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日開示 - 聖架月一日
開示一:柱頭修士聖西默盎
不經勞苦,將一事無成
一、今日所紀念的聖西默盎被稱為柱頭修士,因為他在生命的最後四十年中,在柱子頂部修行。你們或許會問:這是什麼樣的柱子?這種修行方式──柱頭修行──又是什麼?我的弟兄們,這是一種令人驚嘆的修行方式。就連敘利亞和埃及曠野中偉大的修行者──與聖西默盎同時代的人──也對這種修行方式深感驚奇。其中有些人從遠方來到敘利亞安提約基雅附近西默盎的柱子前,只為一睹這位聖者的風采,並聆聽他說一句話。幾乎每天都有來自各地──有時甚至是極遙遠之地──的人群來到柱頭修士西默盎的修行之地,包括來自格魯吉亞、亞美尼亞、波斯、阿拉伯,甚至西班牙、意大利和不列顛的人。司鐸和主教來了,國王和王后來了,而所有人離開這位新近顯明出來的柱頭修士時,都帶著極大的靈魂益處,發出難以言喻的驚嘆。他們在那裡看到了什麼?想像一座由簡單的未經雕琢的石塊堆砌而成的塔,高四十肘(約二十俄丈),其厚度使它更像一根柱子而非塔。塔頂有一個約兩俄丈寬的平台,勉強能容兩人站立或坐下。平台周圍有一俄丈高的薄牆。它很少被任何類似屋頂的東西遮蓋,大多數時候完全暴露在寒冷、酷熱、風雪、雨水和各種惡劣的天氣中。這就是天主之人西默盎的居所。他在這裡日夜不停地進行齋戒、祈禱和默想,過著如此聖潔的生活,心中對主的愛如此熾熱,可以說,他在天上天主面前如同一支明亮燃燒的蠟燭。
他的生命是何等神聖、奇妙且富有教益,這從以下事實便可略見一斑:整隊整隊的異教依市瑪耳人──兩百、三百,有時甚至上千人──來到西默盎的柱前,高聲棄絕他們祖先和自己的異教謬誤,用腳踐踏他們曾跪拜的偶像,將其砸碎,並懷著極大的心靈喜悅,接受聖西默盎從柱子上以如蜜般甘甜、充滿基督之愛的話語向他們宣講的教導。而在那裡,又發生了何等多的奇妙治癒,賜予了多少恩寵的安慰與智慧的訓誨!它們如同滔滔江河,從這位偉大的柱頭修士充滿恩寵的靈魂中傾瀉而出。「在我們的日子裡,一個嶄新而奇妙的奧蹟實現了,」柱頭修士聖西默盎的眾多弟子中的一個寫道,「我本人──罪人安當,他最微不足道的門徒──親眼見證了那些被記錄下來的事。」「關於柱頭修士聖西默盎的事蹟,我幾乎可以請所有人作證,」其傳記的編纂者、賽勒斯的聖德奧多勒說,「但我懼怕開始敘述,唯恐後人視其為虛構而難以置信,因為它們超越了人性。」
然而,弟兄們,你們以為,聖西默盎是如何達到如此偉大的聖德呢?「藉著巨大的勞苦,」他親自回答。當他年僅十三歲,還是一個單純、不識字的牧羊人時──在天主的聖殿中經歷了啟迪事件後──西默盎去到一處荒僻之地,在那裡含淚向主祈禱,求主向他顯明得救之路。他正祈禱時,沉沉睡去。接著,他做了這樣一個夢:他彷彿開始挖掘一條溝渠,像是為某座建築的地基。「挖得更深些!」他聽見某處傳來一個聲音。他順從地繼續挖掘。他因勞累而疲憊,就停下工作,以為已經挖得足夠深了。但同一個聲音再次響起:「再挖得更深些!」他又繼續挖掘。第三次,那聲音再次呼喚他,激勵他繼續勞作。最終,那神秘的聲音止住他,說:「現在夠了;但若你想建造,就當勤奮勞作去建造,因為若不經勞苦,你將一事無成。」從那時起,天主的僕人西默盎便為自己靈魂的得救而勞苦,他的勞苦之深,甚至超越許多最偉大的修行者。他持續在靈裡勞作,毫不鬆懈地監察自己靈魂的內在思緒,同時也極力克制自己的肉身:有時,他用沉重的鎖鏈捆綁自己,以致皮開肉綻,身體腐爛;有時,他以七日、甚至四十日的齋戒來降伏自己的肉體;有時,他數週靜默站立祈禱;有時,他整年閉關隱修,等等。而當他在柱上苦修時,他為基督受了多少苦──昆蟲的侵擾、白晝夏日的酷熱、冬夜的刺骨嚴寒、風暴,以及各種其他艱難!關於他在柱上的修行,真福德奧多勒記述了以下事蹟:「有一次,柱頂平臺周圍的圍牆有一大塊坍塌,其中一扇小門打開了。那時,聖人清晰可見,許多人目睹他長時間一動不動地站立,雙目凝視天空,並在祈禱中行了無數次叩拜。圍繞柱子的人群中,有一人試圖計算他在一次祈禱中叩拜的次數──他數到一千二百四十四次,但後來因仰視高處而疲憊,便停止計數。然而,聖人並未因叩拜而疲倦──甚至拜得更多:他的身體如此輕盈且靈化,以至於祈禱的叩拜對他而言毫無勞苦,或者更確切地說,這已成為他的日常習慣。」
二、然而我們似乎認為,無需任何勞苦、無需特別努力,就能拯救自己的靈魂,使它良善、聖潔……真是奇怪!在許多其他事情上──無論是管理家務、耕種田地、照料菜園、從事某種技藝、養育子女等等──我們都認為勞苦是成功的必要條件,並說:「不經勞苦,一事無成。」但當涉及我們靈魂的培育、它的改善、它的完善、它的得救時──我們卻以為這會自然成就。「照自己意思活著就夠了」;去思考靈魂的得救──這人生最重要的事,或者更確切地說,去反思自己的靈魂,為它勞苦──持之以恆、忍耐地勞苦──似乎成了多餘且不合宜的事。在家中長時間跪拜祈禱、更頻繁地去天主的聖殿、在那裡站立更久且更專注、以跪拜祈禱、在教會規定的日子裡為天主的光榮更嚴格地守齋、留意自己的惡習並與之搏鬥、將自己的肉體連同私慾偏情釘在十字架上等等──我們卻認為這幾乎是難以承受的勞苦……於是,我們的靈魂就像懶惰農夫的田地或粗心主婦的菜園,成為一片未經耕種、未撒種的荒蕪之地,因而毫無果實。
三、弟兄們,讓我們牢牢記住這條神聖的規則──它曾終生光照了柱頭修士聖西默盎──即:不經勞苦,你將一事無成,也無法成就靈魂的得救。而對我們來說,有什麼比我們的靈魂更寶貴呢?「人縱然賺得了全世界,卻賠上了自己的靈魂(或使它空虛),為他有什麼益處?或者,人還能拿什麼作為自己靈魂的交換?」──也就是說,人如何彌補自己靈魂的喪失?──主這樣提醒我們每一個人,以此督促我們竭盡全力為靈魂的得救而勞苦。讓我們也回想救主的另一句話:「天國是以猛力奪取的,以猛力奪取的人,就攫取了它。」(瑪11:12)唯有付出努力的人才能獲得它。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