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年福音講道集


五旬節後第十九主日

成全的愛德
路6:31-36

若人能每天銘記天主對他們的仁慈,他們也必會彼此仁慈。人之所以不願意施予他人,莫過於心裡認為沒有人願意施予自己。沒有人嗎?那麼,天主在哪裡呢?難道天主不是每天、每夜都以祂的仁慈回報我們的缺乏仁慈嗎?在君王的宮廷裡,君王以仁慈對待我們,難道不是比祂的僕役對待我們更重要嗎?若是君王的僕役都向我們傾注仁慈,而君王卻對我們懷有怨恨,這對我們又有什麼益處呢?

人一旦等著別人先對自己施予仁慈,自己便變得不仁慈,而別人也同樣等著他施予仁慈。在這種彼此等待仁慈的情況下,人往往都變得不仁慈。然而,仁慈不是一種消極的德行,而是一種積極的德行。若不是天主先以祂的仁慈行動,人怎會認識仁慈呢?天主的仁慈召喚出人的仁慈;若不是天主先彰顯祂的仁慈,這世界根本不會知道什麼是仁慈。

那明白仁慈是一種積極而非消極德行,並且開始依此實踐的人,很快就會發現天地在他面前展現出新的色彩。他很快就會認識到天主的仁慈與人的仁慈。仁慈就像石頭擊打石頭,必定會迸發火花。那點燃這神聖火花的人和那接受這火花的人,都將一同感受到天主臨在於他們中間。在那一刻,他們感到天主慈愛的手撫慰著他們的心。因此,主說:「憐憫人的人是有福的,因為他們要受憐憫」(瑪5:7)。

仁慈大於同情。印度的賢哲曾宣講同情是最大的德行。一個人也許能對乞丐心生同情,卻依然從他身邊走過,但一個仁慈的人會憐憫乞丐並加以幫助。對乞丐表現仁慈,在基督的法律裡既不是最困難的,也不是最偉大的事;最困難與最偉大的,是對仇敵施以仁慈。仁慈也大於寬恕侮辱,因為寬恕侮辱只是走向天主之路的前半段,而施行仁慈的善工,才是這條路的後半段。

我們是否還需要提醒自己:仁慈大於世俗的正義呢?若沒有仁慈,所有人都會死在世俗的、拘泥於法律條文的正義之下。法律若沒有仁慈,就不能維護存在的一切;而仁慈卻能在世界上創造新的偉大事物。整個世界都是仁慈所創造的。因此,人們從小若能操練自己去體驗仁慈的甘飴,比起學習法律的嚴苛更為有益。法律隨時都能學會,但一旦心靈變得剛硬,要重新變得仁慈就非常困難了。若人能行仁慈,他就不會違反法律;但若有人縱使遵守了全部法律,卻完全缺乏仁慈,他就有可能失去主為仁慈的人所準備的榮耀冠冕。

今天的福音談到仁慈的最高形式:愛仇。主耶穌頒布了這一條命令──不是勸告,而是命令──要我們愛仇。這項命令並不是偶然出現、零星散見的,就像在祂來臨之前,關於法律偶爾會有一些罕見的光照時,這項誡命會以勸告多於命令的形式閃現出來。這條愛仇的命令,在福音裡被提升到最高的地位。

主說:「你們願意人怎樣待你們,也要怎樣待人。」這是引入今天有關愛仇福音的話。首先,如果你不願意人作你的仇敵,你也不要作他人的仇敵。若說在這世界上人人都有仇敵,那麼這也意味著你是某人的仇敵。既然如此,你怎能要求那人作你的朋友,而你卻是他的仇敵呢?因此,先要從自己心裡挖去仇恨的根,然後再去數算自己在世上的仇敵。你越是徹底從心裡拔除這邪惡的根,並砍斷從中不斷滋長的枝條,你就會發現自己可數的仇敵越少。若你希望別人作你的朋友,你必須先不再作他人的仇敵,而成為他們的朋友。當你成為別人的朋友時,你的仇敵數目便會大大減少,甚至完全消失。

但這還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在那種情況下,你將以天主為朋友。為了你的得救,最要緊的是你不要作任何人的仇敵,也不要有任何仇敵。若你是他人的仇敵,你和他都會阻礙彼此的得救;但若你是他人的朋友,那麼你的仇敵就會在不知不覺中幫助你達成得救。要是人人都能想想自己和多少人為敵,而不是去想多少人是自己的仇敵,那麼在一天之內,這黑暗的世界就會像太陽般光輝燦爛。

基督的命令──「你們願意人怎樣待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待人」──是如此自然,又是如此明顯的善,以致於令人驚訝和羞愧的是,它竟沒有早早就成為人們日常的習慣。沒有一個人希望別人加害於自己,因此他也不該加害於人。人人都希望別人對自己行善,因此他也該對別人行善。人人都希望在自己犯罪時得到寬恕,因此他也該寬恕他人的過犯。人人都希望在自己憂傷時有人與他同憂,在自己喜樂時有人與他同樂,因此他也該在他人憂傷時與之同憂,在他人喜樂時與之同樂。人人都希望別人稱讚他、尊敬他,在飢餓時供養他,在疾病時探望他,在受迫害時保護他,因此他也該如此對待他人。

這一原則不僅適用於個人,也同樣適用於群體、鄰近的部族、民族和國家。若各個階層、民族和國家都把它奉行為準則,那麼階層之間的一切惡意與衝突就會止息,民族之間的仇恨與國家之間的戰爭也將消失。這就是醫治這一切病患的良藥,而且別無他法。

主接著說:「若你們愛那愛你們的,為你們還算什麼功德?因為連罪人也愛那愛他們的人。你們善待那善待你們的,為你們還算什麼功德?因為連罪人也這樣作。你們若借給那些有希望償還的,為你們還算什麼功德?就是罪人也借給罪人,為能如數收回。」這意思是說:如果你等著別人先對你好,再以好報好,你並沒有真正做什麼善事。難道天主要等到人先配得太陽的溫暖,然後才命令太陽發光嗎?還是祂先出於祂的仁慈與愛而行動呢?仁慈是一種積極的德行,而不是消極的。天主從世界肇基之初就清楚表明了這一點。自世界開始以來的每一天,主都以祂慈愛的手,把豐富的恩賜傾注在祂的一切受造物上。假如祂要等受造物先給祂什麼,那麼世界和其中的一切受造物根本不會存在。若我們只愛那些愛我們的人,我們就成了以物易物的商人。若我們只善待那些恩待我們的人,我們就成了償還債務的債戶。仁慈不是一種僅僅清償債務的德行,而是一種不斷借出、不斷施予的德行。愛是一種不斷借出、而不尋求回報的德行。若我們借給那些我們希望能從中收回的人,我們所做的又是什麼呢?不過是把錢從一個錢櫃轉到另一個錢櫃,因為我們所借出的,依然看作屬於自己,就如同它還在自己手中時一樣。

若以為天主在這些話裡是要教我們不要愛那些愛我們的人,不要善待那些善待我們的人,那就是荒唐的想法。決不如此!祂只是要說,這只是較低層次的德行,連罪人也容易達到。這是最小的善,使這世界變得貧乏,使人變得卑屈狹隘。祂願意把人提升到德行的最高境界,從那裡能望見天主及祂世界的一切富饒;在那裡,奴僕受困、懼怕的心,將變成兒子和繼承人那自由無拘的心。愛那些愛我們的人,只是進入無邊愛德領域的第一課;善待那些善待我們的人,只是善工教育長途中的初階;借給能償還的人,既非善,也非惡,只不過是邁向那崇高善德的一個微小起步──那善德就是施予而不求回報。

在這裡,天主稱誰為「罪人」呢?首先是指異教徒,因為天主真理與愛的奧秘的圓滿,尚未向他們啟示。他們之所以是罪人,是因為他們偏離了天主最初的真理與愛,以這個世界取代了天主,作為他們的立法者;他們由此學會只愛那些愛他們的人,只善待那些善待他們的人。然而,天主的真理與愛的偉大奧秘,經由主耶穌再度被啟示,而且比創世之初更為光輝。它首先是藉著猶太人民啟示出來的;但這不是只為他們,而是為世上的萬民。正如天主藉著法律和先知,準備猶太人歷經數千年,好使他們能理解並接受這奧秘的圓滿啟示;同樣,主在這裡以「罪人」稱呼其他沉淪在異教中的民族。但是,「罪人」──比異教徒更大的罪人──是指那些已經接受了真理與愛的奧秘啟示,卻沒有持守,反而又如狗回到自己所吐的那樣,退回到最低層次善的人。這樣的人,在我們之中實在不乏其人:名義上是基督徒,行為上卻是最原始的異教徒。

我們若愛那些愛我們的人,並且善待那些善待我們的人,這對我們有什麼賞報呢?我們豈不是只是把所領受的歸還原處嗎?我們確實已經得到了我們的報酬了。唯有那些在微小程度上類似於天主愛的行為,才值得稱頌。

「但是,你們當愛你們的仇人,善待他們;借出,不要再有所希望:如此,你們的賞報必定豐厚,且要成為至高者的子女,因為他對待忘恩的和惡人,是仁慈的。你們應當慈悲,就像你們的父那樣慈悲。」這是基督渴望提升人類達到的偉大高度!這是在祂來臨以前從未有過的教導!這是歷史上最偉大的聖哲們都未曾夢想過的人類尊嚴的光榮!而這正是天主對人類的愛,能夠使人的整顆心靈融化在一片淚水的洪流裡。

「你們當愛你們的仇人。」祂並沒有說:「不要以惡報惡」,因為這是小事;僅僅只是容忍。祂也沒有說:「要愛那些愛你們的人」,因為這只是被動的愛;祂卻說:「要愛你們的仇人」;不要只是容忍他們,不要只是持有消極的態度,而要愛他們。因為愛是一種積極的德行。

愛仇不是違反自然嗎?這樣的反對意見常常從非基督徒那裡強烈地提出。我們難道不是看到,自然界裡從來沒有愛仇的例子,只有愛友的例子嗎?因此,這就成了他們反對的理由。那麼,我們要如何回答呢?首先,我們的信仰意識到有兩種本性:一種是未被罪惡敗壞、未被黑暗遮蔽、也不傾向於邪惡的本性──亞當在樂園裡所認識的本性;另一種是被罪惡扭曲、被黑暗遮蔽、並傾向於邪惡的本性──我們在這世界裡不斷遇到的本性。在前一種本性的範圍裡,愛仇完全是自然的;在這種本性裡,愛就如同一切受造物呼吸並生存所需要的空氣。這才是真正由天主所造的本性。在這本性裡,神聖的愛如同陽光穿透雲層般,在我們這本性裡放射光輝。而在世上凡是真愛,都是從這前一種本性而來。在後一種屬世本性的範圍裡,愛仇因其極端罕見,可以被稱為不自然。事實上,它並非不自然,而是相對於屬世本性而言屬於超性的;更準確地說,是先於自然的,因為愛是從那原初的、無罪而不死的本性進入我們這因罪而敗壞的本性裡。

另外一些反對者說,愛仇既然如此稀少,就必須被稱為不自然。如果真是這樣,那麼珍珠也是不自然的,鑽石也是不自然的,黃金也是不自然的。這些東西固然稀少,但誰會稱它們為不自然呢?正如有些植物只在某一片土地上生長一樣,這株稀有的植物、這份稀有的愛,只在基督的教會裡生長並繁盛。若有人想要確信這株植物的無數實例與它的美麗,就必須去讀基督的宗徒、基督信仰的教父與宣信者,以及為基督的偉大真理和愛所俘虜者及殉道者的生平。

如果說愛仇並非不可能,那至少也是異常困難的,第三類反對者這樣說。的確,這並不容易,特別是對那些遠離天主而學習這種愛的人而言,因為唯有從天主,那愛才能獲得力量和滋養。我們怎能不去愛天主所愛的人呢?天主愛我們並不比祂對我們仇敵的愛更大,尤其當我們自己是他人的仇敵時。我們當中又有誰能說,在世上沒有一個人視他為仇敵呢?假如天主的太陽只照耀那些沒有人稱為仇敵的人,祂的雨水只降在那些沒有仇敵的人身上,那麼要在地上見到一縷陽光,或在塵土上落下一滴雨水,恐怕都極為困難。人總是把仇恨自己看得極為可怕!罪惡把恐懼驅入人心,而由於這恐懼,他便懷疑周圍的一切受造物都是仇敵。但天主是無罪而無懼的,因此祂對任何人都不懷疑,卻愛一切。祂如此愛我們,以至於當仇敵在我們無特別過錯的情況下圍繞著我們時,我們必須相信這是在祂的准許之下,並且是為了我們的益處。

我們應當公允地承認:仇敵對我們的靈修成長大有助益。若沒有人的仇恨,那些蒙天主喜悅的人當中,極其多數不會成為祂的朋友。甚至連撒殫的仇恨,也對那些熱心追求天主的神聖事物及自己靈魂得救的人有所助益。誰比宗徒保祿更熱心於天主的神聖事物,或更愛基督呢?然而,同一位宗徒卻談到,當天主向他啟示了許多奧蹟時,允許邪惡的魔鬼與他在一起,並困擾他:「免得我因那高超的啟示而過於高舉自己,故此在身體上給了我一根剌,就是撒殫的使者來拳擊我,免得我過於高舉自己」(格後12:7)。

當魔鬼自己也在違背其本意的情況下,仍然對人有所助益,那麼人與人之間怎能不彼此幫助呢?畢竟人遠比魔鬼少了危險。一個人甚至可以大膽地說,一個人的朋友對靈魂所造成的損害,往往比仇敵還要大。主親自說過:「人的仇敵,就是自己的家人」(瑪10:36;參閱米7:6)。那些與我們同住一屋,並且如此關心我們肉身需要與安逸的人,往往是我們得救的最大仇敵,因為他們的愛與關心,針對的不是靈魂,而是肉身。有多少父母對兒子的靈魂造成了難以估量的傷害,多少兄弟姊妹對其手足的靈魂造成了傷害,多少妻子對丈夫的靈魂造成了傷害?而這一切竟都是出於對他們的愛!這樣的認識,每天都在被事實證實,成了另一個堅實的理由,提醒我們不要過於完全地把自己交付於對親友的愛,也不要因此減少對仇敵的愛。我們是否還需要再一次指出:往往──而且是非常經常地──我們的仇敵才是我們真正的朋友?他們使我們不安的方式,對我們卻有益處;他們控訴我們的方式,卻成了我們得救的助力;他們壓迫我們外在、肉身的生活,卻幫助我們退回內心,找到自己的靈魂,並向永生的天主呼求拯救。確實,我們的仇敵常常是那些把我們從親友不自覺地為我們準備的毀滅中拯救出來的人──這些親友不經意地使我們的性格鬆懈,餵養我們的肉身,卻是以靈魂為代價。

「善待他們;借出,不要再有所希望」,主這樣說。你們要不分彼此地善待所有人,不論他們是否愛你們;要效法天主的榜樣,祂善待所有人,無論是公開地還是暗善待人。如果你們的善待不能治癒仇敵對你們的仇恨,那麼你們的惡待就更不能治癒他。那麼,你們就應該善待那些既不尋求也不期待你們恩惠的人,並且借給所有向你們求借的人,但要借得如同是給予,如同是歸還屬於他人的東西,而不是施捨你自己的東西。聖伯多祿•達瑪森說:「那用自己從天主那裡所得來的──麵包、食物、權柄、適時的言語或祈禱──使近人喜悅的人,是仁慈的,他視自己為負債者,因為他所領受的超過自己所需。藉著他的弟兄,天主在他內祈求,並使祂自己成了負債者。」如果你的仇敵不願接受你的善待,這並不妨礙你善待他。主不是說過:「當為迫害你們的人祈禱」(瑪5:44)嗎?那麼,為你的仇敵祈禱吧,這樣你就是在善待他們。即使你的仇敵不願意接受任何來自你的慈善或服務,天主卻會接受你為他所獻上的祈禱。天主會軟化他的心,使他轉向並善待你。因此,要把一個仇恨的敵人變為朋友,並不像在人眼中看起來那麼不可能。若在人看來不可能,在天主卻是可能的。祂能使冰冷的土地再度變為溫暖的草地,使花朵綻放;祂同樣能融化人心中仇恨的冰霜,使芳香的友誼之花在其中生長。當然,最重要的並不是你的仇敵因你的善行而轉變為朋友,而是他不要因為對你的仇恨而喪失靈魂。正是為此後者,我們必須為他向天主祈求,而不是為前者。因為就你的得救而言,在今世你是否會有更多朋友或更多仇敵,並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你不要做任何人的仇敵,而要在你的內心、祈禱和思念中,成為所有人的朋友。

如果你這樣行,你的賞報將會是豐厚的。從誰而來?也許在某種程度上會從人而來,但最主要是從天主而來。是怎樣的賞報呢?「你們要成為至高者的子女」,並能稱天主為「父親」,「你的父在暗中看見,必要公開報答你」(瑪6:6)。若不是今天,那就是明天;若不是明天,那就是萬物的結局,在所有天使和眾人面前。但我們還能希望有比稱為至高者的子女、並稱至高者為我們的父更大的賞報嗎?看,至高者的獨生子就是主耶穌,直到如今,只有祂稱天主為祂的父。然而,如今同樣的尊榮應許給我們這些迷失而有罪的人。這尊榮意味著什麼呢?意味著我們將在永恆中與祂同在(若14:3),在祂將要享有的光榮裡,在無盡的喜樂中。意味著天主父的愛將永遠與我們同在,伴隨我們度過此生的一切不幸與困苦,並使一切都為我們的最終益處而安排。意味著我們死時不會永留於墳墓,而要像祂一樣從死者中復活。意味著我們只是暫時被安置在這片大地上,如同在一座死者之島,但在我們天父的家裡,榮耀、尊嚴、不朽之美正等著我們。我們還需要一一細數一個孤兒被世上的君王收為義子時所等待他的好處嗎?只要說某某孤兒已被君王收養,所有人立刻就能想像他將要擁有的福分。我們的收養不是出於人,而是出於天主,因為我們將成為「至高者的子女」──祂的兒子就是主耶穌自己──成為不朽君王、萬王之王的子女。天主收養了我們,不是因為我們的功勞,而是因為祂獨生子的功勞。正如宗徒所說:「你們眾人都藉着對基督耶穌的信仰,成了天主的子女」(迦3:26;參閱若1:12)。基督接納我們為祂的弟兄,因此天主父接納我們為祂的子女。

的確,我們無論如何也配不上「永生天主的子女」這個稱號。若以為憑著任何行為──即使是以最大的愛去愛仇人──就能配得上主耶穌對祂忠信追隨者的應許,這種想法真是可笑。即使我們把自己所有的一切都施捨給窮人,一生每日禁食,如蠟燭般日夜站立祈禱,直到時間的終結;即使我們在靈裡將自己與身體分離,好像與冰冷的石頭隔絕一般,在心靈上對物質世界毫無情慾與感官依附;即使我們甘願被全世界唾棄踐踏,把自己交給飢餓的野獸吞食──所有這一切,與那由成為天主的義子所帶來的美好之事、榮耀和難以言喻的喜樂相比,仍不過是微不足道的代價。世上沒有任何慈善或人的愛能使人真正成為天主的子女,成為天國的不朽公民。唯有基督的愛能成就人所不能成就的。誰也不可自誇,說憑著自己的愛就能得救,或憑著自己的功勞就能為自己打開樂園之門。

因此,愛近人的誡命,無論看來多麼艱鉅困難,其實只是天主要我們付出的微小代價,好使我們能在祂輝煌的王宮裡更親近祂。祂不是要我們履行這誡命來換取天國並被祂收養為義子,而是要我們在一切之上,渴望天國和祂的收養於其他一切之上。祂只要求我們相信祂的話,並對主耶穌表現順服。亞當憑什麼配得樂園?什麼也不憑;樂園是因天主的愛而白白賜給他的。他憑著什麼留在樂園裡,直到墮落?憑著順服天主,唯獨憑著順服而已。當他與妻子開始懷疑天主的命令時,他們就在這懷疑中違背了誡命,墮入了不順服的重罪。

在新創造之中,主耶穌對我們的要求與祂當年在樂園裡對亞當和厄娃的要求完全一樣:信德與順服──相信祂的一切命令都是為了我們的救恩,並無條件地順服祂的每一條命令。祂頒布的一切命令,包括這一條愛仇的命令,都是為了讓我們相信祂的話,並順服祂。假若祂的任何命令不是善的,不是為了我們的救恩,祂豈會頒布給我們?祂最清楚這命令是合乎天性還是違反天性,是可能遵守還是不可能遵守的。對我們而言,最重要的是祂既然把這命令賜給我們,而我們若真正渴望自己的益處,就必須履行它。正如病人從醫生手中接過藥物,無論是苦是甜,都憑著信德與順服而服用;同樣,我們因罪而衰弱,心智也陷於幽暗,就必須憑著信德與順服,履行我們靈魂的良醫、我們生命的主宰──耶穌基督,永生天主之子──所吩咐的一切。願光榮與讚頌祂,偕同父及聖神,同一性體而又不可分的聖三,自今至永遠,及於萬世,達於永恆。阿們。


返回「《週年福音講道集》總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