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日開示 - 聖架月十五日
開示:大殉道者聖尼基塔
憂患需要以慷慨的精神忍受
一、今天慶祝的大殉道者聖尼基塔,原籍哥特人,居住在多瑙河岸。他接受了基督信仰後,便在哥特人中傳播它。當時,在哥特人民中發生了內戰。兩位哥特國王──弗里蒂格恩和阿塔納里克爭奪權力。弗里蒂格恩是基督徒,而阿塔納里克則是拜偶像的。弗里蒂格恩被擊敗,逃往希臘,並在那裡召集軍隊後,返回多瑙河岸。他軍團的軍旗都飾有十字架的標誌。他擊敗了阿塔納里克,登上王位。之後,弗里蒂格恩便開始使他的臣民皈依基督信仰。烏爾菲拉斯主教發明了哥特字母,以此協助傳教事業,而尼基塔則藉著言傳身教傳揚福音。
但哥特人民的安寧並不長久。異教徒阿塔納里克擊敗了基督徒弗里蒂格恩,奪去他的權力,並開始殘酷迫害基督徒。基督信仰的宣講者尼基塔,無畏地指責阿塔納里克,為勸誡他並使他轉向真理和善良的道路。他被逮捕,經歷了沉重的苦難,他毫無怨言且以慷慨的精神忍受了這些苦難,在這之後,他被燒死。他的身體在火中未受損,被拋棄而沒有埋葬。他的一位朋友在深夜前去尋找殉道者的身體,藉著照耀在其上的光找到了它,將它帶回到自己的故鄉基里基雅地方,在這裡,尼基塔的身體被安放在教堂裡,因神奇的治癒而聞名。
二、大殉道者聖尼基塔,為基督毫無怨言地忍受了沉重的苦難,弟兄們,他為我們是那真理的生活教師:即憂患需要以慷慨的精神忍受,毫無怨言,並完全信賴允許這些憂患的天主的眷顧。
1、如果壓迫我們的憂患是來自我們的罪過:那麼它們需要以慷慨的精神忍受,原因有兩。
首先,因為在這種情況下,憂患是不可避免的。憂患與罪過如影隨形。沒有任何自然力量,任何智慧,能將憂患從罪過中移除。它們彼此緊密相連,就像行動與其原因自然相連一樣。哪裡有雨,哪裡就有泥;哪裡有罪,哪裡就有憂患。保祿宗徒說:「患難和困苦必加於一切作惡的人」(羅2:9)。看,罪與憂患的結合多麼緊密。因此,哪裡容許了罪過,哪裡憂患就不可避免。所以,那些不幸陷入罪過的人,必須將慷慨地忍受降臨於他們的憂患,視為自己不可推卸的責任。
其次,應得的憂患需要以慷慨的精神忍受,因為它們能防止更重大的痛苦──即於墳墓另一邊等待我們的痛苦,也就是地獄之苦。我們在今世為哪些過犯受了罰,在來世就不會再為那些過犯受罰。天主是公義的,不會為同一過犯懲罰兩次。因此,基督徒若容許自己犯錯,有時會祈求天主在今世懲罰他們,而在來世憐憫他們,這並非沒有理由。而且毫無疑問,為罪過忍受暫時的憂患,即今世的憂患,總比在來世忍受永恆無盡的憂患要好。此外,以慷慨的精神忍受憂患,有助於使憂患更快終止。
仁慈的主見到我們在承受降臨於我們的憂患時所表現的慷慨、謙卑和忍耐,很可能會因祂的良善而寬恕我們的過失,終止我們的憂患,並將安慰傾注在我們心中。昔日,因天主的作為,由於罪過,最大的憂患臨到了以色列君王達味身上。他必須離開王宮,像被放逐者一樣,在恐懼中赤足步行,且遭受辱罵(撒下15:16)。但因為達味君王以驚人的慷慨和忍耐承受了這一切,天主很快就憐憫了這位被流放的君王,終止了他的憂患,將他的王位、權力和光榮都歸還給了他。
2、那些並非應得的憂患,而是由天主所派遣或允許的,為考驗我們的信德,為提升我們的聖化,應當以慷慨的精神忍受,基於以下理由。
首先,我們所談論的憂患,應當以慷慨的精神忍受,是為效法基督救主、宗徒們以及其他天主的聖人們。耶穌基督在祂整個生命歷程中,勇敢地忍受了所有與祂相遇的不快。甚至十字架的苦難,甚至死亡,救主都以最高程度的慷慨忍受了。宗徒保祿不僅耐心地忍受了壓迫他的憂患,而且還在他的苦難中喜樂。「我在我的苦難中喜樂」(哥1:24),他寫信給哥羅森人時這樣說。
其次,由天主所派遣的憂患,需要以慷慨的精神忍受,以免喪失靈魂上的巨大益處,這些憂患正是為此而降於我們身上的。貼在傷口上的膏藥,當病人耐心地將它敷在潰瘍上時,才能發揮其作用。否則,最好的膏藥,如果過早從潰瘍上撕下,將不會對病人有益。關於憂患,也可以這樣說。不耐煩地忍受憂患,可能使它們無效,無力達到那有益的目的,即天主上智的眷顧為我們派遣它們的目的。
此外,憂患需要以慷慨的精神忍受,還因為它們在靈魂得救的道路上是必需的。「我們必須經過許多困難,才能進入天主的國」(宗14:22),聖經上說。
最後,也需要忍受災難,這是出於對給我們派遣憂患的天主的感恩,因為主天主降下憂患,主要是給祂所愛的人。「如果你們忍受懲戒,天主就把你們當作兒子對待」(希12:7),保祿宗徒說。世上的父親會送禮物給自己心愛的兒女:而天父則將憂患傾注於祂心愛的兒女──基督徒身上。聖經上說:「因為上主所愛的,祂必懲戒。」又說:「祂鞭打凡所接納的每一個兒子」(希12:6)。
三、諸位聽眾,促使我們以慷慨精神忍受憂患的原因是很明顯的。讓我們既明智又公正。如果天主願意以憂患來探望我們,那麼就讓我們像今天所受讚頌的神聖殉道者尼基塔一樣,以慷慨、忍耐、毫無怨言的態度去忍受它們。這種對憂患的明智忍受,將會百倍地報答我們──即使不在今世,在來世也必定如此。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