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昂主教,殉道者聖依肋內
瞻禮日期:
安息月二十三日(拜占庭教會)
宗徒月二十八日(羅馬教會)
我們神聖而又心懷天主的教父依肋內按天主的聖意,名為「平安」(希臘文eirene),他是聖神的信使。大約在140年,聖依肋內出生在小亞西亞。在他年青時,他在斯米納受教於年邁的波利卡普主教(獻主月23日),聖波利卡普是聖若望宗徒的傳人。他就這樣學習信實地把握在教會內所傳下來的宗徒傳承。後來,他教導說:「天主將宗徒、先知與教師,以及聖神的所有其它運作,放在教會裡。因此,由這一聖神,所有拒絕歸向教會的人都被排除在外,他們的錯誤教理與墮落行為將生命從他們自己身上剝奪了。因為教會在哪裡,天主聖神也在哪裡;哪裡有天主聖神,哪裡就有教會和各樣恩寵。聖神就是真理。」
在他定居羅馬以後,在馬爾庫斯•奧勒留皇帝發動教難期間,他成為高盧里昂教會的司祭(約177年)。作為該教會的司祭,他受委派給羅馬教宗艾流德帶去了一封令人稱奇的書信,在信中,里昂的基督徒給亞西亞和弗里吉亞的基督徒講述了他們對抗蒙丹異端的鬥爭。殉道確實是對真理的最卓越見證,靈性戰勝肉體的標記,我們對復活所持希望的確據。依肋內回到里昂後,就接繼剛殉道的聖佛提努(宗徒月2日),成為里昂與維埃納教會的主教。作為主教,他由聖傳領受了「真理的確實傅油」,宣講並解釋福音,從那以後,他將自己的一生都奉獻於效法殉道者,為這一真理作見證。他教導說:「我們必須以極大的熱忱熱愛教會,堅定地持守真理的傳統。」他為使蠻族皈依信仰付出了不懈努力,但是,他也關心整個教會的事務。他以高盧首席主教的名義,代表高盧的眾位主教,寫信給教宗維克多(189-198年),勸阻他不要因小亞西亞教會在尼散月十四日過復活節,而斷絕與他們的共融。這一古老的傳統是由我們的先祖所傳下來的,但他們仍彼此和平相處,他堅持認為沒有必要強求他們一起過復活節,因為「守齋的差異印證了信仰的合一」。
他特別以駁斥異端而聞名,特別是駁斥從小亞西亞傳遍帝國所有主要城市的、被錯誤地冠名為「靈知派」(即諾斯替派)的異端,許多民眾都受到這一神秘教義的蠱惑。在駁斥靈知派邪說的奮鬥中,這位神聖的主教得以描繪出基督教信仰的廣闊圖景。他首先指出,這一「靈知」就是聖神在教會的生活組織裡賜予基督徒的卓越的聖神恩賜,異端者妄想以虛構的圖謀,在他們的敗壞理智所建構的複雜教義中找到的這一「靈知」。只有在這一「靈知」內,我們才能以從基督的肋旁所流出的清澈之水解渴,因而獲得永生。所有其它的道理都只是些「漏水池」(耶2:13)。真正的「靈知人士」並非那些拒絕並輕視肉身敬拜天主的人,而是那些從聖神領受了對肉身復活與不朽的熱忱渴望的人。聖依肋內破除希臘人的肉身與靈魂的二元論,發揮了聖若望宗徒的「聖言成為血肉」的道理,用來解釋人所受召叫的意義。原祖亞當藉著天主的雙手——聖言與聖神——從泥土中,按天主的肖像與模樣,按基督光榮血肉的模式而被創造;生命的氣息被賜予了他,為使他能由天主的肖像與模樣而得以成全。亞當受魔鬼的欺騙,墮落於死亡之中時,他並沒有被天主拋棄,天主從永遠就決意要使他有份於自己的榮耀。舊約的啟示與預言,特別是聖言降生成人,祂的死亡、復活與榮耀升天,在這一救恩歷史中所表現出來的「拯救計劃」內,構成了必要的階段。聖言一直將這一終極目標記在心裡,天主造人正是為了這一目標,聖言降生成人,在祂自身內「概括」了第一亞當。作為第一個人,出生於尚未有出產的大地,因著童貞女厄娃的背命,亞當墮落了,因此,基督藉著童貞女瑪利亞的聽命,而進入世界,被釘在十字架上。「祂為了我們的靈魂而交出了靈魂,為了我們的血肉,而交出了血肉,祂將聖父的聖神傾注出來,使天主與人得以共融合一,因著聖神使天主降臨於人身上,因著祂的降生奧跡,使人提升到天主那裡。」
創造世界的天主聖言,以十字架的形象不可見地造了世界,在指定的時間,在十字架上使自己成為可見的,為使分離的萬有在祂的身上結合為一,使他們認識天主。祂並沒有在榮耀中顯現,而是以人的樣子顯現,在祂自己身上表明了被恢復了的天主肖像,使之再次符合天主的模樣。祂以「祂血肉的乳房」哺育我們,使我們習慣於吃喝天主聖言,為「不朽的食糧」所堅固,這樣,我們就能被吸引至給予我們不朽的默觀天主之境。「離開了生命(即天主)是不可能生活的,沒有無份於天主的生命,有份於天主即在於瞻仰天主,獲享祂的甘飴。……因為天主的榮耀就是生活的人,人的生命就是默觀天主。」
對依肋內——宗徒的再傳弟子——而言,靈知就是愛,就是人在救主基督的位格之內的神化。他不只駁斥了錯誤的「靈知」,他所傳的聖道簡單而又深奧,包含有所有後世的教父在自己的著作中所發挥的一切道理。
在介入教宗維克托絕罰亞西亞教會一事,在教會內締造了和平之後,依肋內繼續鞏固教會的事工。據說他在202年,塞普蒂米烏斯•塞維魯發動的教難期間為主殉道,但是他殉道的詳細情況並沒有被記錄下來。他的聖髑被安放在聖若望大教堂的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地下小聖堂裡的,位於殉道者聖厄皮頗德與亞歷山大的墳墓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