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年福音講道集


五旬節後第二十一主日

主,播種者
路8:5-15

整個世界就是一個長長的比喻,由無數個比喻所組成。這個世界和其中的一切就像被講述的故事一樣短暫。但是,隱藏在每一個比喻中的屬靈內核卻持久的。那些只用這些比喻來滋養自己的眼睛和耳朵的人,在靈性上仍然是饑渴的,因為靈性是由這些比喻的內核滋養的,而他們卻無法深入這個內核。一個不屬靈的感性之人以許多比喻的綠葉為食,卻總是饑餓的,並因這饑餓而焦躁不安。一個有靈性的人則會在這些各種各樣的比喻中尋找內核,並以此為食,獲得滿足,充滿平安。所有存在的事物都是比喻,因為它們都像綠葉或包裹著隱藏內核的膜。所有發生的事情都是比喻的內容,因為它是屬靈內容、內核和養料的外衣。

置身於這個世界,人仿佛被天主用在比喻中所表達的智慧之海所包圍。但是,只用眼睛觀察這種智慧的人,看到的只是這種智慧所穿的外衣;他看,看到的是大自然的外衣,卻看不到它的精神和內核;他聽,聽到的是大自然的聲音,只聽到空洞的聲音,聽不懂其中的含義。眼睛沒有看到大自然的內核,耳朵也沒有聽到大自然的意義。精神發現精神,意義尋找意義,理解遇見理解,愛感知愛。

這個世界的確是一個可憐、可悲的地方。它是匆忙而又短暫的,誰抓住它,把它當作不可或缺的事物,誰就會不可避免地墮落,在痛苦和羞愧中哭泣。但是,這個世界是一個藉比喻施教的豐富寶庫,凡明白這個世界並以這種方式利用它的人,決不會墮落,也不會羞愧。

主耶穌基督自己也經常利用從大自然所取的比喻──世間的事物和所發生的事──來教導人。祂在教導人的時候,常常利用普通的事物和事件,來說明這些內核所提供的營養,以及隱藏在其中的事物有多麼深奧。普通人從流星、地震、大戰等奇異罕見的事件中尋找意義,但很少有人從最普通的日常事件中尋找和發現屬靈意義。主耶穌自己就是世上最稀有的曾在世上行走過的稀有者,祂特意取了今生最普通的事物,向世人啟示永生的奧秘。還有什麼比鹽、酵母、由芥子長出的大樹、太陽、麻雀、青草和野地裡的百合、麥子和莠子、石頭和沙子更普通的事物呢?那些每天只用眼睛觀察這些事物的人,沒有一個能想像在這些事物中尋求天主國度隱藏的奧秘。但基督就在這樣的事物旁停下來,喚起人們對它們的注意,揭示了隱藏在它們外在形式下的不可估量的屬天奧秘。同樣,主利用簡單、普通的事件來呈現並解釋人的整個屬靈生命、人墮落和得救的整個歷史、世界末日、最後審判以及天主對罪人的憐憫。幾個世紀以來,人們一直看到撒種的比喻、麥子和莠子的比喻、塔冷通的比喻、浪子的比喻和惡園戶的比喻中描述的這些普通事件,但沒有人想到,在這些事件的葉子下面,有如此滋養人類精神的內核,直到主親自講述了這些比喻,解釋了它們的意義,揭示了它們的內核。

今天的福音闡述了基督著名的撒種比喻,這個寓言的外在形式是一非常普通的事情,但內核卻同時隱藏著主耶穌本人、人類靈魂、福音教誨以及人靈魂毀滅和拯救之路的根源。

「有一個撒種子的,出去撒種子。」這是多麼簡單而又正式的開端!播種的時機已到;霜雪預備了土地,田地也已犁好。春天來了──撒種的人出去撒他的種子。撒種的人從他的房屋出去,到他的田地裡,撒他的種子;不是別人的,而是他自己的。這裡表面看似簡單,內裡卻深奧無比:撒種者是基督,種子則是福音那賦予生命的教導。人類經過數千年的試煉與苦難、漂泊與渴望,已被預備好接受這賦予生命的神聖教導之種子;先知們犁過人類靈魂的田地,而基督如同漫長嚴冬後的春天般顯現,作為撒種者出去撒種。先知們是犁田的人,而祂是撒種者。如果先知們曾在此處或彼處撒下少許種子,這種子並非他們自己的,而是從天主那裡借來的。基督出去撒種。在基督之前的假教師從魔鬼那裡取了種子,撒遍全世界,說那是他們自己的。基督不向任何人借取,而是真實地撒下自己的種子。「有一個撒種子的出去」──如何出去,從何處出去?天主子從祂父的永恆懷抱中出來,卻沒有離開那懷抱。祂進入人的血肉中,以人的身份為人服務。祂如同從太陽發出的光那樣出來,卻沒有離開太陽。祂如同樹從根生出那樣出來,卻沒有離開根。人的靈魂是祂的田地,祂進入祂的田地。「世界是藉他造成的」(若1:10),祂來到世界──進入祂的田地。祂離開自己的房屋,進入祂的田地撒祂的種子。這是真正的撒種者,因祂無可爭辯的所有權以及祂道路的純潔與公義,而在各方面都安享平安。不像一個僕人,從陌生人的房屋進入陌生人的田地,撒陌生人的種子──有時,在壞脾氣中,他忘了本分,將陌生人的視為己有,因此被不安與恐懼所圍繞。

「『他撒的時候,有的落在路旁,就被踐踏了,並有天上的飛鳥把它吃了。有的落在石頭上,一長起來,就乾枯了,因為沒有濕氣。有的落在荊棘中,荊棘同它一起長起來,把它窒息了。又有的落在好地裡,長起來,結了百倍的果實。』他說完這些話,就高呼說:『有耳聽的,就聽吧!』」這最後一句話表明,比喻含有隱藏的意義。所有人都有耳朵,能輕易聽到這比喻的聲音和話語,但並非所有人都有靈性的聽覺,去聆聽在其中呼吸的聖神,因此主說:「有耳聽的,就聽吧!」

這整個比喻是清晰而準確的,即使僅將其視為對日常事件的描述也是如此。每個農夫都能根據親身經驗證實,當種子撒在田裡時,情況正是如此。每個人都能向你講述他在田間付出的勞苦與經歷的考驗:封閉橫越田地的路徑,清除石塊,根除並焚燒薊草,從而使整片田地肥沃。但講述這個比喻,並非為了其中人人熟悉的部分,而是為了其中無人知曉的隱藏意義。講述它是因為其中蘊含著深刻、持久、屬靈的真理。

田地象徵人的靈魂;田地的不同部分象徵不同人的靈魂。有些如同路旁的土壤,有些如同石地,還有些如同荊棘叢生的地塊。然而,另一些則如同好地,遠離道路,沒有石塊和荊棘。為何撒種者不將種子只撒在好地上,而不撒在路旁或石塊荊棘中呢?因為福音的喜訊是普世共通的,並非秘密,也不局限於某一群人,正如希臘人和埃及人中許多晦暗「神秘」的教導那樣,那些教導的目的更在於獲取對人的控制權,或一群人對另一群人的控制,而非靈魂的得救。「我在暗中給你們所說的,你們要在光天化日之下報告出來;你們由耳語所聽到的,要在屋頂上張揚出來。」(瑪10:27)主如此命令祂的門徒;偉大撒種者命令撒種的人們。天主願所有靈魂都得救,因為「祂願意所有的人都得救」(弟前2:4),「不願任何人喪亡」(伯後3:9)。倘若主只將祂的神聖教導撒在善人之中,惡人便有藉口說他們從未聽聞福音,並將自己的喪亡歸咎於天主,而非自身的罪惡。沒有人會因天主的過錯而喪亡,因為天主是公義的,任何過錯都無法接近祂的公義之光。

種子有三部分會損失,這一事實,既非撒種者的過錯,也非種子的過錯,而是土地的過錯。許多人喪亡,既非基督的過錯,也非祂神聖教導的過錯,而是人們自身的過錯。他們不願付出勞苦與愛心去培育所領受的種子,不保護它免受莠草侵害,不將它深植於靈魂肥沃的深處並守護它直至結果與收割之時。然而,即使田地的三部分不結果實,天主仍會因祂的話語獲得豐收。正如祂藉先知所說的:「我口所發出的言語,也是如此;決不空空地回到我這裡來,反之,它必實行我的旨意,完成我派遣它的使命。」(依55:11)即使有人不願利用基督的話語,也不意味這話語是徒然撒下的。對天主而言,一切皆有可能:祂能因此使祂在好地上的收成更為豐碩。在最壞的情況下,祂的話語將歸回祂那裡;即使不是以其他方式,也會如同惡僕埋在地裡的塔冷通,或如同帶給一家卻被拒絕的平安。主曾告訴宗徒們,要對他們所進入的每一戶人家祝禱平安:「倘若這一家是堪當的,你們的平安就必降臨到這一家;倘若是不堪當的,你們的平安仍歸於你們。」(瑪10:13)

讓我們更好地聆聽主親自揭示這比喻的內在含義。這是福音中少數由基督親自解釋的比喻之一。祂這樣做是因為宗徒們請求祂:

「他的門徒問他這比喻有什麼意思。他說:『天主國的奧秘,是給你們知道的;對其餘的人,就用比喻,使那看的,卻看不見,聽的,卻聽不懂。』」這比喻或許因其過於簡單,門徒們難以理解並與靈修生活聯繫起來。根據聖瑪竇所載,門徒首先問:「為什麼你用比喻對他們講話?」(瑪13:10)聖路加略去了這個問題,代之以另一個問題:「這比喻是什麼意思?」基督回答了這兩個問題。首先,祂將作為聽眾的門徒與其他聽眾區分開來。儘管門徒是單純的人,但天主的恩寵與他們同在;儘管他們當時尚未達至成全,但他們的靈性眼目已足夠開啟,能認識天主的奧秘。有時可以直接對他們說話,無需使用比喻,但對其他人則不可能。從基督臨終前與門徒的最後談話中可見,並非總能不用比喻對宗徒們說話:「這些事,我用比喻對你們說了;時候要到,我不再用比喻對你們說話。」(若16:25)

為何祂用比喻對眾人說話?「使那看的,卻看不見,聽的,卻聽不懂」。這意味著:倘若祂對他們說得清楚明白,不用比喻,他們用肉身的視覺觀看,卻什麼也看不見;用肉身的聽覺聆聽,卻什麼也不明白。靈性的事物無法用肉身的視覺看見,也無法用肉身的聽覺聽見。這些話具有這樣的含義,從聖瑪竇福音中稍有不同的用詞可以清楚看出:「因為他們看,卻看不見;聽,卻聽不見,也不了解。」(13:13)當天主向他們陳述赤裸的靈性真理,而不將其包裹在比喻中,也不將其與這感官世界的事物和事件相比較時,他們既看不見這真理,也不明白它。

所有屬神的真理都來自另一個世界──屬神的、天上的世界──它只能以屬神的視力、聽覺和理解力來察覺和掌握。但這些屬神的真理是以事物和事件的形式呈現在這個世界上的。許多人已經失去了看見、聽見和理解屬神真理的能力。許多人只看見形式,只聽見外在的聲音,只理解事物和事件的外在內容、形式和性質。這就是肉體的視力、肉體的聽覺和肉體的理解力。主耶穌知道人的盲目,因此,作為一位最有智慧的導師,祂引導人們從肉體的事物走向屬神的事物,從物質的事實走向屬神的事實。因此,祂用比喻對他們說話──這種形式能夠被他們的視力、聽覺和理解力所掌握。

主回答了第一個問題後,接著轉向第二個:「這比喻的意思是:種子是天主的話。那些在路旁的,是指那些人聽了,隨後就有魔鬼來到,從他們心中把那話奪去,使他們不致信從而得救。」主曾對眾人說:「被人踐踏了,並有天上的飛鳥把它吃了」,但祂對門徒說:「隨後魔鬼來到,從他們心中把那話奪去。」兩者意義相同,後者解釋了前者。如同人踐踏路旁的種子,飛鳥啄食它,魔鬼也踐踏並啄食天主在人心中的種子──祂的話語。因此,明智的家主會圍起他的田地,封閉穿越其中的路徑;明智的人也會圍起穿越他心靈的路徑,使惡神無法通過,無法踐踏、摧毀天主在其中所撒的一切。當我們在內心開闢一條路徑時,便是向一群烏合之眾和惡魔敞開了大門。神聖的種子隨之腐爛毀滅,而這群烏合之眾不僅將神聖種子踩在腳下,還撒下自己的邪惡種子。這樣一顆受影響且向所有來者敞開的心,如同一個不貞的婦人,對丈夫不忠,將自己變成一個惡臭的垃圾堆和一條無處可通的路徑,空中貪婪的飛鳥(即惡魔)迅速飛落其上。對他們而言,沒有比那些輕易給予他們通路的人類靈魂更可貴的了。

在石頭地與荊棘中,種子至少開始發芽,但在路上,它無法生長,因為有旅客和過路人立即將其踐踏在腳下,還有惡魔將其奪走。神聖的種子只在貞潔的靈魂中結出果實,那靈魂不是一條敞開的路徑,而是一塊不允許任何侵入者的圍籬田地。若需要一個比喻來解釋另一個比喻,那麼這個關於路上種子的比喻,將是對罪婦比喻的最佳註解。

為何魔鬼要從人心中奪走這話語?主以這些話解釋道:「使他們不致信從而得救。」由此可見,對天主話語的信德是我們得救的基礎與根源。那不在心中持續持守天主話語──且唯獨是天主話語──的人,無法以信德溫暖己心,其靈魂自然無法得救。當他的心尚未被天主話語溫暖時,魔鬼便伺機竊取並從心中奪走這話語。那將天主話語視為至寶存於心中的人,是有福的,他不允許任何人或惡魔踐踏這神聖的播種或將其奪走。

「那些在石頭上的,是指那些人,他們聽的時候,高興的接受那話,但這些人沒有根,暫時相信,一到試探的時候,就退避了。」他們起初喜樂地接受,暫時相信,但最終因恐懼而退避,如同一個在監獄中度過多年的人,當他看見有人打開門喊:「出來吧,你自由了!」他起初歡喜並準備離開,但當他意識到自己必須遵循新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時,就對這陌生未知的新生活感到害怕,寧願回到監獄,關上身後的門。

一顆過於緊附塵土的心充滿恐懼,並因其俗世性而化為頑石。天主的話語在最外在的風暴與狂風中最易生長,如同山上的松樹。但一個恐懼的人,雖曾喜樂地接受了天主的話語,卻被風暴狂風所驚嚇,於是拋棄天主的話語,將其丟棄,再次擁抱自己的俗世性。塵土給出更快的收成,但為天主話語的果實,必須等待。恐懼的人被疑慮吞噬:「若我放棄手中這些塵世的果實,誰知道我能否活到品嘗天主聖言所許諾的果實?」於是,恐懼的人對天主心存疑慮,卻被塵世說服;他懷疑真理,卻信服謊言。信德未能在他的石心扎根,便消逝了,而撒在石上的天主聖言便歸回它的撒種者。

今日我們中間有許多這樣恐懼的人。對天主的信德在他們心田表面生出綠芽,但土壤極淺,底下是堅硬的岩石。當天主真理的大陽照耀他們時,在光照中他們看見天主的話語需要深厚的土壤,將根鬚扎入心靈、靈魂與理智的深處,他們便害怕了。他們願意讓天主進入他們的門廳,卻將所有其他房間留給自己。但當他們看見天主太陽的偉大,以及沒有一個房間能在祂臨在時保持黑暗時,恐懼便臨到他們。當這樣的人為天主的話語陷入困苦或迫害──即風暴與狂風──時,他立刻退縮了。信德的不堅定是事奉一個主人,卻承諾要事奉另一個。不堅定者其實是在事奉魔鬼,卻承諾要事奉天主。當他們不信祂話語中的應許時,天主又怎能相信他們的承諾呢?

「那落在荊棘中的,是指那些聽了的人,還在中途就被掛慮、錢財及生活的逸樂所蒙蔽,沒有結出成熟的果實。」掛慮是荊棘,對錢財的貪戀和世俗的逸樂也是荊棘。當天主的話語落在這樣的荊棘中,它開始發芽。然而,它並未生長成熟,反被荊棘窒息。天主的話語無法在任何陰影中生長。它只能在它作為主要種子的田地中生長,使其他一切處於它的陰影之下。所謂掛慮,我們理解為對肉體生命的憂慮;所謂錢財,指外在的財富積累;所謂逸樂,指世俗的、肉體的、短暫且腐朽的享樂。這些是雜草,天主純淨而嬌嫩的植物無法在其中生長。伯多祿宗徒說:「將你們的一切掛慮都託給他,因為他必關照你們。」(伯前5:7)主基督只將一種掛慮,且僅此一種,放在我們身上:即對我們靈魂及其得救的掛慮。這是最重大的掛慮,當我們關注此掛慮時,其他一切自會得到照料。所有其他瑣碎的掛慮會窒息這最重大掛慮的種子,然後,缺乏此掛慮,它們全都無人照管,即使人在地上與它們共存千年也是如此。

至於錢財:真正的財富來自天主,而非從人或自然中強取。「信賴自己財富的人,必至跌倒。」(箴11:28)他將在苦澀與不滿中死去,並在雙手空空、如同乞丐的狀態下,來到天主的審判台前。

「今生的逸樂」又如何呢?它們不也是窒息天主話語的雜草與荊棘嗎?而世俗的逸樂,真是那些渴求它們的人所想像的那樣嗎?讓我們聽聽一位曾沉浸於今生逸樂之人──撒羅滿王──的自白:「凡我眼所希求的,我從不加以拒絕;凡我心所願享的快樂,我從不加以阻止……然後我回顧……看,一切都是虛幻,都是精神的煩惱,在太陽下絕無益處。」(訓2:10-11)而撒羅滿的父親,比撒羅滿更有智慧,如此說:「上主的規誡是正直的,能悅樂心情。」(詠18:8)「祢的教誡是我永遠的基業,因為它們是我心中的喜樂。」(詠118:111)「我對祢的聖言欣喜,有如獲得許多戰利品的人。」(詠118:162)由此可見,真正的逸樂、財富、喜樂與歡欣,都在天主的話語中。世上一切的財富、逸樂與歡欣,只是靈性世界、天主國度中財富、逸樂與歡欣的蒼白影像。

「『那在好地裡的,是指那些以善良和誠實的心傾聽的人,他們把這話保存起來,以堅忍結出果實。』祂說完這些話,就大聲說:『有耳聽的,就聽吧!』」「好地」就是那些渴慕真理、飢渴於愛的美好靈魂。如同口渴的鹿急於尋覓溪水(聖詠41:1),這些美好的靈魂穿越此世的乾旱荒漠,尋求以永恆的真理與持久的愛來滿足飢渴。當基督口中所出的甘露與天上瑪納降在這樣的靈魂上時,他們沐浴在喜樂中,向天高長,結出不可勝數的果實。只有一條路徑穿越這些靈魂:即基督行走的路徑;它對所有其他旅客和過客都是封閉的。這些靈魂中沒有成堆的岩石或荊棘叢,只有潔淨、柔軟且肥沃的土地,其上只生長一種子:即基督主所撒的種子。經上說他們「以誠實善良的心」持守它。善人並非將基督的話語寫在紙上保存,因為紙張是人身外之物,可能遺失。他們也不僅將其存於腦中,因為理智在人表面,可能遺忘。而是將其存於最內在的自我中,存於心中,存於「誠實善良的心」中,在那裡它不會失落或遺忘,卻要像酵母般發起,像麥子般結實,使人如飲酒般歡欣,並如膏油般傅抹整個生命,使其如太陽般發光。

基督的話語在好地裡結出怎樣的果實呢?「有的結了一百倍的,有的六十倍的,有的三十倍的。」(瑪13:23)主說這話是出於祂對人類無限的仁慈和俯就。祂不向所有人要求同等的果實,而是向有些人要求多些,向有些人要求少些,為使盡可能多的靈魂得救並繼承天國。聖路加只提到一百倍的果實,為顯示好地裡收成的豐碩;然而,瑪竇和馬爾谷不僅談到收成的豐碩,更提到三種不同的收成,使家主感到滿足。如此,這比喻與塔冷通比喻的意義相同。主對那領了十個塔冷通的僕人和那領了五個塔冷通的僕人說了同樣的話,並許諾他們同樣的賞報:「好!善良忠信的僕人……進入你主人的福樂罷!」(瑪25:21-23)天國之內有大小和權柄的等級,並非所有得救者都處於同一層次,儘管所有人都將在不可言喻的光輝和無法形容的喜樂中。

「有耳聽的,就聽吧!」主用這些話結束了祂對這比喻的解釋,正如祂先前向眾人講述比喻本身時也以此作結。不僅如此,祂還「大聲說」。兩種場合祂用了相同的話語,且兩次都記載:祂「大聲說」!為何如此?為喚醒聾者的內在之耳;為使祂賦予生命的智慧之回響穿越世紀,讓世世代代的人直到時間終結都能聽見。因此有重複的呼喊,有話語的重複:「有耳聽的,就聽罷!」這是人類慈愛的摯友的呼喊,是那唯一的朋友向那些被空中黑鳥如棄屍般撲食之人發出的呼喊;是警示危險的呼喊;是指向唯一窄路的呼喊,為從這腐朽、燃燒、冒煙的世界中得救;是溫良柔和的主的呼喊,因為此處攸關的是人類生命的拯救──不是衣物、房屋或土地的拯救,而是生命的拯救。祂的呼喊並非出於對人的憤怒,而是如同一位細心的母親看見孩子被蛇圍繞時向他們發出的呼喊。孩子們嬉戲著,未注意到蛇,但母親看見了。當孩子們確實看見蛇時,他們不知該逃往何方以自救,但母親知道。因此她向孩子們呼喊。基督也如此向人類呼喊,從歷史的起頭直到末後:「有耳聽的,就聽罷!」願光榮與讚頌歸於我們生活且賦予生命的主救主耶穌基督,偕同父及聖神,同一性體而又不可分的聖三,自今至永遠,及於萬世,達於永恆。阿們。


返回「《週年福音講道集》總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