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年福音講道集

五旬節後第十主日
不信的軟弱與信德的強大
瑪17:14-23
自世界與時間之始,地上萬民都相信屬靈世界與無形靈體的存在。然則,許多民族在此事上步入歧途,將更大權能歸於邪靈而非善靈。隨著時光流逝,他們竟將邪靈神化,為之築廟宇、獻祭品、誦禱詞,並向之祈求萬事。歲月推移間,眾多民族全然捨棄了對善靈的信仰,僅存對邪靈──或如其所稱之惡「神」──之信奉;以致此世恍若競技場,人與邪靈彼此角逐。邪靈愈發折磨世人,蒙蔽其心智,只為從其心念中抹除良善天主之概念,以及善靈由天主所賜予的偉大權能。
在我們這個時代,地上萬民依然相信靈體的存在。這種信仰本身是正確的。那些否認屬靈世界的人之所以否認,是因為他們只用肉體的眼睛觀看,而看不見它。但屬靈世界若是能用肉眼看見,就不成其為屬靈世界了。因此,凡是心智未被蒙蔽、心靈未被罪惡麻木的人,都能在整個生命中,每日每時感受到:我們在這世上並非孤獨;我們並非僅與無言的受造物──岩石、植物、走獸及其他受造物、元素與現象──獨處,而是我們的靈魂與不可見的世界、與不可見的存在持續相通。那些摒棄善靈、卻將邪靈奉為神明而頂禮膜拜的人,實乃大謬。
當主耶穌顯現於世時,萬民幾乎都相信惡的力量與善的軟弱。邪惡勢力確實掌控著世界,以致基督親自稱它們的首領為「此世的君王」,而猶太人的領袖們甚至將基督一切神聖作為都歸於惡魔及其權勢。
主耶穌降世,為要粉碎並根除人們對惡的軟弱信仰,在他們靈魂中播下對善的信仰;這信仰是對善之全能、善之不可戰勝與永恆本質的信仰。基督並未摧毀那古老而普遍的對靈體的信仰,反而予以確立。然而,祂所揭示的屬靈世界乃是其真實樣貌,而非人們在惡魔詭詐影響下所認知的模樣。那獨一至善、全智全能的天主,乃是屬靈世界與物質世界、可見與不可見世界的主宰。善靈即眾天使,其數目不可勝計。善靈或稱天使,其力量遠勝惡靈,事實上,若非全知的天主允許,惡靈根本不能做任何事。
惡靈為數甚眾。在革辣撒,主曾醫治一個附魔的人,在那人身上竟住著一整支軍團──數千惡靈。這些惡靈從前如何迷惑人──乃至整個民族──如今也照樣迷惑許多罪人,使他們相信惡靈是無所不能的;使他們相信除了惡靈,沒有其他神明,而善靈根本不存在。然而,主耶穌無論在何處顯現,惡靈都驚惶逃離。牠們認出祂既有權柄又施行審判,能斥責牠們,將牠們逐出此世,打入地獄深淵。牠們不過是因天主的準許而在這世上橫行;牠們如禿鷹圍繞腐肉般攻擊人類,還妄稱這世界對牠們而言,乃是某種避難所,既是牠們的巢穴又是牠們的餐桌。
忽然間,善的施予者──主耶穌基督──出現在牠們面前,牠們就戰慄恐懼,喊叫說:「你就來這裡苦害我們嗎?」(瑪8:29)沒有人比折磨他人者更害怕受折磨。惡靈數千年來折磨人類,並從這些折磨中獲得滿足。但一看見基督,牠們就在自己最大的折磨者面前發抖,甚至寧可離開人身進入豬群,或任何其他受造物,只求不被徹底逐出此世。然而基督並無意立即將他們逐出此世。這世界本是各種力量混雜的世界。這世界是個戰場,人在此必須自覺且自願地選擇:或是跟隨得勝的基督,或是跟隨不潔且已被擊敗的惡魔。基督以熱愛世人者的身份降臨,為彰顯善勝於惡的權能,並堅固人們對善──且唯獨對善──的信仰。
今日的福音所描述的,不過是主出於對人類的愛,再次彰顯善勝於惡之權能的無數事例之一;同時也展現了祂如何竭力堅固人們對善──那全能且全勝的善──的信仰。
「有一個人來到耶穌跟前,跪下,說:『主啊,可憐我的兒子罷!他患癲癇病很苦,屢次跌在火中,又屢次跌在水裡。』」另外兩位聖史──馬爾谷(9:17-29)和路加(9:37-42)──也記載了這件事,他們還補充了這孩子病情的某些細節。他是父親的獨子,被一個啞巴魔鬼附身。當這惡靈抓住他時,就撕裂他,使這孩子「口吐白沫,咬牙切齒,並且僵硬了」。這惡靈的毒箭同時射向三個方向:對準人、對準天主的一切受造物,並對準天主自己。這孩子是「癲癇病人」或「月狂者」。月亮怎能為人的疾病負責?若它能使一人發狂失語,為何不使所有人都如此?邪惡不在月亮,而在那狡猾的惡靈,牠隱藏自己來欺騙人;牠歸咎於月亮,使人不歸咎於牠。牠企圖以此使人認為天主的一切受造物都是邪惡的,認為人的苦難來自自然,而非來自那些背棄天主的惡靈。因此,這些受害者在月相變化時發病,好讓人們以為:「看,這邪惡來自月亮!」──既然月亮來自天主,那麼這邪惡也必然來自天主。人就是這樣被這些最殘酷、最狡猾的野獸所欺騙。
事實上,天主所造的一切都是好的;天主的一切受造物都是為服務人,為幫助人而非毀滅人。縱然有些事物可能阻礙人肉體的滿足,但這些對靈魂仍有裨益,能振奮並豐富靈魂。「蒼天屬於祢,大地也屬於祢,宇宙萬物都是祢所創立」(詠88:12)。「這一切都是我手造的……上主的斷語」(依66:2)。既然萬物皆出於天主,那麼萬物必然都是好的。泉源只能湧出它所含有的,而非它所沒有的。天主內毫無邪惡;那麼,邪惡怎能來自祂──這唯一美善的根源?許多無知之人將一切苦難都稱為邪惡。事實上,並非所有苦難都是邪惡,有些苦難是邪惡的作為,有些則是對邪惡的療愈,真正的邪惡乃是那在瘋狂者身上作祟的惡靈。
那些降臨於「行了上主視為惡的事」(列上16:25,30等)的以色列諸王身上的苦難與不幸,乃是他們罪惡的作為與後果。然而,上主允許降臨在義人身上的苦難與不幸,並非邪惡的作為,而是一劑良藥──既是為義人自己,也是為他們周圍那些明白這苦難是出於天主、是為他們的好處而受的人。那些來自惡靈攻擊或罪惡後果的苦難,才是邪惡的。但天主允許降臨在人身上的苦難,為要徹底潔淨他們,使他們脫離罪惡,將他們從魔鬼的暴政下拔除,並使他們親近自己──這種淨化的苦難既非來自邪惡,其本身也非邪惡,而是出於天主,是為了人的益處。「遭受苦難,對我有利,使我學習祢的規律」(詠118:71),明達的達味王如此說道。魔鬼是邪惡的,魔鬼的道路就是罪惡。除魔鬼與罪惡之外,再無其他邪惡存在。該為這孩子所受折磨與痛苦負責的,是那惡靈本身,而非月亮。若非天主出於對人類的愛,直接或藉著祂的天使間接地限制惡靈、保護人免受其害,惡靈必在轉瞬間摧毀整個人類的靈魂與肉體,就像蝗蟲摧毀田間的穀粒一般。
「我把他帶到你的門徒跟前,他們卻不能治好他」,那患病孩子的父親對主這樣說道。當時有三位門徒不在場──伯多祿、雅各伯和若望,他們曾與主一同登上大博爾山,親見祂示顯聖容,下山時發現其他宗徒正被群眾圍繞,當中就有那患病的孩子。這位憂傷的父親因找不著基督,便將兒子帶到祂的門徒跟前,但他們卻無能為力。門徒之所以不能治好他,首先是由於他們自己缺乏信德;其次是由於這位父親缺乏信德;再者是由於在場經師們全然不信──因為經上記載,當時有些經師圍著門徒,同他們辯論(谷9:16)。從這位父親對基督說的話,便可看出他信德的軟弱。他沒有像那癩病人那樣說:「主!你若願意,就能潔淨我。」(瑪8:2)──這話彰顯了堅固的信德。他也沒有像會堂長雅依洛那樣,當他求基督復活自己的女兒時說:「請你來,把你的手放在她身上,她必會活。」(瑪9:18)──這話同樣彰顯了堅固的信德。他更沒有像葛法翁的那位百夫長,當他的僕人患病時說:「你只要說一句話,我的僕人就會好的。」(瑪8:8)——這話彰顯了極大的信德。然而,信德最大的人甚至什麼也不說,只像那患血漏的婦人和其他許多人一樣,靠近基督並觸摸祂的衣服繸頭。這位父親既沒有如此行動,也沒有如此說話,反而對基督說:「你若能做什麼……幫助我們罷!」(谷9:22)。「祢若能做什麼」!這個可憐的人,他對基督的大能必定所知甚少,才會對無所不能者說出這樣的話。他軟弱的信德進一步削弱了宗徒們幫助他的能力,而經師們對基督及其門徒的惡意誹謗對他的信德更是雪上加霜。「祢若能做什麼」!這話只顯露出一絲微弱的信德之光──非常、非常渺小,且隨時可能熄滅。
「耶穌回答說:『哎!無信敗壞的世代,我同你們在一起要到幾時呢?我容忍你們要到幾時呢?』」主這番斥責是向所有人說的:向以色列中所有不信和小信德的人,也向站在祂面前的所有人──那患病孩子的父親、門徒們,尤其是那些經師們。「哎!無信的世代!」這話意思是:「哎!這屈服於邪惡、屈服於魔鬼的世代!這堅信邪惡勢力、奴性地服事邪惡並抗拒良善、抗拒天主的世代!這對良善只有微弱信德、甚或毫無信德,且叛逆地逃避良善的世代!」因此主又加上「敗壞」一詞。祂藉此要顯明不信從何而來:來自敗壞,或者更明確地說,來自罪惡。不信是結果;敗壞是原因。不信是與魔鬼為伍,而罪惡──敗壞──則是導致這種為伍的道路。敗壞是背離天主的狀態,而不信則是當人背離天主時,所陷入的黑暗、軟弱與恐怖。
請看主在祂所用的言辭上是多麼謹慎與小心。祂沒有指名道姓,而是泛泛而談。祂所關心的不是評判人,而是喚醒他們。祂所關心的也不是個別地侮慢和羞辱人,而是喚醒他們的良知,幫助他們超越自我。這對我們這個時代、對我們這個動輒出言不遜又容易動怒的世代,是何等偉大的教導啊!倘若今日的人們能約束並謹慎使用自己的舌頭,倘若他們能停止互相辱罵,世上半數的邪惡就會消失,半數的惡魔也會從人間被驅逐出去。請聽偉大的宗徒雅各伯是如何明智地說話的──他從自己導師的榜樣中學到了善:「實在,我們眾人都犯許多過失;誰若在言語上不犯過失,他便是個完人,也必能控制全身。試看,我們把嚼環放在馬嘴裏,就可叫牠們順服我們,調動牠們的全身」(雅3:2-3)。
基督說:「我同你們在一起要到幾時呢?我容忍你們要到幾時呢?」這話有何深意?試想一位高貴開明之人被迫與野蠻人同住,或想像一位偉大君王離開寶座走入流浪漢中,不僅與他們同住、觀察其生活方式,更要教導他們如君王般高貴寬宏地思考、感受與行事。難道世間君王不出三日就會呼喊:「我同你們在一起要到幾時呢?」難道僅三日後不會覺得野蠻、愚昧、污穢與惡臭難以忍受嗎?然而萬王之王、主耶穌,在與人類同住三十三年後才說出這話──這些人與祂尊貴本質的差距,遠超過最野蠻之人與最高貴文明之士的距離,更甚於最骯髒的流浪漢與世上最偉大君王的差異。祂或許不以日月計算時間,而是以在數千見證者前行過的奇蹟、藉著播撒在千萬靈魂中的教導來衡量。當這些足以充盈千年歲月的作為、奇蹟與教誨──如同鹽能調和萬代之味──之後,祂卻驟然發現門徒連一個患癲癇的孩童都無法治癒,連一個邪魔都無法驅逐,儘管祂早已言傳身教如何驅逐群魔。此時祂聽見一個罪人以微小的信德對祂說:「你若能做什麼……幫助我們罷!」(谷9:22)
主責備了在場眾人缺乏信德後,便命他們將那患病的男孩帶到祂跟前:「把他給我帶到這裡來!」耶穌遂叱責魔鬼,魔鬼立刻就從孩子身上出去了;從那時刻,孩子就好了。這是瑪竇的記述。另外兩位聖史則詳細記載了男孩實際獲得治癒前發生的事。以下是三個主要細節:首先,基督詢問了父親:他的兒子患病多久;其次,祂強調信德是獲得治癒的條件;第三,當那孩子被帶到基督面前時,魔鬼驚恐萬分,在極度痛苦中離開了孩子,遁逃而去。
「這事發生在他身上有多少時候了?」(谷9:21)耶穌問那患病男孩的父親。祂這樣問並非為自己,而是為了周圍的人。祂早已清楚預見一切,知道這孩子的病由來已久。那父親回答說:「從小的時候。」願眾人聽聞並明白:邪靈帶來的痛苦何等可怕,而天主護佑世人的力量又是何等強大──若非這保護,邪靈早已將這孩子的身體和靈魂徹底毀滅;最後更要明白,天主子對邪靈的瘋狂擁有何等大的權柄。「求祢憐憫我們」,孩子的父親對基督說。他說「我們」,不僅指孩子,因為孩子的痛苦也是父親的痛苦,更是全家人的痛苦。若這少年得到治愈,許多人的靈魂都將卸下重擔。耶穌對他說:「你若能信,為信的人,一切都是可能的!」(谷9:23)
依照天主一貫的行事方式,主耶穌在此願意藉一個行動成就最大的善。第一種善就使這少年恢復健康。為何不成就其他善呢?為何不堅固這少年父親的信德呢?同時,為何不成就第三種善:盡可能清楚地彰顯祂的權能,使人們相信祂?為何不成就第四種善:譴責人們的不信與敗壞,以及對邪惡、邪靈與罪惡的卑躬屈膝的態度?為何不成就第五、第六、第七種善,以及一個善行所能引發的一切善果?因為一個善行總會帶來許多其他的善。
請看主如何再次以智慧將堅定與溫柔結合。當祂嚴厲譴責不信時,是用概括的言辭,激發眾人的信德,卻不個別地羞辱任何人。而當祂轉向那位向祂祈求的人時,話語不再嚴厲,而是充滿關切與溫柔:「你若能信……」基督這般的關切與溫柔產生了預期的效果。那位父親流著淚呼喊說:「主啊,我信!請你補助我的無信罷!」(谷9:24)再沒有什麼比眼淚更能融化不信的堅冰了。就在這人於主前哭泣之時,他為先前的無信而悔悟,在他內、在天主臨在之處,信德突然如漲溢的河水般湧流而出。於是他說出了這句世世代代震撼人心的話:「主啊,我信;求祢補助我的無信罷!」這話表明:人若沒有天主的助佑,甚至無法獲得信德。人只能獲得些微的信:即對善惡的信,或換言之,對善惡的懷疑。但從些微的信到真實信德的路確實漫長,若無天主引導之手,無人能走完這路。「主啊,求祢幫助我相信祢!」「求祢幫助我不信從邪惡!」「求祢幫助我完全脫離邪惡,與祢結合!」這正是「求祢補助我的無信罷!」這句話的含義。
「當他走過來時,魔鬼還把他摔倒,使他痙攣。」(路9:42)。這是天主最後一次容許魔鬼這樣,為使眾人親眼看見魔鬼能加諸於人的恐懼與驚惶,並確知人的力量──即便是世上最優秀醫者的力量──在將人從這等恐懼驚惶中解救出來時是多麼無能為力;好使人們藉著目睹魔鬼的力量,並意識到自己完全無助的處境,得以認識主耶穌的威嚴與神聖權能。聖史馬爾谷在此引述主對那邪魔說的話:「又聾又啞的魔鬼,我命你從他身上出去!再不要進入他內!」(谷9:25)「我命你」,主如此說。祂本身就是權柄與威能的根源,無需假借任何外來力量。主耶穌曾在另一場合說:「凡父所有的一切,都是我的。」(若16:15)而此刻,我們看見祂以行動為此作證。「我憑自己說話;我以我的權柄命令你,並以我的力量驅逐你。」這是要讓眾人清楚明白:祂並非那些倚靠天主的助佑行事的先知之一,而是永生天主之子,就是眾先知所預言、百姓所期待的那一位。
我們還必須留意基督對魔鬼命令的第二部分:「再不要進入他內!」主不僅命令牠離開那孩子,更嚴令牠不得再返回這長期受苦的少年體內。這意味著,即使一個人已得潔淨,仍可能再次招致污穢。曾從人身上被逐出的魔鬼確實可能捲土重來。這發生在當一個已悔改並蒙天主赦免的罪人,重蹈昔日罪惡覆轍之時。魔鬼便會再度入侵。因此,主不僅命令魔鬼離開那少年,更嚴禁牠再度返回:首先,為使賜予這孩子的神聖恩寵圓滿無缺;其次,為使我們能從中領受教誨──既已獲得天主的寬恕,便不該如狗轉過來吃自己所吐的,重蹈舊惡覆轍,以致再度敞開門戶,讓惡神有機可乘,侵入我們內,成為我們的主宰。
在基督行了這偉大奇蹟之後,聖史路加記載:「眾人都驚訝天主的偉大」(路9:43)。但願這份對天主大能的驚奇,能在人靈中成為持久不滅的印記!但願它不要像水中氣泡般轉瞬即逝!然而,天主絕非徒勞地播種。落在路旁、石頭上及荊棘中的種子固然會失落,但那落在好地裡的,必將結出百倍的果實。
當基督與門徒獨處時,門徒問祂:「為什麼我們不能逐出這魔鬼呢?」耶穌對他們說:「由於你們缺少信德;我實在告訴你們:假如你們有像芥子那麼大的信德,你們向這座山說:從這邊移到那邊去!它必會移過去的;為你們沒有不可能的事。」由此可見,無助的根本原因在於缺乏信德。信德越大,能力越大;信德越小,能力越小。主先前已賦予門徒制伏邪魔的權柄,「可以驅逐邪魔,醫治各種病症,各種疾苦」(瑪10:1),他們也曾善用這權柄一段時日。然而隨著他們的信德因世俗的畏懼或驕傲而減弱的程度,所賦予他們的能力也隨之衰弱。亞當原被授予統治萬物的權柄,卻因背命、貪婪與驕傲,輕忽地對待這一權柄,因而喪失了這一權柄。宗徒們同樣也因自身的過失,失去了所賜予他們的能力與權柄。這失去的能力,唯有憑藉信德、信德、更大的信德才能重新獲得。因此,主在此特別強調信德的力量:信德能移山;沒有什麼事是信德做不到的。芥子雖小,其味卻能滲透整碗食物。【耶路撒冷的聖濟利祿在他的第五篇《教理講授》中說:「芥子雖小,卻蘊含強大生命力,播於小塊田地便能萌發眾多枝芽,成長後可供飛鳥棲息;靈魂中的信德亦能如此迅速成就偉大功業。所以,你們要信仰祂,好能從祂那裡領受超越人力的信德。」】即使你們只有芥子般微小的信德,山岳也必在你們面前退避,從一處移至另一處。
那麼,主自己為何不移山呢?因為這對祂並沒有必要。祂只行那些為人類得救所必需且有益的奇蹟。然而,難道移山比將水變酒、使少量餅增多、從人身上驅逐魔鬼、治癒各樣疾病、在水上行走,或用一句話──甚至一個念頭──平息風浪更為神奇嗎?基督的追隨者若因特定需要且懷著大信德,行出移山的奇蹟,這絕非不可能。但對人靈而言,難道還有比世俗憂慮、世俗羈絆與枷鎖更巨大的山嶺、更險峻的高地、更可怕的負擔與疲憊嗎?那能將這座山從人靈中移去、投入海中的人,確實已挪移了世上最龐大沉重的山嶽。
「但這類魔鬼非用祈禱和禁食,是不能趕出去的。」禁食與祈禱是信德的兩大支柱;是焚盡惡靈的兩團烈火。藉著禁食,一切肉身的情慾得以平息與消滅,尤其是淫亂之罪;藉著祈禱,靈魂、心靈與理智中其他一切情慾亦得以平息與消滅:惡念與惡行、報復、嫉妒、仇恨、惡意、驕傲、野心及其他。藉著禁食,肉身與靈魂的器皿得以潔淨,除去其中世俗情慾與惡習的污穢;藉著祈禱,聖神的恩寵注入這一清空了的潔淨器皿──而信德的圓滿,即在於天主聖神居於人內。自古以來,正教會便強調禁食是對治一切肉身情慾的良方,也是對抗惡靈的強力武器。凡輕視或拒絕禁食者,實則是輕視或拒絕主耶穌在人類救恩計劃中的明確誡命。祈禱因禁食而得以強化與延展;信德則藉此二者得以堅固──而信德能移山、驅魔,使不可能成為可能。
在今日福音中,基督最後的話語似乎與所述事件毫無關聯。當眾人還在為那被魔鬼附身的少年得蒙治癒的大奇蹟驚嘆不已時,主卻突然向門徒談起自己的受難:「人子將被交於人們手中。他們要殺害他,第三天他必要復活。」為何主在行此奇蹟後──正如在其他某些奇蹟之後──要向門徒提及自己的受難?這是為了當那必將來臨的時刻到來時,他們的心不致驚惶。祂在行了這個大奇蹟後對他們說這些話,是要讓這預言與祂的大奇蹟、以及人們以歡呼、榮耀與喜悅等候並跟隨祂的景象形成對比,好更深刻地銘刻在門徒心中。但祂說這話也是教導──不僅為宗徒,也為我們──在行了如此大能作為後,我們不該尋求人的回報,反倒要準備承受最嚴厲的打擊與屈辱,甚至是來自那些我們曾給予最大幫助之人。
主不僅預言了自己的苦難與死亡,更預言了復活。在這一切的最後將是復活、勝利與永恆的榮耀。主向門徒預言了看似最不可能的事,為要引出他們對將要到來之事的信德;教導他們相信所被告知的話。人只需芥子般大小的信德──甚至更小──就足以使每個人準備好承受世間一切苦難,確知在萬事的終末,自己必將復活。我們當視世俗的榮耀與人的讚譽為虛無。在經歷世間所能給予的一切勝利後,我們必須準備承受苦難。我們必須以溫良與順服之心,領受天父所賜予的一切。絕不可誇耀自己為他人、城鎮、國家或祖國所做之事,也不可在苦難臨頭時反抗。若我們曾為周遭之人做過什麼,那也是憑藉著天主的幫助。誠然,一切善工都是天主藉著我們的手完成的。因此,天主在世俗榮耀後賜予我們苦難,在讚譽後賜予屈辱,在富足後賜予貧窮,在奉承後賜予輕蔑,在健康後賜予疾病,在一眾朋友環繞後賜予孤獨與隔離──這是全然恰當的。天主深知為何賜予這些;祂知道這一切都是為我們的益處。首先,為使我們學會尋求永恆不衰的價值,而非被此世虛假短暫的光華引向死亡;其次,為使我們不致在今世就從人與世界那裡領完一切善工與勞苦的報償,以致在來世無物可尋、無物可受。但願在天國門前沒有人對我們說:「離開吧,你們已得了你們的賞報!」
為使這一切不致發生在我們身上;為使我們不致隨著這必將毀滅的世界──我們曾從它那裡獲得榮耀、讚譽與尊崇──一同走向永恆的喪亡,我們唯一的朋友、主耶穌基督教導我們:在領受了這世界所能給予的最大榮耀、讚譽與尊崇之後,必須準備背起自己的十字架。願永恆的榮耀與讚頌歸於祂,偕同父及聖神──同一性體而又不可分的聖三,自今至永遠,及於萬世,達於永恆。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