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年福音講道集


五旬節後第十三主日

惡園戶
瑪21:33-42

世上沒有比忘恩負義更醜惡的事,沒有更侮辱人或更摧殘靈魂的事。當一個人壓制並隱藏他人對他的善行時,還有什麼比這更醜惡?當一個人以無情回報仁慈,以背信回報忠誠,以羞辱回報尊榮,以嘲弄回報善意時,還有什麼比這更醜惡?這種忘恩負義在忘恩者與天上那最純潔之眼──即毫無黑暗摻雜的光明,毫無邪惡摻雜的良善──之間,籠罩了黑雲。

人們對忘恩負義的動物感到憤怒,儘管動物時常以它們的感恩、誠實與忠誠使人類蒙羞。人類究竟為動物做了什麼,值得動物對他們心存感激?幾乎什麼也沒有,除了那些精打細算的利益──給予少許,卻企圖獲得豐厚回報。動物對人類的照料已作出十倍的回報,而人類竟還期望它們感恩!

人們對忘恩負義之人的憤怒更甚,因為一個人能給予他人的恩惠遠非任何動物所能比擬,但人所遭受的忘恩負義也同樣遠超動物所能給予。在這世上,唯有在人類──唯獨在人類之中──感恩方能展現其真正神聖的光輝,而忘恩負義也才顯露其毀滅性的醜陋。世間再無其他生靈能如人類這般,既能臻於至高的感恩,亦可墮至極致的忘恩。最感恩之人最接近成全。他對周遭一切天主的受造物的感恩,使他成為這由繁星所點綴的宇宙中最卓越的公民;對人的感恩,使他成為人類社會的首席公民;對宇宙創造者與人的感恩,更使他成為配稱為天主之國的公民。

然而,一個凡人從宇宙和世間眾人所能獲得的一切恩賜,若與他日夜從天主那裡領受的無可比擬、不可勝數的恩賜相比較,又算得了什麼?我們欠受造物和人的一切感恩,若與我們欠天主的不可言喻的感恩相比較,又算得了什麼?看,我們從世界和人那裡獲得的一切美好恩賜,實則都是透過世界和人而來自天主。除此之外,天主還直接賜予我們多少恩寵──從我們出生之前,直至死亡之際──無需任何中介便將它們注入我們的靈魂?主賜予所有受洗靈魂多少神恩,多少屬靈的祝福,多少蒙福的權能?對這一切忘恩負義,不僅意味著喪失人的尊嚴,更將墮落至比宇宙間一切動物和受造物更卑下的境地。

為使人類免於這等羞辱,主耶穌時常公開向天主獻上感恩與讚頌(瑪11:25;14:19;26:26-27)。宗徒們同樣如此,他們不斷讚美天主(宗2:47),並稱頌祂,不僅為祂賜予他們個人的恩惠,也為祂施予他人的恩寵。「我便不斷為你們感謝天主」,聖保祿宗徒寫信給厄弗所的信友時如此說道(1:16),同時教導他們要「為一切事,要因我們的主耶穌基督的名,時時感謝天主父」(弗5:20)。同樣地,天主的教會遵循宗徒們的榜樣,不斷向永生之主獻上感恩與讚頌,並不斷提醒信友們永遠不要忘記、永遠不要停止為天主所賜予的一切而讚美祂。教會舉行的每項神聖禮儀,無不是以「願讚頌歸於我們的天主……」或「願讚頌歸於天國……」作為開始,也無不是以「願光榮歸於祢,基督我們的天主、我們的希望,願光榮歸於祢!」作為結束。教會如此行,是為讓對天主不間斷的感恩思想、讚美詩歌與祈禱經文,深深銘刻在信友們的靈魂中,使每個人都能與聖詠作者同聲說道:「我的口舌不斷讚頌上主」(詠33:1)。

在人對天主忘恩負義的所有事例中,最惡劣且最可怕的莫過於猶太子民對主耶穌基督的態度。這個事例在今日的福音中,由主親自以一個預言性的比喻──園戶與惡園戶的比喻──清楚闡明。主在耶路撒冷聖殿裡,面對司祭長和民間長老講述這個比喻時,祂最後的苦難與被釘十字架已近在咫尺。

「從前有一個家主,培植了一個葡萄園,周圍圍上籬笆,園內掘了一個榨酒池,築了一個守望臺,把它租給園戶,就離開了本國。」正如基督在另一處提到一個身為君王的人,這裡祂說到一個身為家主的人,這象徵著一位好家主,亦即天主。無論人在這世上多麼軟弱卑微,天主並不以被稱為人為恥。人在整個受造界中,是天主最高貴、最珍貴的受造物,因此天主自稱為人,由此顯示人超越世上一切受造物的崇高地位,同時也顯示祂對人類的大愛。唯有異教徒和背教者那被蒙蔽的心智,才會用自然現象和物體的名稱來稱呼天主:火、太陽、風、水、石頭、木頭和動物──卻不用人來稱呼。唯獨基督信仰將人高舉於一切受造的自然之上,也唯有人配得至高創造者取用他的名號。

葡萄園象徵以色列子民,天主揀選他們成為全人類得救的承載者。天主親自稱以色列子民為祂的葡萄園(依5:1-7)。圍繞葡萄園的籬笆象徵天主賜予選民的法律,從而將他們與其他民族分別出來。「祂……給以色列制定了法令,凡祂吩咐我們祖先的話,都要告知後代子孫」(詠77:5)。榨酒池象徵應許的默西亞──人類真正的救主,選民世世代代如同倚靠活水般,靠這應許解渴。主耶穌基督視自己為這活水,說:「誰若渴,到我這裡來喝罷!」(若7:37;參閱4:14),又說:「信從我的,總不會渴」(若6:35)。守望臺象徵古代獻祭的聖殿,那是基督來臨後天主教會的先驅。主親自(瑪16:18;21:42)和宗徒們(弗2:20)將教會比作建築物。園戶象徵民眾的長老、司祭和教師。

「離開了本國」這些話是什麼意思?難道天主會遠離祂的子民嗎?這一方面意味著,天主在為人類的救恩提供並完成一切所需之後,仍給他們留下自由意志,好能運用祂的一切恩賜來獲得救恩;另一方面,這也意味著天主對人類罪惡的容忍,以及對他們盲目抗拒自身救恩之舉的忍耐──這種天主式的忍耐與含忍,實非人所能完全理解。

「快到收果子的時節,他打發僕人到園戶那裡去收果子」(瑪21:34)。正如普通家主會在特定時節派遣僕人向園戶收取果實,天主也同樣派遣祂的僕人──祂的選民──到以色列子民那裡,為從天主賜予這民族實踐的一切中,收取屬靈的果實。先知們就是天主的僕人,而葡萄園的果實,就是從遵守天主法律所流出的一切善工。「他打發僕人到園戶那裡」,首先是指民眾的長老、司祭、經師和教師,他們蒙召以言行教導民眾天主的法律,並要為自己和民眾向天主交帳。他們被賦予更大的權柄和智慧──而誰受賜更多,對他的要求也就更多。這些民眾的長老和領袖,即便不為其他原因,單出於對天主的感恩,也當以他們接待天主本身時應有的尊重與愛戴,來接待祂的使者。但他們是怎麼做的呢?

「園戶拿住了僕人,將一個鞭打了,將一個殺了,將另一個用石頭砸死了。」請看,人們是多麼嫻熟於以惡報善!請看,這等人忘恩負義到何等地步!先知們提醒長老們記起天主的法律、天主的旨意和天主的仁慈。他們強調天主法律的救贖本質、美好與甘飴,尋求這法律在每個人和每個民族生活中的應用。他們因天主之名,尋求作為神聖法律之果實的善工。但他們找不到這些善工,就像工人進入葡萄園要採摘葡萄,卻發現無果可摘。民眾的長老們不僅空手打發他們走,更抓住他們、嘲笑他們、戲弄他們──鞭打其中一個,殺害另一個,又用石頭砸死第三個。例如:他們曾鞭打米該亞先知,在祭壇前殺害匝加利亞,用石頭砸死耶肋米亞,將依撒意亞鋸成兩段,又用劍將前驅若翰斬首。

「他再打發一些僕人去,人數比以前還多;園戶也一樣對待了他們。」這些僕人也是先知。當選民愈趨敗壞,愈遠離天主時,慈憫的天主就派遣愈多的先知,為警告民眾、斥責民眾的長老,免得他們都成為被砍下焚燒的不結果實的葡萄樹。但天主這第二批僕人的遭遇並不比第一批好。民眾的長老、司祭、經師和教師,同樣將他們鞭打、殺害、用石頭砸死。天主的忍耐愈擴展,民眾的忘恩負義也愈顯可憎。

「最後他打發自己的兒子到他們那裡去,說:他們會敬重我的兒子。」所有天主的僕人都遭受羞辱;所有天主的警告都被拒絕;所有天主的恩惠都被輕蔑。在這種情況下,人的忍耐早已耗盡。但天主的忍耐比最有耐心的治療瘋癲病人的醫生還要大。面對十分之一的這般忘恩負義,人們就會用鐵拳回應。但是,請看,我們仁慈的天主做了什麼:祂沒有用鐵拳,而是派遣了祂的獨生子。天主的良善多麼無窮無盡!即使是最好的母親,對待自己的孩子也不會展現出如永生的天主對待祂所造的人類那般的慈悲與忍耐。宗徒說:「但時期一滿,天主就派遣了自己的兒子來。」(迦4:4)在天主等待以色列結果實的時期終結時;在民眾長老行惡與不法終結之時;在天主忍耐的最後期限到來之際。當葡萄園彷彿被鏽菌侵蝕,周圍的籬笆倒塌,異教的洪水湧入葡萄園,榨酒池乾涸,塔樓變成強盜巢穴──這時,園主的兒子,天主的獨生子,悄然來到葡萄園。天主預先知道這些園戶會毫不猶豫地對祂的兒子做出他們曾對祂僕人所做的事。那麼,為何經上說:「他們會敬重我的兒子」?為使我們羞愧,因為我們至今仍未以應有的尊敬與愛接待在我們中間的天主之子,同時也顯示出在蒙受天主祝福的選民中,人的忘恩負義已滋長到何種程度。請聽,這種對天主無恥的遺忘與仇恨已達致怎樣的墮落深淵:

「但園戶一看見是兒子,就彼此說:這是繼承人;來!我們殺掉他,我們就能得到他的產業。於是他們拿住他,把他推到園外殺了。」這幅畫面多麼完整地預示了即將發生在主耶穌身上的事!正如邪惡的園戶殺害園主的兒子是為了奪取葡萄園,猶太人的司祭長、法利塞人和經師們實實在在地殺害了主耶穌,是為了將他們的權威和私慾強加於民眾。「我們怎麼辦呢?」猶太人的領袖們彼此商議,「如果讓他這樣,眾人都會信從他」(若11:48)。於是,按照蓋法的建議,他們決定殺害祂。他們無視千年來的經驗:天主的僕人不能被殺害,因為當他被殺時,他活得更完全,更有力地警告,對良心的壓力更大。他們的祖先曾殺害過那麼多天主的先知,以致他們很快就不得不為那些被殺的先知立紀念碑,這些被殺的先知在死後對他們構成的威脅比生前更大。他們有眼卻看不見;他們本該能理解過去千年間被殺者與殺人者之間發生的事,但他們既不理解,也無法記取教訓。

「來!我們殺掉他!」從加音到蓋法,從蓋法到世上最後一個兇手,這是最簡單的人類解決方案,卻也是最不成功的。殺害一個義人,只是將他送回他所來自的天主那裡;這也意味著將他安置在戰場上堅不可摧的位置,用無敵的武器武裝他,使他比他在世上肉身行走時強壯千倍。殺害一個義人意味著幫助他取得勝利,而將自己推向毀滅與最終的永罰。猶太人的大司祭蓋法若不明白這點,他還知道什麼?他比一無所知更糟,因為若他只是一無所知,他就不會決定殺害基督,從而將自己──不是基督而是他自己──投入永罰之中。「來,我們殺掉他」,因為眾人都跟隨祂。他們如此說:「我們被孤立了:沒有權威,沒有尊榮,沒有金錢。誰還會服事我們?誰還會讚美我們?我們還能欺騙誰?我們還能敲詐誰?所以讓我們殺了他,繼承我們看見他正在繼承的:民眾,我們的葡萄園,至今一直在我們手中,其果實一直是我們的享樂。」邪惡的園戶迅速執行了他們的意圖。「他們拿住他,把他推到園外殺了。」請看基督預見將發生在自己身上的細節是多麼準確。所有聖史都說,猶太人將基督帶出城外,到耶路撒冷城牆外的哥耳哥達,即髑髏地。這就是「他們把他推到園外」這句話的含義。但這些話也意味著猶太領袖們將拒絕基督,將祂從以色列子民中剪除,否認祂是以色列人,將祂驅逐出他們民族的界限,並將祂作為陌生人交給外人,交在羅馬人手中審判祂。

「那麼,當葡萄園的主人來時,他要怎樣處置那些園戶呢?」主耶穌如此質問猶太人的長老。祂說:「主人來時」──這比喻開頭已說過主人離開了。當主人來時,意味著他忍耐的終結。當天主的忍耐到達盡頭,祂猛烈的義怒便要開始。但主耶穌在此視為主人、家主的究竟是祂自己還是祂的父?這並不重要,祂曾說過:「我與父原是一體」。關鍵在於:不論是天主的忍耐還是園戶的頑抗,都將在天主子被殺後不久迎來終結。

主要怎樣處置這些邪惡的園戶呢?是誰在發問,又是向誰發問?是主自己在質問那些惡園戶。這位被判死刑者正在審問祂的審判者與謀殺者。這是何等駭人的對話──將面對死亡的人與將面對自己的邪惡的人之間的對話。面對死亡的人通常思緒混亂,不知所云;而他們的審判者──若是正直之人──則是鎮定的。此處的情況卻恰恰相反。基督明知長老們要殺害祂的密謀,卻鎮定自若,字字清晰;而祂那些不義的審判者反而思緒混亂,語無倫次。每一樁惡行都會奪走人的兩樣東西:勇氣與理智。看他們如何回答基督:

「他們回答說:『要凶惡地消滅那些凶惡的人,把葡萄園另租給按時給他繳納出產的園戶。』」你看他們豈不知自己所說為何嗎?他們宣判了自己的罪。按馬爾谷與路加所記述的,似乎是主親口說了這些話;但瑪竇卻清楚表明,主是要他們解釋自己預期將發生何事。既然聖史之間不可能存在矛盾,最可能的情況是:主先說明家主將如何處置惡園戶,繼而詢問他們的想法。他們先是複述主的話表示同意,隨即──彷彿突然領悟這是指他們自己──便如聖路加所記述的,高呼:「千萬不要這樣!」(路20:16)。你由此看到他們的混亂與矛盾嗎?然而,這些將獲家主賜予葡萄園的「別的園戶」究竟是誰?首先須明確:這將是個新葡萄園,因園戶也是新的。自基督降臨起,天主的葡萄園將擴展至全人類,不再僅由以色列人組成,而是包含地上萬民。這新葡萄園將稱為「天主的教會」,其中的工人──即園戶──將包括:宗徒、聖人、教會教父與聖師、殉道者與宣信者、主教與司祭、虔誠愛主的君王與王后,以及所有在主的葡萄園中服事者。他們必「按時給祂繳納出產」。在基督降臨後,他們將成為「特選的種族,王家的司祭,聖潔的國民」(伯前2:9)。隨著基督到來,以色列人作為選民的地位就此終結,此地位現已轉移給普世萬民中所有信基督的人。

「千萬不要這樣!」當那些惡園戶意識到這可怕比喻是指向他們時,便對天主之子如此喊道。若沒有聖史路加記載的這些話,瑪竇福音將出現空白,我們將無法理解主為何說下面的話,然而,在猶太長老們所說的這些話後,基督的話就可以理解了:「『匠人棄而不用的石頭,反而成了屋角的基石;那是上主的所行所為,在我們眼中,神妙莫測』的這句經文,你們沒有讀過嗎?」「石頭」顯然是基督自己;「匠人」則是猶太長老、司祭和經師;「屋角」正是以色列與外邦、舊選民與新選民、舊聖殿與新教會之間的連結。基督是屋角的基石,是屋角的元首,是舊約的結束與新約的開始;祂以同樣的愛邀請以色列人與外邦人進入祂的國度,因這兩者在祂降臨時都顯為不結果實的樹木。以色列人尤甚,他們如同匠人丟棄無用的石塊般拒絕了祂。這些匠人的自欺何等嚴重!他們拒絕了人類生命、人類歷史、乃至整個受造世界歷史的基石。事實上,他們未曾真正拒絕祂,而是預備拒絕祂的同時,自己反遭擯棄;而祂卻被立為新建築──新創造──的屋角基石。

「這是上主的作為,在我們眼中神奇莫測」(詠117:23)──再沒有比這更明智、更公義的事了。這意味著:猶太人啊,當你們閱讀聖經時,會以為上主的這項奇蹟是為你們而設,因為你們不明白這些話指的是誰。你們不知道這石頭是可怕的,因為「跌在這石頭上的,必被撞碎;這石頭落在誰身上,必要把他壓碎。」(瑪21:44;路20:18)。那些糾纏不休的猶太人確實在這石頭上撞碎了,也被碾得粉碎。當主耶穌尚在人間時,他們如同被絆腳石絆倒;而在祂被釘十字架並復活後,這石頭便落在他們身上將他們碾為齏粉。不久之後,因那些惡園戶殺害了園主的兒子,由提圖斯率領的羅馬軍隊攻陷耶路撒冷,將城夷為平地,把猶太人逐出家園,驅散至世界各地。

猶太人所經歷的,比那些犯罪並死於罪中的民族──如亞述人、巴比倫人、腓尼基人、埃及人及其他民族──的遭遇更為可怕。猶太人的經歷與加音極為相似。天主不許人殺害加音,卻給他留下兇手的烙印,驅使他在世上流浪。加音的懲罰緊隨其罪行而來,但猶太人卻非如此。他們接二連三地殺害並用石頭砸死天主的先知,天主卻耐心等待,延遲懲罰,不斷派遣更多先知,期待他們悔改。直到他們殺害救主時,公義的懲罰才臨到他們身上。天主有時會立即懲罰過犯,有時則延遲懲罰,使人以為懲罰永不會來,自己必能逍遙法外。當梅瑟的姐姐米黎盎出言反對弟弟時,「看,米黎盎就生了癩病,像雪那樣白」(戶12:10)。當達堂和阿彼蘭批評長老時,「地裂開口,吞沒了他們」(戶16:32)。阿納尼雅和撒斐辣私留屬於教會田產,當場倒地斃命(宗5:5)。

天主並非立刻懲罰每個作惡者。恰恰相反;多數罪惡在犯下時並未立即受罰,而是延後──有時遲至許久之後,甚至在罪人死後才降臨。對罪的懲罰依循天主最智慧的安排在此世顯現。若天主從不在罪行發生後立即懲罰,我們將對天主的公義絕望;若天主不耐心推遲對其他罪人的懲罰,我們如何學會忍受侮辱?最後,天主有時不在現世懲罰某些心硬的罪人,正是為強化我們對末日審判的信念──那審判必不遺漏所有在世逃過制裁的罪人。禍哉,那些至死仍因未受罰而沾沾自喜的罪人!不要羨慕他們,因他們已在今生得償所願,來世除了審判一無所獲。

當全然無罪的主耶穌尚且承受如此可怕的苦難與折磨,我們這些天主所愛的罪人怎能不期待受苦?凡犯大罪卻未受絲毫苦難者,與基督毫無干係,他無份於天主的國。我們當戰戰兢兢,唯恐一生未經試煉與苦難,卻帶著許多未悔改的罪孽逝去。若我們已忍受諸多試煉與苦難,並藉此在天主前悔改、踏上正途,就當歡喜。但願不要有人這樣認為並說:「我可以延後悔改,因為天主是忍耐的。祂既容忍猶太人許久,必再容忍我幾年。」我們不要自欺:天主按祂的安排,或許會再容忍我們幾年不悔改,但也可能在任一時刻祂沉重的手加在我們身上。延遲悔改只會使悔改越發困難,讓罪惡的習慣在我們裡面越扎越深,使我們的理智更昏暗、心靈更剛硬。於是我們便不由自主地從大罪滑向更大的罪,正如那些惡园户,先殺先知,終究殺害天主子。如此,我們還能期待什麼結局,豈不正是惡园户所遭遇的?天主原定為我們救恩之家的屋角基石,必要升起砸在我們頭上,把我們砸得粉碎。滿有仁慈的大能之主,施行公義也同樣大能。我們當趁著慈悲仍在時趕緊把握,切莫等到慈悲之手撤回,換成公義之手。

我們切莫推遲在我們靈魂的葡萄園中準備果實,當家主的僕人來到時,務要備妥已培育收割的果實交予他們。每日,天主的天使收割世人的靈魂,如同採摘葡萄園中的葡萄般將他們帶離此世。我們的時候必要來到,也必來到。但願我們的果實不致被發現已腐敗!但願我們的靈魂不致被察覺有所匱乏!我們的護守天使,求祢喚醒我們的良心,在末時來到之前,扶持我們,幫助我們!主耶穌,求祢垂憐我們!願光榮與讚頌歸於祢,偕同父、及聖神,及於萬世,達於永恆。阿們。


返回「《週年福音講道集》總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