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日開示 -帡幪月二十日
開示:大殉道者聖阿爾特彌
為天主正義受迫害者的特質
一、今日所紀念的聖阿爾特彌,在背教者猶利安皇帝在位期間,曾任埃及總督。當猶利安出兵征討波斯人、駐紮在安提約基雅時,阿爾特彌率埃及軍隊抵達該地,目睹了猶利安對基督徒駭人的迫害──皇帝將安提約基雅郊區達夫內一座外教神廟的焚毀歸咎於他們。這位背教者對無辜的基督徒滿懷忿恨,焚毀了他們在安提約基雅的教堂,並摧毀了阿波羅神廟附近的另一座教堂,且普遍殘酷迫害基督徒,連兒童也不放過。熱心的基督徒阿爾特彌見此不義,義憤填膺,無畏地公開指責迫害者的不公。統治者被阿爾特彌的膽識激怒,下令脫去他的軍服,使他赤身遭受酷刑,直至他向神祇獻祭。但阿爾特彌血流遍地,仍宣講耶穌基督及其偉大奇蹟。他承受了監禁,在獄中受飢餓折磨,後又經受特殊酷刑:他被置於剖開的石板一半之上,另一半石板從高處墜下,砸碎了殉道者的肢體。最終,他被劍斬首。時約361年左右。
二、我們聽聞了,基督徒弟兄們,大殉道者聖阿爾特彌曾因正義而遭受狂暴君王不公正的迫害──因為他無法冷漠地容忍君王的殘暴,便無畏而公開地指責了他的不義。我們也看到,任何威脅與酷刑都未能動搖這位真理的聖熱誠者,他毫無怨言且勇敢地承受了苦難乃至死亡。所有為天主正義受迫害的真基督徒都如此行事,為此主許諾賜予他們天國:他們全都以「德行的堅毅、承受最殘酷迫害時的勇氣」以及「忍受迫害災難時的忍耐」而著稱。讓我們更仔細地審視這些為正義受迫害者的特質。
1、第一個特質,如我們所言,那些確因德行與正義而受迫害者總是、且不變地展現出的,便是對真理的堅定。凡誠心獻身正義、熱愛良善之人,不為任何事物所收買,也不會被迫背離正義、心口不一。任何現世利益的許諾──財富、聲名、尊榮──都不能誘惑他使他偏離真理。他不會因友情、親情或熟識而背棄德行與正義;任何災難,甚至死亡本身,都不能嚇倒他。因此,為正義奮鬥的真戰士總在德行與真理上展現出極大的恆毅與堅定。此處有一個取自教會歷史的實例。當希臘皇帝君士坦斯二世企圖說服正教的勇敢捍衛者「宣信者瑪克西穆」放棄其正教信仰、接受基督一志論異端時,召見他並說:「我們希望主使你的心轉向我們。我們將懷著愛接待你,尊榮地引你進入教堂,授予你最高職位,你將名揚寰宇,只要你放棄你的信仰、加入我們,因為屆時眾人都將與我們聯合。如今,眾人正觀望你而堅持己見。」對此,可敬者瑪克西穆回答皇帝說:「天主的審判將臨於我們眾人;我無法做你所願之事,我不能背棄真理與正義。」於是皇帝轉而勸他至少保持沉默、勿傳播其教導。「對真理沉默即意味著背棄它,」可敬者答道。──「你心裡願怎麼信就怎麼信吧,」皇帝對他說,「我們不阻礙你。」──「上主命令人不僅心裡信服,更要以口唇承認祂,」可敬者回答。「因為誰若在人前否認我,我在我天父前也要否認他。」
2、為正義受迫害者所展現的第二個特質,是在承受迫害時的勇氣。凡真正捍衛正義與真理、並全心忠誠於它的人,不畏懼任何威脅與酷刑,且欣然甘願地忍受它們──甚至不懼怕死亡本身,因為他捍衛的不是自身利益,而是真理與正義本身這項天主的事業,並確信自己站在正義的一方。讓我們舉一個實例:聖麥肋提被正教徒和亞略異端者共同推選為安提約基雅的主教,關於此事的選舉文件由正教徒和亞略派共同簽署,並託付給「薩摩撒塔的主教歐瑟伯」保管。但當麥肋提作為正教的熱忱捍衛者被亞略派逐出安提約基雅,並被不敬神的皇帝君士坦提烏斯判處流放時,亞略派擔心他可能再度返回,便要求歐瑟伯向他們歸還選舉文件。但歐瑟伯堅決拒絕了他們,因為這次選舉是由亞略派和正教徒共同簽署並託付他保管的。於是亞略派說服皇帝對他行使權力。但歐瑟伯也拒絕了皇帝,說:「除非所有託付者聚集一堂,要求歸還他們的決定,否則我不會交出託付於我的共同判決書。」被激怒的皇帝第二次派遣官員帶著敕令去見他,命令官員使用威脅。官員遞交敕令給歐瑟伯時說,若不服從,他奉命砍斷其手。──「那麼無需閱讀敕令了,」歐瑟伯回答他,並伸出雙手說:「你可以執行命令,因為我不會履行君王不義的指令。」
3、最後,為正義而無辜受迫害者所展現的第三個特質,便是在承受迫害時的忍耐。並非每個受迫害者都是無辜受害;若自身給人迫害的把柄,便非無辜受難。那遭遇他人不義便自己心懷苦毒、憎恨、圖謀報復的人──即使未付諸行動,卻以誹謗責難來表現──也並非在為正義受苦,並非在無辜地忍受。這已非忍耐,因為報復者實未忍受,且正因這報復,他本人成了自身遭受迫害的肇因,因此也不再是無辜受迫。唯獨那自身未給迫害提供任何理由,只因其不願背棄真理而承受一切迫害、一切騷擾,且毫無怨言、忍耐承受、不哀歎、不苦毒、不報復,單單仰賴自己事由的正直及賞報萬有的天主──祂必按正義審判眾人,依各人的行為給予報償──這樣的人,才是真正受苦且無辜地忍耐。因此,為正義而無辜受迫害的人,常是謙遜、溫良、順服於上智安排的。
三、若主願意為正當原由讓我們承受憂苦,願祂恩賜我們能效法天主的聖人們,以堅毅、勇氣和忍耐來承受它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