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先知厄則克耳

瞻禮日期:先知月二十一日
聖先知厄則克耳生活於主前七至六世紀之交。
他的名字意為「天主是堅強的」或「天主將堅固」。他是司祭布齊的兒子,本身也是司祭,忠於法律與聖殿的規條。
當拿步高首次攻陷耶路撒冷時(主前597年),厄則克耳二十五歲。先知與耶苛尼雅王、他的朝臣及所有貴族約一萬人一同被擄往巴比倫。
聖殿的珍貴器皿也被從耶路撒冷運走(參閱:列下24:16)。厄則克耳定居在距離巴比倫南方六十公里處、可通航的革巴爾河畔的特耳阿彼布,並娶妻。他的家成為流亡猶太人的聚集地,眾人蜂擁而至聆聽天主聖言。
在被擄的第五年,先知得到了一個啟示。當厄則克耳在河邊時,天忽然敞開,他看見了天主在榮耀中的威嚴異象。天主被有四個翅膀的革魯賓托著,每位革魯賓都有四張臉:第一個是獅子,第二個是鷹,第三個是牛,第四個是人。每個革魯賓的兩個翅膀向上伸展,另兩個翅膀遮蓋身體。他們直行不轉向,聖神指引他們往哪裡去,他們就往哪裡去;移動時發出如雷鳴般的聲音。他們之間有光,似火與閃電的輝耀。活物下方有四個輪子與他們一同移動;頭頂上方有似水晶的穹蒼,穹蒼之上──似藍寶石的寶座,寶座上──有一位似人,如發亮的金屬 ,周圍環繞著彩虹般的光輝。
厄則克耳俯伏在地,聽見天主的聲音命令他起身,前往背叛祂的以色列人那裡(參閱:則1-2)。有一隻手向他伸出卷軸,上面寫著:「哀傷、悲歎和災禍。」他被告知要吞下這卷軸──在他口中,天主的言語甘甜如蜜。聖神將他提起,他聽見身後有巨大的震動:革魯賓翅膀的響聲和雷霆般的聲音:「上主的光榮在祂所居之處當受讚頌!」(則3:12)。
回到流亡者所在的特耳阿彼布後,這異象令他震驚不已,整整七天,他一句話也說不出來。七天後,上主的話傳給他:「人子,我派你作以色列家族的守衛;當你由我口中聽到什麼話時,你應代我警告他們」(則3:17)。由此,他肩負起關乎所派遣對象生死的責任。二十二年間,厄則克耳不斷警醒,從他歸向天主的心靈高處觀望。他自己成了預兆(則24:24),透過言語和象徵性動作預言耶路撒冷因百姓的罪惡終將覆亡──但當這發生時,他也將成為他們的安慰,宣告寬恕與未來的復興。
在又看見天主榮耀的異象後(則3:23),先知將自己關在屋內。他因震驚而失語,拿了一塊磚,在上面畫出耶路撒冷的城牆和圍城的景象。上主命令他向左側臥三百九十天,再向右側臥四十天──共四百三十天,對應被擄埃及的年數。厄則克耳預言未來時,常借用以色列歷史上已發生事件的意象。此處埃及為奴的事件成為巴比倫被擄的預表。這段期間,他只能吃用牛糞烤製的粗劣可憎食物,背負將被流放的以色列的罪孽(則4:1-17)。他剃掉頭髮和鬍鬚,燒掉三分之一,用刀砍碎三分之一,剩下的三分之一任風吹散,只留少數綁在衣角──象徵只有少數餘民能逃脫毀滅(則5:1-4)。「結局到了,那對付你的結局到了,看,已來到目前。」(則7:6)──先知不斷重複,宣告上主要發盡祂的烈怒,為祂子民的一切罪惡和可憎之事追討罪責。無人能逃脫巴比倫王的憤怒,巴比倫王成為上主怒氣的工具。他們將尋求和平卻不得見(則7:25)。
被擄第六年(主前592年),當厄則克耳與長老們同在屋內時,他看見一個似人形、如火般、被熾熱金屬光輝籠罩的存在,類似那位坐在革魯賓車駕上的。這一存在抓住他的頭髮,在異象中帶他到耶路撒冷聖殿內院的門口──默納舍時代猶太人曾在此設立阿舍辣像並行惡事之處。以色列天主的榮耀仍在那裡,一位身穿細麻衣者被派往城中,給所有因正在發生的可憎之事而哀嘆的人額上做記號,並從革魯賓輪中取火炭撒向城市。這事完成後,天主的榮耀便乘革魯賓的翅膀離開城市和聖殿。
被聖神帶回加色丁後,先知向被擄之民講述了他所見的一切(則11:1-25)。隨後他奉命收拾流亡所需物品,在牆上鑿洞離開城市──蒙著臉在黑暗中行走,如同被擄者。當人們詢問此舉用意時,先知回答這預表百姓將從耶路撒冷被擄,且漆德克雅王試圖從牆洞逃跑時必被擒獲。後來這些預言都逐字應驗(則12:1-13)。他又戰戰兢兢地吃餅喝水,預言耶路撒冷居民也將如此,以致土地荒涼成為廢墟,眾人終必承認上主是真神(則12:20)。
接著他斥責那些虛假安慰百姓、煽動反抗加色丁人的假先知。他提醒他們上主對以色列女兒的愛──曾在西奈山與她立下婚約。但她自恃美貌行淫,追隨偶像。上主說:「我要聚集你所戀愛的情人,你所愛的人,和你所恨的人;我由各方把他們聚集來打擊你,我要在他們前揭開你的裸體,使他們看見你整個的裸體。我要照姦婦和流血的女人的案件裁判你,對你發洩憤怒和妒火」(則16:37-38)。
然而當祂的怒氣平息後,祂將出於仁慈與經歷試煉後悔改淨化的子民立永約。作為新約的預表,先知宣告在這和好之後,無人需為祖先的罪擔責(如舊約所載),各人都要按本相受審:「我決不喜歡惡人喪亡,但卻喜歡惡人歸正,離開邪道,好能生存」(則33:11)。
縱使經歷多次背信棄義,上主仍未傾盡烈怒滅絕祂的子民,為要維護祂的聖名(則20)。祂應許在被擄的管教期滿後,必用伸出的膀臂與大能的手,將猶太人從外邦中領出並作他們的王(則20:33)。那時祂必領以色列子孫歸回祖地,使他們在聖山上懷著痛悔淚水事奉祂。但在這復和實現前,上主手中磨利的刀必先清除惡人與不法之徒(則21:3,七十賢士譯本)。
耶路撒冷淪陷前一年(主前588年),上主宣告這「流血的城」必如生鏽的鍋被火焚燒,直到鏽盡(則24)。同年,厄則克耳的妻子──他眼中的珍寶──猝然離世,上主卻禁止他公開哀悼。次日先知宣告民眾也將驟失所愛,災禍來臨之速甚至不容舉哀。
耶路撒冷毀滅後(主前587年),有逃難者抵達特耳阿彼布稟報城陷(則33:21)。先知先再度失語後發言,粉碎難民虛妄的盼望,預言災禍未止,全地終成荒場。繼而,他嚴厲譴責以色列的牧人──君王、司祭與首領──因行惡貪婪,只知自肥不牧群羊。他宣告上主必親自牧放羊群,領他們歸回應許之地,在以色列高處草場覓食(則34)。被擄結束後,以色列不再有世俗君王,因那時上主要藉新達味──善牧(參若10:11-18)──親自為王:「上主要作他們的天主,我的僕人達味在他們中作領袖」(則34:24),「他要牧放他們」(則34:23)。
以色列因與異教徒行淫而褻瀆了神的名,但上主為自己名的緣故仍要憐憫這百姓。祂必顯大祂的聖名,當祂在以色列身上顯出聖潔時,列國就必知道祂是上主。神藉先知宣告,祂必使百姓從被擄中歸回,並潔淨他們一切污穢:「我要賜給你們一顆新心,在你們五內放上一種新的精神,從你們的肉身內取去鐵石的心,給你們換上一顆血肉的心」(則36:26)。祂要將自己的神放在他們裡面,使他們遵行祂的律例典章──這更新後的百姓必增多如獻祭的羊群(則36:37)。
當厄則克耳在被擄的猶太人當中,眾人正因將臨的災禍驚惶時,聖神將他提去放在佈滿枯骨的平原上。上主命令他向這些骸骨發預言:「我要使氣息進入你們內,你們必要復活……」(則37:5)。話剛說完,就有響聲──骸骨彼此連結,生出筋腱、長肉、包皮,但裡面仍沒有氣息。上主說:「你應向氣息講預言!人子,應向氣息講預言說:吾主上主這樣說:氣息,你應由四方來,吹在這些被殺的人身上,使他們復活」(則37:9)。氣息就進入他們裡面──他們活了過來,站立成為極大的軍隊。上主解釋這些骸骨代表以色列全家,他們看似絕望如死人,但天主要使他們復活,領他們歸回故土。這預言雖指近期的未來,同時也為肉體復活的信仰作了準備 。
耶路撒冷淪陷十四年後(主前573年),先知厄則克耳在異象中被帶到巴勒斯坦,站在高山上面對一座擴建翻新的城池。有位手持麻繩與量竿的男子向他顯現,開始測量聖殿。完成這些神聖測量後,先知被領到朝東的門前,目睹上主的榮耀伴隨巨響與光輝從東門進入聖殿。站在充滿這榮耀的內院時,厄則克耳聽見天主的宣告:「這是安放我寶座的地方,這是我腳掌所踏的地方,我願在這裡永遠住在以色列子民中」(則43:7)。上主命令先知記錄聖殿所有尺寸,使以色列因罪惡蒙羞,從而悔改遵行新律法。祂補充說明聖殿東門──榮耀進入之門──將永遠關閉,而君王(默西亞、新達味)要坐在門內於上主面前進食(則44:1-3)。
聖殿朝東建造,門檻下湧出水流漸成溪河,兩岸枝葉繁茂,滋潤全地使之豐饒。上主隨後向先知展示如何將巴勒斯坦均分給以色列十二支派:耶路撒冷位於中央聖區歸屬司祭與肋未人;君王的產業從聖地向東西延伸。這城呈方形,設十二座城門,從此命名為「上主在那裡」(則48:35)——標誌天主與人永遠同住。
相傳厄則克耳曾驅逐作惡的加得支派,遣毒蛇噬其子女牲畜。他預言這些人永不悔改歸回故土。加得子孫拒聽神諭,竟以石擊殺先知。其遺骸可能安葬於巴格達附近的閃與阿爾帕克撒得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