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可敬的教父,克西若頗塔穆修道院的保祿


瞻禮日期:先知月二十八日

相傳,我們的教父保祿是皇帝彌額爾一世(蘭加別)(811-813年在位)與普若科彼亞的兒子,普若科彼亞是尼基弗魯斯一世皇帝的女兒。他在受洗時取名普若科彼。當彌額爾一世被廢黜時,在亞美尼亞人良的命令下,他被淨身。自幼年起,普若科彼便專務研讀聖經,並創作讚美詩,因學識淵博被譽為「哲學家的顧問」。但他內心渴望捨棄世俗享樂、財富與聲名,追隨諸聖教父的芳踪。下定決心後,他換上乞丐裝束,如鹿渴慕溪水般秘密離開帝都,奔赴阿索斯聖山。

他定居於現今稱為克西若頗塔穆的修道院附近。該院由聖普爾赫利亞皇后(聖架月10日)創建,後遭撒拉森人摧毀。普若科彼搭建小屋日夜不息祈禱。鄰近的隱士聖科斯瑪為他剃度,取名保祿。此後他加倍刻苦修行:如無形體的天使一般守齋祈禱,以石為枕席地而眠,以淚水、仁愛與極度的謙卑取代手工勞作,很快贏得阿索斯山的眾神父的敬重。

其親屬羅曼努斯一世皇帝(920-944年在位)四處尋訪他,最終說服他前往君士坦丁堡看望他的親屬。這位衣衫襤褸的貧窮修士受到貴族們如同地上天使一般的歡迎。他藉覆手祈禱治愈皇帝,並應邀暫留教導兩位皇子──卻始終保持曠野修士的本色。當保祿決意返回聖山時,皇帝資助黃金與工匠重建普爾赫利亞的修道院,後更派遣他的兒子、時任宗主教德奧斐拉克特主持祝聖禮。臨行前,這位天主的人獲贈神聖真十字架的殘片 ,永久安置於修道院的聖所內。

不久,許多修士聚集到這座修道院,在那裡實踐聖德生活。聖保祿渴求度更為靜獨的生活,遂退隱到阿索斯的山腳下。然而在那裡,仍有弟子受吸引前來聚集,於是在距海岸不遠處新建一座修道院,以防海盜,新修道院奉獻於聖格奧爾基。直到今天,該院慣常被稱作聖保祿修道院 。

天主預先啟示他大限將至,於是,聖保祿召集兩座修道院的修士們前來,勉勵他們效法遵行自己的教導,甚至不惜傾流熱血。他含淚請求眾人的寬恕,之後,他披上修道斗篷,領受了聖體,他的容貌如同太陽一般光耀,以致在場的眾人因無法忍受這樣的光耀,全都俯伏於地。他誦念了他慣常誦念的聖若望尼基祝文:「聖父──我的希望;聖子──我的保障;聖神──我的帡幪:至聖聖三,榮耀歸於祢。」之後,他伸開雙臂,舉目向天而逝。遺體原定葬於西托尼亞半島,卻奇跡般移至君士坦丁堡,供民眾敬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