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可敬的教父,斯督迪修道院院長,宣信者聖德奧多若

瞻禮日期:進殿月十一日
聖德奧多若於759年出生在君士坦丁堡的一個貴族家庭。他的父親佛提諾是迫害敬禮聖像者的君士坦丁五世皇帝的司庫。即便如此,佛提諾和他的妻子德奧克提斯塔在堅定的正教信仰與愛德之中養育他們的兒女。德奧多若接受了當時最好的神學與世俗學問的教育,他特別由他的母親那裡獲得了對修行與祈禱的熱忱,深愛修道生活。君士坦丁五世駕崩之後,在良五世的短暫統治期間(775-780年),依肋尼皇后攝政,在聖塔拉西宗主教(主顯月二十五日)的幫助下,謹慎地恢復了聖像敬禮,將被流放的正教宣信者召回。德奧多若被流放的舅舅聖柏拉圖(凱旋月四日)也被召回,於780年回到君士坦丁堡,在此之前,他在彼提尼雅的辛博拉修道院擔任了十年院長。聖柏拉圖的回來,給予德奧多若、他的父母、兄弟姐妹及他們的一些朋友極大的啟迪,以致他們全都決定接受修道生活。佛提諾變賣了自己的全部財產,惟獨保留了撒庫迪雍的地產,將所得的錢財全都分施給窮人。撒庫迪雍在彼提尼雅的奧林匹斯山上,那裡的環境非常適合修道生活,那時,由於受到迫害,大多數修道院都荒廢了。在聖柏拉圖的睿智領導下,不久之後,他們就將那裡變成了一座共修修道院,德奧多若在那裡取得了迅速的進步。藉著聽命及向自己的院長揭露自己的所有想法,他得勝自己的私意傾向,充滿了熾燃的熱忱。儘管他的健康狀況一直不佳,且受過良好的教育,他仍會接受最卑微的工作,以代替自己的弟兄。他砍柴汲水,耕種園圃,他每天很早就起床,將弟兄們的糞便背走,以避免被人看到。他不斷默想基督為了拯救人類所做出的無限屈尊俯就,不再為自己而活,而是為了天主與他的弟兄們而活,因此,他很快就達到了真福謙卑的高峰。他使對天主的存念與對死亡的存念結合在一起,獲得了流淚的恩寵,以致直到他去世,他沒有一天在祈禱的時候不流出甘飴的淚水。聖柏拉圖注意到了德奧多若的能力以及他的聽命,就委派他建造教堂。不久,教堂就建成了,凡是來修道院參訪的人全都對這一美麗的教堂稱羡不已。德奧多若總是第一個進堂,懷著警醒與痛悔的精神參加禮儀,他總是最後離開教堂的人。他會自己在教堂裡過夜,獨自於天主交談。雖然他嚴厲修行,他卻不超越自己的力量。他從不吃飽,免得理智變得昏暗沉重,他只吃所給予的食物的一小部份,好能顯得並沒有在守齋,時刻準備好祈禱。787年,他被塔拉西宗主教祝聖為司鐸,從那時起,他就增加了自己的修行努力。他每天夜裡只睡一個小時,其它時間則守夜不眠,祈禱默想教父的著作,他是教父的熱心門徒。他特別喜愛聖巴西略、加沙的聖多若德奧、西奈的聖尼祿與天梯聖若望的著作。他堅定地持守他們有關棄絕世界與修道財產的教導,改正了閑散的惡習,事實上,奧林匹斯山的一些修士仍保留自己的財物,擁有自己的僕人,飼養牲畜。聖柏拉圖看到德奧多若把握住了修道生活的大原則,且具有權威,因此要求他接任自己擔任修道院的院長。撒庫迪雍那時有將近一百位修士,包括德奧多若的兄弟、未來的得撒洛尼總主教聖若瑟(先知月十四日),聖納弗克辣提(凱旋月十八日)與歐提彌和弟茂德,他們後來都被破壞聖像者殺害,為主致命。由於謙卑,德奧多若那時不願接受院長一職,幾年後,由於聖柏拉圖體弱多病,才不得不接受了這一職務。
795年伊始,君士坦丁六世皇帝休棄了皇后亞美尼亞人瑪利亞,與德奧多若的表親德奧多拉結婚。塔拉西宗主教拒不祝福這一婚姻,但是,皇帝卻對此毫不在意,聖索斐亞大教堂的總管若瑟為他們主持了婚禮。聖柏拉圖與德奧多若都對皇帝的這一做法表示堅決反對。只有他們拒絕接受皇帝的濫權,有一年多的時間,他們堅決抵制由皇帝的宮廷所發起的調解企圖。最終,聖柏拉圖被捕,關押在君士坦丁堡的監獄中,而德奧多若則與他的一些修士被流放到得撒洛尼,在那裡,他們受了許多苦。
當君士坦丁六世被廢黜後,他的母親依肋尼太后主政(797-802年),被公認為「熱忱者」的柏拉圖、德奧多若和他們的同伴,獲得了釋放,被準許重回撒庫迪雍,這令他們的門徒歡喜異常,宗主教、羅馬教宗、帝國高官以及全體民眾都向他們表示祝賀,因為眾人都看到他們為了捍衛教會法而對抗當權者,宣認了教會毫不動搖的傳統。但他們回到撒庫迪雍不久,就又不得不離開奧林匹斯山,因為阿拉伯人不斷襲擾當地。於是,他們前往君士坦丁堡,執政官斯督迪在463年曾奉獻給他們一座修道院,這座修道院後來就被稱作斯督迪修道院。團體很快就達到了七百人之多;德奧多若利用修道院遷徙的機會,在修道院裡引進了由聖巴西略所製定的共修規章,這一規章比撒庫迪雍所守的規章更為嚴格。
斯督迪的修道生活方式就是最初宗徒的團體的生活方式,他們「都是一心一意,凡各人所有的,沒有人說是自己的,都歸公用。」(宗4:32)。修士們並沒有獨自的房間,而是睡在修士的大宿舍裡,他們只穿一件定期更換的衣服。就如在身體上由頭控制各肢體的行動,在修道院裡,每件事都在德奧多若的指導下,按他的命令和諧進行。就如同梅瑟選立了千夫長、百夫長、五十夫長和十夫長,幫助他管理以色列人(出18),同樣,德奧多若也指派修士負責各種屬靈與屬物質的事務。這使他行事為人如同眾人的父親一樣。他要求修士們在堂裡舉行禮儀時要如同天上的天使一樣,不斷同心一意而又和諧地歌唱天主的光榮。在舉行禮儀時,他聽取神子們的告解與告明思想。他每週在晨禱時做三次簡短的講道,這些講道的主題是有關童貞的重要性,棄絕世界與自己的私意的必要性,不斷與情慾作戰,為使基督可以住在我們內,並在我們內成長起來。他以聖宗徒保祿為榜樣,「不論順境逆境,都堅持不變;以百般的忍耐和各樣的教訓去反駁,去責斥,去勸勉」(參閱弟後4:2),只關心他弟兄的得救。他編寫了《大齋期禮典》中的大多數頌詞,以及其它教會禮儀中的痛悔頌詞。修道院就如同一個大蜂巢一樣,每個人按自己的能力為了團體的利益,為了團體在教會裡的影響而工作。聖像畫師、抄經員與手抄本裝飾員、藝術家及各種工匠,都可以在斯督迪修道院裡找到,它成了那一時代的宗教與文化中心。
806年,聖塔拉西去世,尼基佛祿一世皇帝任命聖尼基佛祿(宗徒月二日)為宗主教,儘管當時他還是一個平信徒,並使上述那個為君士坦丁六世主持婚禮的若瑟復職。聖德奧多若與斯督迪的修士對這兩個決定都予以強烈的譴責。柏拉圖、德奧多若與他的兄弟若瑟(當時已是得撒洛尼總主教)都被流放王子島群的荒涼島嶼上。其他修士仍然堅持他們的反對立場,因而被分散到帝國的偏遠地區。聖德奧多若被關押了兩年,在此期間他寫了許多書信,鼓勵他的弟子。811年,尼基佛祿皇帝駕崩,被流放的人能夠回到斯督迪修道院,他們在那裡平安生活,直到皇帝亞美尼亞人良再次開始迫害敬禮聖像的人。聖德奧多若再一次以教會之名勇敢地抵制破壞聖像運動,捍衛正教信仰。他在講道、書信及神學著作中,指出基督與祂的聖人確實都臨在於聖像之中,因為聖像類似其原型,信友對聖像的敬禮,是對降生奧跡的真實宣認。815年的聖枝主日,他帶著超過一千位修士的一大群人,在君士坦丁堡的街道上遊行,一路上,他們高舉聖像,異口同聲地詠唱敬禮聖像的讚美詩。
他因此再次被流放監禁,這次他被流放到夫黎基雅的麥托佩,他仍然堅定地捍衛信仰。同樣,德奧多若設法從他的流放地給信友以及他四散的修士寄出了大量書信,在信中,他鼓勵他們堅持忍耐,信賴天主。當局為了更完全地隔離他,於816年將他遷至波尼塔,囚禁在一個高塔的頂部,在一間由移動梯子進入的房間裡。每隔一天,給他送一塊麵包作食物,那裡又寒冷又潮濕,但他絲毫沒有失去熱心。儘管如此,他仍說,他甘願以自己的皮膚為羊皮紙,以自己的血為墨水,為能與人通信。在他的弟子的幫助下,他成功地從那裡給各地的基督徒,最遠達致耶路撒冷、羅馬和亞歷山大里亞,寄出了幾百封信,支持正教信仰。那時,他的許多弟子受苦致命。德奧多若本人也受到鞭打,幾乎死去,鮮血淋灕。後來,他又被遷至斯米納的監獄,在那裡他被剝奪了與外界的所有聯繫。直到亞美尼亞人良於820年駕崩,他才獲得釋放。繼任的彌額爾二世皇帝(820-829年)釋放了他們,但卻仍然不允許恢復聖像敬禮,也不允許德奧多若返回君士坦丁堡,當時斯督迪修道院為其他許多修士所佔據。因此,他與一些弟子暫時居住在尼科美底亞海灣的克瑞森修道院,為了堅固正教團體,他還去了其他一些地方。最後,由於他在流放時所受的惡待,以及他的修行苦功,他患了嚴重的胃病,當他回到克瑞森時,已是皮包骨頭了,但是,他仍繼續指導團體的生活,教授並舉行神聖的奧秘(聖事)。826年11月11日,他結束了他的所有奮鬥,最後一次領受了聖體聖血。他讓他的修士開始舉行殯葬禮儀,詠唱第一一八篇聖詠,當他們唸到「我永不忘卻你的法令,因為你藉此賜給我生命」這一節時,聖德奧多若呼出了最後一口氣,將自己的靈魂交在了天主手中,平安離世,享年六十七歲。
凡是受胃病之苦的人,都以德奧多若為主保聖人,祈求他的助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