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年福音講道集

五旬節後第八主日
在曠野中增餅
瑪14:14-22
至高者所做的一切,都是合宜的。在祂的作為中,毫無漫無目的、多餘或無用之事。為何有些人如此漫無目的地遊蕩,做這麼多毫無意義的事?因為他們不明白自己生命的目的與旅程的終向。為何有些人讓自己背負不必要的憂慮,在堆積如山的無用之物下幾乎寸步難行?因為他們不認識那唯一需要的事。
為整合人支離破碎的心思、治癒人分裂的心靈、凝聚人渙散的力量──為成就這一切,主耶穌自始至終只啟示了一個目標,且僅此一個:天主的國。一個斜視的人同時看兩個方向,結果什麼都看不清。追求多種目標的人生是何等漫無目的!分裂的心靈是何等麻木不仁!渙散的意志又是何等軟弱無力!
唯一需要的事是:天主的國。行奇蹟的基督竭力引導眾人注目於此。如此注目的人,只有一個思想──天主;只有一種感受──愛;只有一個渴慕──親近天主。達到如此完整境界的人是有福的;這樣的人就像一片透鏡,能匯聚陽光而生火。
主對瑪爾大所說的話:「瑪爾大,瑪爾大!你為了許多事操心忙碌,其實需要的惟有一件」(路10:41-42),事實上正是對全人類的斥責與警告。而這唯一需要的事,就是天主的國(參見瑪6:33)。主所說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這個目標。當旅人徘徊於此短暫生命的深淵與漩渦之間時,這目標聚集了所有照亮他們的火焰。
主所做的一切都是合宜的;一切都以這至高、唯一且獨特的目標而行;無論是所說的話或所成就的事,全都合宜且絕對必要。從無多餘的話語;從無不當的行為。而祂的話語與行為,何其富有成果!直至我們這個時代,祂每一句話、每一個行為的果實,已結出千萬倍的果實!這果實又是何等甘甜、芬芳且賦予生命!
主為何不在撒殫要求時將石頭變成餅?後來有兩次,當祂周圍的群眾飢餓時,祂將少許餅變為極多的餅,甚至剩下的碎屑比開始進食時的還多。然而,第一個奇蹟(將石頭變成餅)是不合宜、不必要且多餘的,而第二個(使餅增多)卻是合宜、必要且恰當的。
主為何不應法利塞人的要求從天上顯個徵兆?難道祂不是曾在無數場合從天上顯過這樣的徵兆:在病人、癩病人、瘋子、懼怕的人與死人身上行過聞所未聞的奇蹟?因為對那些嫉妒且虛榮的法利塞人,任何來自天上的徵兆都會是不合宜、不必要且多餘的,而在其他情況下,卻是合宜、必要且恰當的。
主為何不將山嶽從一處移到另一處,或將其投入海中?祂本可以這樣做:這點毫無疑問;那麼祂為何不這樣做呢?那位能命令波濤洶湧的大海平靜、使狂風止息的主,無疑也能移動山嶽,將它們投入海中。但這樣做有什麼意義?毫無意義。因此主沒有這樣做。然而,當時確實極需使大海平靜、使狂風止息,因為人們正在溺水,高呼求救。
唯有魔鬼與罪人才會向基督要求那些無目的、不必要且多餘的奇蹟。且看撒殫向主要求何等荒謬之事:在曠野中將石頭變成麵包,從聖殿頂端跳下!再看那些心硬的罪人──法利塞人與經師──他們已親眼目睹基督為造福人類而行的諸多奇蹟,卻仍向祂索求更多徵兆,諸如將山嶽投入海中這般無目的且多餘的奇蹟!因此,主拒絕了魔鬼與罪人的這些要求。但當奇蹟確實合宜且有益於人的救贖時,祂從不拒絕施行。
今日的福音描述了一個這樣合宜且必要的奇蹟──在曠野中增餅;不是無人居住的曠野,也不是只有魔鬼的曠野,而是有超過一萬飢餓之人的曠野(因為經上說,除了婦女和孩童,有五千男人)。
「耶穌一下船,看見一大夥群眾,便對他們動了憐憫的心,治好了他們的病人。」那時,洗者若翰被黑落德王殺害。耶穌一聽說這事,就上船退避到一處偏僻的荒野。四位聖史都記載了這事;有的較詳盡,有的較簡略。按若望的記載,主在提庇黎雅附近上船,橫渡加里肋亞海;路加則告訴我們,祂渡到湖的西北岸,上山進入屬於一座名叫貝特賽達的城的荒野地方。
主慣常頻頻退避到荒野地方或山上獨處。祂這樣做有三個緣故:其一,為稍微間斷祂密集而多方面的活動,好讓人們能消化祂所賜的教誨與所顯的奇蹟。其二,為給宗徒們和我們立榜樣,教導我們退避獨處、進入「內室」(瑪6:6)、在祈禱中與天主獨處,是至關重要的。獨處與靜默能潔淨人,教人順服,並賜予清明與力量。其三,為向我們表明:一個良善而有益的人是不能被隱藏的──「建在山上的城,是不能隱藏的」(瑪5:14)──藉此來證實並強調隱修生活與修道制度的地位。教會歷史千萬次證明了:沒有一個隱修士、祈禱者或行奇蹟者,能成功躲避人群。許多人無端詰問:修士在曠野中做什麼?修士豈非更該置身人群、服務他們?然而沒有點燃的蠟燭怎能發光?修士帶著靈魂如未點燃的蠟燭,進入曠野、退避獨處,為能藉祈禱、齋戒、默想與勞苦將它點燃。若他成功點燃,其光輝將照耀全世界,世人必追隨他、尋見他,縱使他隱身於沙礫曠野、遠山絕嶺或人跡罕至的洞穴。不;修士絕非無用,反而能成為對他人最有裨益者。在此事上,主耶穌清楚顯明了這一點。祂徒然在曠野中躲避人群,因為群眾仍蜂擁而至。
主望著他們,就動了憐憫的心,因為他們如同沒有牧人的羊群(瑪9:36)。在城裡的會堂中,充滿了自稱為牧人者,其實卻是披著羊皮的狼。民眾知道也感受到這一點,正如他們知道並感受到基督對他們無量的仁慈與愛。民眾看見並體會到,基督是那位善牧,對他們的關懷是真摯而充滿憐憫的。主便治好了他們的病人。民眾感受到自己對基督的需要,並非出於空虛的好奇而向祂求奇蹟,乃是因著極大的需要與苦痛。聖馬爾谷記載:祂「遂開口教訓他們許多事」。
「到了傍晚,門徒到他跟前說:『這地方是荒野,時候已不早了,請你遣散群眾罷!叫他們各自到村莊去買食物。』」聖瑪竇沒有記載祂與民眾相處這麼久的緣故,只說祂治好了他們的病人。聖馬爾谷便補充道:祂「遂開口教訓他們許多事」。請看,聖史們如何奇妙地互為補充!主持續教訓祂的子民直到天黑,想必已過了數小時。在這幾小時內,主所施予的神聖教訓,足以充滿整部福音。聖史若望豈非已道盡一切?他說:「假使要一一寫出來,我想所要寫的書,連這世界也容不下」(若21:25)。
我們看見門徒的憐憫之心:「這地方是荒野,時候已不早了。」群眾餓了,現在早該是他們散去的時候。但他們的家很遠,而且他們非常飢餓。請看,這裡有許多婦女和小孩。他們必須儘快找到食物。讓他們到周圍的村莊去覓食吧。
難道基督不比祂的門徒更仁慈、更具憐憫之心嗎?難道不是祂先於門徒覺察到群眾飢餓、夜幕將至嗎?基督自然比門徒更仁慈、更具憐憫之心,且祂早已預見人們的需要。正如聖若望所記述的,起初「耶穌舉目看見大批群眾來到他前,就對斐理伯說:『我們從那裡買餅給這些人吃呢?』」(若6:5)但與斐理伯的對話結束後,群眾帶著病人聚集到主的周圍。主先治好了所有病人,然後繼續教導群眾,直到天黑。直到那時,宗徒們才想到群眾餓了需要進食。主從一開始就預見此事,卻故意不發一語,等待宗徒們提出問題。這有兩個原因:首先,為增強他們的仁慈與憐憫之心;其次,為顯明沒有祂他們就無能為力,因為基督對他們說:「他們不必去,你們給他們吃的罷!」祂知道他們做不到,但這樣說是為讓他們完全認識並承認自己的無能。他們對祂說:「我們這裡什麼也沒有,只有五個餅和兩條魚。」根據聖史若望的記載,這少量的食物並非屬於他們,而是一個在場孩童的:「這裡有一個兒童,他有五個大麥餅和兩條魚;但是為這麼多的人這算得什麼?」(若6:9)首先蒙召的宗徒安德肋對主說了這話。雖然他跟隨主最久,但他的信德尚不成全。這從他說「但為這麼多人這算什麼呢?」就顯而易見。餅是用大麥做的,這並非偶然。根據金口聖若望的教導,我們必須從中學習滿足於簡單的食物,不要挑剔。他說:「貪食是疾病與痛苦的根源。」
「你們給我拿到這裡來」,主命令祂的門徒們。祂的時候到了。群眾無法為自己找到食物;宗徒們承認他們無能為力。就在此時,唯獨在此時,祂的時候到了,這情勢已成熟到足以施行奇蹟。
「遂又吩咐群眾坐在草地上,然後拿起那五個餅和兩條魚,望天祝福了;把餅擘開,遞給門徒,門徒再分給群眾。」為何主先舉目望天?祂行其他大奇蹟時未曾如此:使盲者復明、潔淨癩病人、驅逐邪魔、平息風浪、變水為酒、復活死者。為何獨在此刻仰望天父?其一,為向眾人昭示其意志與父合一,藉此駁斥法利塞人誣指祂仗魔鬼之力行奇蹟的惡言。其二,作為人,向世人示範在天主前的謙卑,並為凡出自天主的美善之恩獻上感謝。最後晚餐時祂亦給予我們相同的典範:「祂拿起餅來,祝謝了,擘開」(瑪26:26-7;路22:17)。祂感謝天父,祝福天主賜予的餅。我們必須為每餐飲食感謝讚美天主,縱使粗茶淡飯亦然。其三,作為天主,祂行增餅奇蹟──此舉與新創造極其相似──由此彰顯三位一體的創造主(父、及子、及聖神,同一性體而不可分的聖三,萬有的創造者)權能的合一。
主耶穌親手擘餅。為何如此?祂為何不命門徒這樣做?為顯明祂願眾人為座上賓,以及祂對眾人之大愛,由此教導我等:行施捨賜予之時,當如祂般懷著關切與摯愛而行。
「眾人吃了,也都飽了;然後他們把剩餘的碎塊收了滿滿十二筐。吃的人數,除了婦女和小孩外,約有五千。」這真是奇蹟中的奇蹟,榮耀中的榮耀!想想看──五千男人(還不算婦女和小孩)──若每人只吃一小口,就像在教堂領受經祝福的供餅(antidoron)那樣,五個餅早就被分光了。但這裡眾人不但都吃了,而且都飽足了,甚至還剩下十二筐。若這只是幻覺,就不會說他們都飽了。就算一個人能欺騙另一個人說他吃過了,也不可能讓飢餓的人感到飽足。若這真是某種幻覺,那十二筐滿滿的碎屑又從何而來?不,不;只有心硬的罪人,才會稱這為幻覺。這是真實的,就像永生的天主是真實的一樣。還請注意,在這個奇蹟發生的當下,沒有人像法利塞人對其他奇蹟那樣,出聲反對或用無謂的解釋來否定它。不但沒有人反對祂,眾人見了耶穌所行的神蹟,就說:「這人確實是那要來到世界上的先知」(若6:14)。他們甚至越發「強迫他,立他為王」(15節)。基督的這個大能奇蹟對群眾產生了如此震撼的影響。何曾有人試圖立一個使人產生幻覺的人為王?但這卻是真實且確鑿的,群眾被這真實確鑿的奇蹟所激勵,甚至想強行立基督為王。若非基督自行退避,挫敗了這群熱情群眾的意圖,這事原本就要成了。
「耶穌即刻催迫門徒上船,在他以先到對岸去;這其間,他遣散了群眾。」基督命門徒乘船先行,豈非怪事?祂為何如此?其一,因已發生之事;其二,因將要發生之事。要他們速速遠離人群,獨自默想並談論這倍增餅食的大奇蹟。讓他們航行海上,主耶穌不久便要以嶄新、前所未聞的奇蹟向他們顯現:如履平地般在水面上行走。主預知將要發生之事,及祂將行之事。門徒毫無預見,對主遣他們先行感到詫異,便留下祂與群眾,下山往海邊,揚帆而去。
主如此匆忙遣送門徒遠離人群,另一個確鑿的原因,乃是要保護他們免於在眾人眼前心生驕傲,也免於因身為這位行奇蹟者的門徒而自滿。為教導他們謙卑,祂曾對他們說:「你們給他們吃吧」;而今藉著遣開他們,主更要防止他們因與祂──他們的師傅──的關係而驕矜自大。最後,祂願他們由此認識祂在天主前無盡的溫良與謙卑:在行過如此大的奇蹟後,祂竟退避獨處祈禱。祂無需向他們明言此點,因他們早已熟知祂時常退隱祈禱的習慣。況且,就在當日,祂不也是在聽說洗者若翰的死訊後,特意退入荒野獨處嗎?要讓門徒明白祂未曾忘記為何退入荒野;更要讓他們親眼見證、親身確知:祂所突然施行的這番大作為,以及驚嘆群眾的一切讚美與榮耀,絲毫不能動搖祂內心的平安與溫良,亦不能使祂放棄退隱祈禱的決意。
主給予眾人餅與魚,使他們得飽的整個奇蹟,連同餅與魚的數目,以及剩餘碎屑的筐子數目,皆蘊含奧秘的內在意義。在主受難前不久,曾稱祝聖的餅為自己的身體。此處祂雖未明言,卻透過餅的數目表明此意。五個餅象徵五種身體感官,而五感又代表整個身體。魚則象徵生命。在教會生活的最初幾個世紀,基督常被描繪為魚,此象徵至今仍可見於古老的基督徒地下墓穴與避難所中。由此,基督將把自己的身體與生命賜予世人作為食糧。何以有兩條魚?因主既在塵世生活中,也在復活後的教會內,直至今日,不斷將自己獻為犧牲。祂親自擘餅有何深意?意味祂自願為拯救人類而獻上自己。為何將餅與魚交給宗徒分予眾人?因正是他們要將基督傳遍天下,將祂作為生活的食糧賜予萬民。十二筐剩餘的餅有何含義?象徵宗徒勞作的豐碩果實。宗徒所獲的每一收成,都將遠超播下的種子,正如每筐所盛的餅,遠多於飢餓者所食用且得飽足之量。【基督以神力增餅的奇蹟,在懇禱禮(Lity)中祝福五個餅的優美禱詞中被紀念:「主耶穌基督,我們的天主,祢曾祝福五個餅,使五千男人飽食;求祢親自祝福這些餅、麥、油與酒,使它們在此聖所和祢的全世界倍增。」】
凡此種種奧祕,皆深邃難測;誰敢過度探究其淵藪?在此必朽的世代,誰敢窮究其底蘊?但願這能滿足那些以閱讀和聆聽福音為樂的人。天使們飽飲福音的甘飴。人越是勤讀福音,越是虔心默想,越是依循福音生活,福音便越發向他敞開其深邃,以馨香之氣使他歡愉。因此,願光榮與讚頌歸於祂,偕同祂的無始之父及聖神──同一性體而又不可分的聖三,自今至永遠,及於萬世,達於永恆。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