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神聖而又心懷天主的教父,亞歷山大里亞總主教聖濟利祿


瞻禮日期:

宗徒月九日(拜占庭教會)
獻主月九日(羅馬教會)

在堅定不移的捍衛基督與聖父「同一性體」(Homoousios)的聖亞大納削之後,亞歷山大里亞教會對整個世界仍是正教的燈塔,這完全有賴於聖濟利祿所做的努力,他是天主之母的捍衛者,聖母的這一名號是降生教義的試金石。

聖濟利祿生於360年前後,幼年時,他被置於他的叔叔──亞歷山大里亞總主教德奧斐祿的保護之下,受過全部修辭學與哲學的教育,他特別精通聖經,幾乎將聖經全都牢記在心,並能對聖經善加運用。年青的濟利祿將這一良好的學識全部用於服務教會之上,他接受祝聖,成為神職人員,當德奧斐祿去世後,他接任亞歷山大里亞總主教。他伴隨著德奧斐祿出席了403年召開的臭名照著的「強盜」會議,這次會議不公正地判罰了金口聖若望。後來,他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拒絕將金口聖若望的名字寫進通功名單裡──這主要是他對自己的叔叔的忠誠,而非在教理上反對金口聖若望──據說,最終,他在神視中看到天主之母,金口聖若望就站在聖母身邊,在佩路西雍的聖依西多祿的力勸之下,他這才同意將金口聖若望的名字加入通功名單,在這之後,他成了這位偉大司教的熱心支持者。

412年,德奧斐祿去世,儘管總執事弟茂德強烈反對,濟利祿仍立即就被祝聖為亞歷山大里亞總主教。聖濟利祿具有充沛的精力,熱忱捍衛真理,致力於鞏固教會的合一,儘管當時正值教會的黃金時期,但仍受到種種分裂因素的威脅。他向自己的人民宣講要熱愛真信仰,諸聖教父經過眾多對抗異端的爭戰維護了這一信仰,他針對諾瓦提安派裂教,採取了權威性措施,該派吸引了許多正統徒站在他們的一邊,因為他們都過著嚴格的道德生活。聖濟利祿關閉了他們的教堂,禁止他們的主教履行神職。為了消滅仍支配著人們的異教迷信的殘餘,他將聖塞若斯與聖若望的聖髑由亞歷山大里亞迎請至卡諾普附近的麥努提斯,那裡以其出自邪魔的神諭而聞名於世,聖人親自帶領遊行隊伍,慶典持續了整整一週(宗徒月二十八日)。

雖然亞歷山大里亞是一座基督教城市,但那裡也是猶太僑民的重要聚居地,他們經常發動騷亂,破壞治安,襲擊基督徒。在一次這樣的事件後,主教將猶太團體的首領叫來,訓斥了他們一番。猶太人為了報復,藉口聖亞歷山大堂失火,在夜裡將堂裡的教友聚集在一起,屠殺了許多人。總督奧瑞斯特擔心主教在世俗事務中的權勢日盛,因此偏袒猶太人。對於總督的無所作為,聖濟利祿斷然將猶太人全都逐出亞歷山大里亞,將猶太會堂改成教堂。自亞歷山大大帝時代起就聞名於世的猶太人在亞歷山大里亞的社團至此終結。但是,這一事件卻導致總主教與總督之間的關係日益惡化。從尼特里亞來了一些忠於聖濟利祿的修士,有一天,他們聚集在地方治安官的官邸前的路上,聲稱他是個異教徒;他們中的一個名叫阿莫尼的修士用石頭砸中了他的頭。阿莫尼立即就被逮捕,身受酷刑而死。騷亂進一步惡化,一個備受世人尊敬的有德婦人依帕提亞被殺,此人在哲學界具有很大的權威。她被一些無法無天的狂熱基督徒殺死,那些人以為她是總主教與奧瑞斯特總督之間的中間人,想要阻止他們重歸與好。在這場流血騷亂中,聖濟利祿努力使正義受到尊重,使教會在城市生活各方面的權威最終獲得承認。

聖濟利祿繼承了著名的亞歷山大里亞的神學校,可能他還是瞽者狄狄摩的學生,他投入了大量時間寫作解經著作,他以寓義與倫理解經法對舊約作了詳細的註解,在這些註釋中,他分別出「在難解之事中彰顯出來的基督的奧跡」。指導他的整個生活的就是這一將基督視為法律與先知的滿全的觀點,按天主的聖意,很快就需要他將這一觀點應用於神學領域與教會活動之中。

428年,君士坦丁堡請求安提約基雅教會同意讓聶斯托利司鐸升任君士坦丁堡宗主教。聶斯托利以他的辯才與嚴厲的生活而聞名。這一選舉不但受到君士坦丁堡的人民的歡欣接受,他們都希望能再次迎接一位如同金口聖若望那樣的新主教,它也受到世界各地的主教們(包括聖濟利祿本人)的讚同。但是,當聶斯托利接受了祝聖之後,就脫下了虔誠的偽裝,以過度的熱心與異端作戰,他宣稱自己準備破壞所有異端者居住的城鎮,為將他們全都趕出。不久,人們就對他的暴力與驕傲表示厭惡,而他卻開始輕率地發表有關基督降生奧跡的聲明。聶斯托利將安提約基雅學派的神學傳統推演到極端,該派的神學傳統強調基督天主性與人性活動的區別,聶斯托利給降生奧跡做出了一種抽象而又理性主義的解釋,卻沒有使用解釋基督兩性的結合的合適概念。他在天主聖言與「作為人」的基督之間引進了雙重主體,斷言天主性與人性的獨特性必須歸因於各自的主體。因此,他得出結論,認為聖言只是承擔了人性,如同「帳篷」或工具一樣,童貞女瑪利亞並非「天主之母」──這一名號是教會傳統長久以來賦予她的──而只是「基督之母」。他說,我們不能說天主由童貞女所生,祂只是與有生有死的基督結合在一起。他只在基督身上看到一個身為典範的人,懷有天主者,他因他的聖德而以一種特別的方式「被神化」了,天主以祂默感先知與聖人的相似方式居住在他身上;但是,基督對世人而言決不是身為救恩之源、生命之源、恩寵之源與聖化之源的「神人」。聶斯托利自己並不曾說過在基督身上有兩個「位格」,但他從未停止攻擊「天主之母」這一概念,有一天,他的一個弟子──多羅德奧主教甚至當著聶斯托利的面,在一篇講道中聲稱:「若有人說瑪利亞是天主之母,應受詛咒!」這意味著要詛咒所有使用「天主之母」這一聖母的名號的心懷天主的教父,以及全世界所有宣信聖母是天主之母的主教。

當聖濟利祿得知這一正在興起的異端後,在第二年(429年)的復活節講道中隆重地闡述了童貞女真地誕生了成為人的天主子,因此,她必須理應被稱為「天主之母」。他給聶斯托利寫了一封信,請求他能接受「天主之母」這一稱號,我們在基督內的救恩的整個信理就基於這一稱號之上。但是,聶斯托利卻指責這位亞歷山大里亞的總主教,誹謗中傷他,想要正式罷免他。於是,聖濟利祿決定起來捍衛真理,他宣稱自己已準備好接受任何苦難,即便是死亡也不會使他放棄信仰。他給德奧多西一世皇帝呈上了一篇《論真信仰》的論著,並將有關聶斯托利的錯謬觀點的各種材料送交羅馬教宗塞萊斯廷(凱旋月八日)。教宗在羅馬召開了一次公會議,判罰了這些錯謬,如果聶斯托利在十天內拒不做出回應,就讓亞歷山大里亞總主教執行公會議所做出的判決。就在此時,聖濟利祿也集合埃及的主教召開公會議,公會議闡述了基督論的教理,並對聶斯托利的錯誤觀點做出了十二條「詛咒」,這些「詛咒」是濟利祿在他給聶斯托利的第三封信中對這一異端所做出的。

在這些駁斥聶斯托利的辯論著作中,聖濟利祿忠於聖經中有關「聖言成了血肉」(若1:14)的道理,也忠於出席尼西亞大公會議的眾教父,他們宣認同一位天主子成為人,與此同時仍在天主父的懷抱之中,祂死了,又復活了。聖濟利祿強調基督奧跡的合一。他努力表明,自基督降孕的最初時刻,主就決定性地結合了人性與天主性,他默觀了這一奧秘的「結合」──並沒有像聶斯托利所斷言的「混合」──在其中,他看到了本性特徵的交換以及救主行為的合一,祂給人開啟了真正有份於天主以及神化的可能性,天主之母就是其原型與典範。主就這樣在祂的奧體──教會之中,開創了一種新的存在模式,天主性與人性結合在一起,我們被賜予生命,正是由於祂的血肉──真正成為「聖言的血肉」。

在此期間,聶斯托利依靠皇室權威與他在宮廷裡的朋友,想要在帝都以恐嚇的手段強行推廣他的觀點,凡是敢於抵制他的人,都予以絕罰和迫害。於是,仍堅持正統信仰的神職人員請求德奧多西皇帝召集一次普世大公會議,以終結君士坦丁堡的主教的這一「普遍的醜事」。異端份子也勸說皇帝召集大公會議,他們想要在會議上譴責聖濟利祿,將他絕罰。於是,皇帝下令在第二年(431年)的聖神降臨節在厄弗所召開大公會議。

濟利祿與聶斯托利來到厄弗冷,他們等待著安提約基雅總主教若望與東方的主教們的到來。聶斯托利已贏得了他們的支持。這並不是因為他們拒不接受「天主之母」這一稱號,而是因為聶斯托利給他們寄去了聖濟利祿的「十二詛咒」,由於缺乏上下文的論證,他們以為聖濟利祿是要恢復「阿波利納里異端」。但是,他們遲到了,儘管東方的主教沒有趕到,羅馬教宗的代表也沒有及時趕來,公會議仍如期於431年6月22日在厄弗所召開,由聖濟利祿主持。公會議先宣讀了尼西亞信經,之後誦唸了濟利祿寫給聶斯托利的信,以及聶斯托利的回信,與會議的將近二百位教父宣告了「天主之母」這一稱號的正統性,並罷免了聶斯托利的主教職務,聶斯托利三次拒絕出席大公會議。當教父們聚集在教堂裡開會時,虔心敬禮天主之母的教友們都等在堂外,當教父們走出教堂,宣佈了公會議的決議後,教友們全都大聲歡呼。

五天後,安提約基雅的若望主教與其他東方的主教趕到了厄弗所,得知了公會議已經召開,他們非常忿怒,於是這些主教召開了另一次會議,會議譴責了濟利祿,指控他復活了阿波利納里異端,宣佈罷免他的神職。雙方都想要獲得皇帝的支持。皇帝想要使雙方和好,就逮捕了濟利祿,同時宣佈聶斯托利為異端,並下令解散公會議。這一公會議的唯一結果就是它詳述了「天主之母」這一稱號的神學依據,並成功地罷黜了聶斯托利。聶斯托利被送到他在安提約基雅的修道院裡,之後他被流放到利比亞(435年),最終悲慘地死在了那裡。

當時,羅馬帝國正備受蠻族人的威脅,需要整合各種力量,但是人們卻在忠於真理的藉口下,紛爭不斷,彼此互相詛咒。經過了艱苦的協商之後,聖濟利祿被釋放,回到了亞歷山大里亞,人們如同迎接凱旋的英雄一樣地歡迎他。他給東方的主教們解釋了他的「十二詛咒」,因為東方的主教以為他是阿波利納里異端,並對沒有等待他們到來就召開公會議耿耿於懷。他給他們說明了自己之所以反對聶斯托利,乃是因為聶斯托利的異端教義。他宣佈,只要若望主教與其他東方的主教接受對聶斯托利的判罰,他情願接受他們對自己的指責,並加以改正。最後,他們達成了一致,東方的主教給濟利祿送來了信仰宣示。為了雙方的和解,聖濟利祿沒有放棄他的基本觀點,但也明智地認同了安提約基雅的神學傳統的觀點,他接受了在基督的兩性之間存在著分別,但兩者毫不混淆地結合於耶穌基督的獨一位格之上。

雖然,這一合一宣示並非公會議決議,但卻被視為第三次普世大公會議的信仰宣示與正教法則。它預先駁斥了歐提克與一性論異端的邪說。該派聲稱聖濟利祿的著作支持他們的觀點,他們相信基督的人性已被其天主性「吸收」。加采東大公會議只是再次肯定並清晰地界定了其基本術語而已。

教會重獲和平之後,聖濟利祿將他任主教的最後歲月全都花在鞏固教會的合一上。一些狂熱份子因聖人與東方的主教合一,指責他背棄了正統信仰,聖人不得不努力糾正並節制他們的過份行為。他還駁斥了安提約基雅學派的著名神學家莫普蘇厄斯塔的德奧多若的著作,但是他卻拒絕判罰德奧多若,以免再次激怒東方的主教,因為這將會給教會的合一帶來極大的危機,德奧多若最終在第五次普世大公會議上被判為異端。在完成了天主交給他建樹教會的工作後,聖濟利祿於444年6月27日平安離世,加入了諸聖教會的歌團,他與金口聖若望一起坐在天主之母的身邊。教友們立即就把他敬禮為聖人,以他為「世界的光照者」,「正教不可戰勝的舒衛者」及「眾教父之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