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日開示 - 聖架月一日
開示二:柱頭修士聖西默盎
由其生平所學得的教訓:一、我們的居處在天上;
二、必須操練祈禱;三、通往天國的道路是痛苦之路。
一、今日受敬禮的聖西默盎,十三歲時熱切祈求天主向他指示得救之路。一日,主以如下異象啟迪他:西默盎夢見自己正在挖地,要為建築物打下地基,這時他聽見一個聲音說:「挖得更深些。」他工作了一段時間後停下,以為深度已足夠奠定堅固地基,卻又聽見那聲音說:「挖得更深些。」這一情形重複了三次後,西默盎便持續不停地工作,直到聽見聲音對他說:「停下吧,地基已穩固。」西默盎由此異象領悟到:要獲得救恩,必須付出努力,且要持續不懈的努力。聖西默盎確實開始以非凡的方式刻苦修行,克制罪惡的情慾。他最初的做法是登上高丘,將自己用鎖鏈拴在一塊石頭上。但當安提約基亞的聖麥肋提見到他那般模樣時,並沒有稱許他這種有形的鎖鏈,說人憑意志力就能自我約束,無需鎖鏈。
西默盎聽到這番話後,立即卸下鎖鏈,開始了一項前所未有的苦修:他最初建造了一座六肘高的石柱(一肘等於0.71米),後來在虔誠訪客的協助下,石柱被加高至四十肘。在這石柱上修行時,聖西默盎忍受著酷暑與嚴寒。僅有一件破舊的斗篷和修士風帽為他遮擋風雨。然而沒有任何事物能動搖聖人的修行方式,他終其一生都堅守在這石柱上,未曾踏足地面。聖人非凡的修行與他所顯的奇蹟,吸引了各地訪客前來。有些人在柱下搭建永久居所,使石柱周圍逐漸形成一座喧囂的小城。聖人雖極度渴望獨處與靜默,但天主的旨意是要這盞放在燈臺上的明燈照耀眾人──正如福音所載:「人點燈,並不是放在斗底下,而是放在燈台上,照耀屋中所有的人。照樣,你們的光也當在人前照耀,好使他們看見你們的善行,光榮你們在天之父。」(瑪5:15-16)聖西默盎的侍奉不僅是祈禱苦修,他也積極參與公共事務:夜間專務祈禱,白天則教導圍繞他的群眾、宣講福音、為求助者提供建議、調解糾紛並治癒病患。雖然他一直站立在同一個地方,對教會的貢獻卻如同周遊列國宣道。隨著對塵世羈絆的逐步捨棄與對天鄉的持續仰望,聖西默盎達到了與聖保祿相同的恩寵境界(格後12:4)。某次神魂超拔中,他被提升至七重天,目睹奇景:樂園、花園、宮殿,見到亞當與右盜;另一次他看見基督端坐在高高的寶座上,右邊是樂園與義人靈魂,左邊則是地獄。聖西默盎於一百零三歲時,在祈禱中站著離世歸主。當皇帝欲將聖人不朽聖髑迎往首都時,安提約基亞居民抗議道:「我們的城市沒有石牆護衛,願聖西默盎的神聖遺體留居此處──他將成為安提約基亞的城牆與護盾。」
二、聖西默盎的修行壯舉令人驚嘆!當然,我們這些軟弱的人無法效法他。但我們仍能從中獲得一些教益。
1、聖西默盎以他在柱子上的修行壯舉教導我們:我們的居所不在地上,而是在天上,我們必須以整個生命嚮往那裡。「你們要舉心向上」,聖教會如此呼籲我們,要求我們在祈禱時放下一切世俗牽掛,只思念天上的事。「你們要思念天上的事,而非地上的事」,聖保祿宗徒如此教導。因為我們在地上只是客旅;我們永恆的家鄉、我們真正的居所—──是在天上。作客雖好,歸家更佳;靈魂自然會渴慕真正的家鄉。真福奧斯定說:「信主的基督徒啊,在這地上漂泊時,還有什麼回憶比你所奔赴的那座天上之城更甘甜呢?若你無意抵達那座城,就永遠不會成為它的公民。向田間的野花學習吧:它的根雖扎在土裡,花朵卻永遠朝向太陽。照耀天上耶路撒冷的太陽就是耶穌基督,進入祂永恆光榮的居所,理當成為我們唯一的渴望。」
2、但要抵達天國──這渴慕的家鄉,僅是嚮往天堂還不夠,還必須盡可能勤於操練祈禱。祈禱正是我們心靈與思想的提升歸向天主。藉著祈禱的力量,人的整個存在都被改變:理智得到光照,心靈獲得活力,意志變得堅強,連肉體也被靈性化。祈禱如此徹底靈性化了聖西默盎,以致連他的柱子在他眼中都顯得低矮,他渴望不斷攀升,直到抵達真正的至高之處──永恆的福樂。
3、柱頭修士聖西默盎教導我們,通往天國的道路──是充滿憂苦、勞累和與自身的私情偏慾搏鬥的道路。耶穌基督自己也曾走過這條狹窄、艱難、充滿苦難的路。祂為我們受苦,給我們留下榜樣,叫我們跟隨祂的腳蹤而行(伯前2:21)。正因如此,所有聖人也都走過修行與苦難的道路。你可曾見過那幅畫:耶穌基督肩負十字架,周圍簇擁著許多與祂一樣的背十字架者?得救之人正是這樣,通過忍耐與修行,跟隨基督進入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