨我!」而若望描述的是另一次會面,當時兩兄弟在前驅說:「看,天主的羔羊!」的時候遇見了基督。顯然,他們在初次會面後離開了基督,後來去了加里肋亞,在那裡,主在他們從事漁夫工作的過程中再次遇見了他們。

「他就對他們說:『來,跟從我!我要使你們成為漁人的漁夫。』他們立刻捨下網,跟隨了他。」主深知他們的心;這些漁夫對天主懷有孩童般的信德,並遵行祂的法律。他們不慣於發號施令,只懂得勞作與服從。他們從不妄自尊大;謙卑與順服天主聖意充滿了他們的心靈。他們或許是單純的漁夫,但他們的靈魂卻深切渴慕真理與正義。我們看到安德肋──他曾一度捨棄漁網,跟隨前驅若翰為徒──當前驅指出基督比他更大時,安德肋立即離開若翰,跟隨了基督。這些熾熱的靈魂,正以日益增長的熱忱尋找天主的正義與祂的國。因此,基督以權威向他們宣告:「跟隨我!」

天主就是這樣對我們眾人行事的。祂不會強迫我們走上救恩之道,而是讓我們自由地、按照自己的認知,去選擇救恩之道或毀滅之道。但是,當天主──祂洞悉我們的心──已悉心將我們的心引向正途,引向救恩之道時,祂便堅定地牽引我們沿此道路前行。若祂看見我們的心已完全轉向毀滅與邪惡之道,天主便離開了我們,撒殫成了我們的主人。賣主的猶達斯便是如此。當他的心完全轉向邪惡,並已選擇了毀滅的黑暗之道時,基督便不再試圖挽回他。相反地,祂見撒殫已進入猶達斯內,就對他說:「你所要做的,你快去做罷!」(若13:27)因此,無論是對伯多祿和安德肋,或是對猶達斯,主都沒有干預他們選擇的自由,而是對那些心已擇定善惡的人說話,對伯多祿決斷地說:「跟隨我!」,對猶達斯則說:「你所要做的,快去做罷!」

「我要使你們成為漁人的漁夫。」這話的意思是:正如你們至今用網從黑暗海洋的深處捕魚,從今以後,你們要與我和我的福音一起,從這世界的罪惡深淵中捕人。

伯多祿和安德肋一聽到基督的召叫,立刻放下他們的漁網,跟隨了祂。你們看見這兩兄弟的心是如何早已選擇了善嗎?他們沒有問:「祢要召叫我們去哪裡?我們該怎麼吃飯?誰來養活我們的家人?」彷彿他們一生都在等待這個召叫。他們像孩子一般,把一切憂慮都託付給上主,捨棄一切,回應了基督的召叫。

「祂從那裡再往前行,看見了另外兩個兄弟:載伯德的兒子雅各伯和他的弟弟若望,在船上同自己的父親載伯德修理他們的網,就召叫了他們。他們也立刻捨下魚船和自己的父親,跟隨了他。」又一次,不是兩位君王,而是兩位漁夫。他們頭上沒有戴著君王的冠冕,但他們的胸中卻懷著君王般的心。主就這樣在黑暗中採集珍珠。祂揀選弱小無學的人,藉此使強大智慧者羞愧;祂揀選貧窮者,使富有者蒙羞。雅各伯和若望非常貧窮。他們和父親一起,正在修理漁網。但他們富足的靈魂卻饑渴慕義;他們的心已經轉向善──並且在等待。因此,當主一召叫他們,他們便立刻放下工作、船隻、父親和漁網,跟隨了祂。

其內在意義是這樣的:漁夫象徵那些尋求屬靈祝福的人,網象徵靈魂,海是世界,船是身體。這些漁夫把網撒到海裡,意味著他們在尋求屬靈的祝福、屬靈的食糧、天主的國,將自己的靈魂擴展並沉浸於這世界的深處,為要捕捉這些祝福,無論它們在何處。他們修理漁網,象徵他們努力使自己的靈魂歸於正途。前兩人捨下漁網跟隨基督,意味著他們已捨棄舊的、有罪的靈魂,開始被基督更新,得以重生,並領受新的靈魂與新的精神。這也意味著,從今以後,他們不再憑自己的努力去尋求和捕捉屬靈的祝福,而是在基督內;不是靠自己的力量,而是靠天主的大能;不是用自己的心思,而是藉天主的啟示。至於另外兩人捨下船和父親,意味著他們捨棄了有罪的身體和屬世的父親,為專注於自己靈魂的得救,並去迎接他們天父,因天主的恩寵而成為天主的義子。

「耶穌走遍了全加里肋亞,在他們的會堂內施教,宣講天國的福音,治好民間各種疾病,各種災殃。」主耶穌在度過三十年隱藏的生活後,如今開始了祂的神聖使命,並以熱忱與決心展開這工作。經上明確記載:「耶穌走遍了全加里肋亞。」祂的事工包含闡釋舊的、宣講新的,並以治癒的神蹟來印證這兩者。法律原是藉梅瑟與先知頒布的,並以許多奇蹟為證,使人確信這法律來自天主。但法律的詮釋者,因罪惡而靈魂昏暗,徹底混淆了這法律的真義。因此,舊的法律已然死,彷彿從未存在過。如今,至潔無罪的主耶穌顯現為唯一理解並能真正闡釋這最初的法律的那一位。祂詮釋其意義,並為罪人開啟其精神。如今祂是聖神的詮釋者,正如日後聖神將成為祂的詮釋者。祂並未廢棄天主的舊法律;這既是祂所賜下的,祂豈能廢棄?但基於其真實的屬靈與先知性意義,祂如今頒布了一條救恩的新法律,宣講天國的福音。舊法律如同一片美好肥沃的土地,卻因人的荒廢而完全被荊棘與雜草覆蓋──這些荊棘雜草便是那些謬誤的詮釋者所散播的。因此,眾人的眼目早已轉離這荒廢之地。如今,主重新犁開這地,撒下新的種子,眾人懷著敬畏與驚奇注視祂。正如舊法律曾以許多神聖奇蹟為證,主耶穌作為立法者,也以許多奇蹟為這新法律作證。這些神蹟的施行,不是為了虛浮地炫耀祂的大能,而是為了實在地服事人。它們全然關乎治癒身體與心靈的疾病,以及人的軟弱。因為主來造訪我們,不是以術士的身分,而是作為朋友與醫師。

我們所有渴望並渴求天主的正義與祂的愛,卻在這世界的海洋中徒然以靈魂為網捕魚的人,都應當聽從主耶穌的聲音。看,祂正如同昔日召喚加里肋亞海邊的漁夫般呼喚我們:「跟隨我!」我們一聽見這聲音,就當毫不遲疑,立刻捨棄一切舊日的勞碌與舊日的愛戀,跟隨祂。祂是我們唯一真實的朋友與醫師;凡站在祂之外的,不是愚人就是騙子。看,祂召喚我們,不是作為君王或牧者,不是作為富人或窮人,不是作為博學者或單純者,而是作為滿身病痛與軟弱的男女。我們的病痛與軟弱皆源於罪。因此讓我們俯伏在主耶穌面前,如同當日許多患病軟弱之人那樣向祂呼求:「主耶穌,天主子,可憐我這罪人!寬恕我,主啊,寬恕我數不清的罪過。以祢的大能潔淨我,以祢賦予生命的食糧滋養我,如同新鮮純淨的空氣進入令人窒息的悶熱房間般進入我靈魂最深處,如此我必得痊癒──我必得痊癒並得存活!」願主因此在我們靈魂的力量與身體的純潔中得享光榮,偕同父及聖神──同一性體而又不可分的聖三,自今至永遠,及於萬世,達於永恆。阿們。


返回「《週年福音講道集》總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