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齋期第六主日
主進聖城耶路撒冷節——聖枝主日


約安福音 12:1-18

12:1 逾越節前六天,耶穌來到伯達尼,就是耶穌從死者中喚起拉匝祿的地方。
12:2 有人在那裡為他擺設了晚宴,瑪爾大伺候,而拉匝祿也是和耶穌一起坐席的一位。
12:3 那時,瑪利亞拿了一斤極珍貴的純「拿爾多」香液,敷抹了耶穌的腳,並用自己的頭髮擦乾,屋裡便充滿了香液的氣味。
12:4 那要負賣耶穌的依斯加略猶達斯──即他的一個門徒──便說:
12:5 「為什麼不把這香液去賣三百塊「德納」,施捨給窮人呢?」
12:6 他說這話,並不是因為他關心窮人,只因為他是個賊,掌管錢囊,常偷取其中所存放的。
12:7 耶穌就說:「由她罷!這原是她為我安葬之日而保存的。
12:8 你們常有窮人和你們在一起;至於我,你們卻不常有。」
12:9 有許多猶太人聽說耶穌在那裡,就來了,不但是為耶穌,也是為看他從死者中所喚起的拉匝祿。
12:10 為此,司祭長決議連拉匝祿也要殺掉,
12:11 因為有許多猶太人為了拉匝祿的緣故,離開他們,而信從了耶穌。
12:12 第二天,來過節的群眾,聽說耶穌來到耶路撒冷,
12:13 便拿了棕櫚枝,出去迎接他,喊說:「賀三納!因上主之名而來的,以色列的君王,應受讚頌。」
12:14 耶穌找了一匹小驢,就騎上去,正如經上所記載的:
12:15 「熙雍女子,不要害怕!看,你的君王騎著驢駒來了!」
12:16 起初他的門徒也沒有明白這些事,然而,當耶穌受光榮以後,他們才想起這些話是指著他而記載的。為此,他們就這樣對他做了。
12:17 當耶穌叫拉匝祿從墳墓中出來,由死者中喚起他時,那時同他在一起的眾人,都為所見的作證;
12:18 因此,有一群人去迎接他,因為他們聽說他行了這個神跡。


註 釋

約安福音12:1-18
主進耶路撒冷
瑪特泰福音21:1-11;瑪爾克福音11:1-11;路加福音19:28-44;約安福音 12:12-19

關於這個偉大的事件,四位著福音者都進行了詳細地記述,但聖約安的記述比前三者都要簡短。這個事件是基督為我們人類和救恩所忍受的苦難的開端。

主耶穌基督如今進入耶路撒冷是為了讓先知關於祂——彌賽亞——所記載的事都實現。祂去是為了將救贖的苦難之杯一飲到底,為眾人的解脫交出自己的生命,之後再進入自己的光榮之中。因此,和以前的做法截然相反,最後這一次進耶路撒冷,主讓它成為了一件特別的盛事。前三位著福音者記載了很多這次事件的細節。主和門徒們在一起,被很多群眾包圍,這些群眾從維法尼亞起就開始伴隨祂,並有剛到的群眾在路上與祂相遇。當主臨近橄欖山的時候,祂派了兩個門徒去前面的村莊,讓他們牽來母驢和小驢。橄欖山得名於生長於其上的眾多橄欖樹。它坐落在耶路撒冷以東,克德龍溪將它與耶路撒冷分開。夏天的時候,這條溪流基本會斷流。在山的西坡,朝向耶路撒冷的方向,有一處被稱為革西馬尼的花園。在山的東坡則坐落著兩個村莊,聖瑪爾克和聖路加提到了它們,即維法革(聖瑪特泰只講到了第一個村莊)。從橄欖山上能看到極美的耶路撒冷全景。

從維法尼亞到耶路撒冷有兩條路:一條從南端繞過橄欖山,另一條則經過山頂。第二條路要近一些,但是走起來會更勞累、更辛苦。巴勒斯坦地區缺少馬匹,基本上只在戰爭的時候才會用馬。日常生活和旅行使用的都是驢、騾和駱駝。在當時騎馬就是戰爭的象徵,騎騾或驢則是和平的標記。在和平時期王侯將相都騎這些動物出行。

所以,主騎著驢進耶路撒冷是和平的象徵:和平之君騎著驢前往自己的城市——這是和平的標記。值得一提的是,根據主的話,驢和母驢的主人在聽使徒說明他們是為誰牽走牲口的時候,立刻就交出了自己的家畜。聖金口約安在指出這一令人驚訝的情況時,說:「當猶太人前來抓祂的時候,祂可以反抗這些固執的人,並讓他們啞口無言,但祂不想這麼做。」著福音者瑪特泰和約安指出,這滿全了先知匝哈裡亞的預言。他們簡略地傳達了這一預言,完整的預言是這樣的:「熙雍的女兒,你應儘量喜樂!耶路撒冷的女兒,你應該歡呼!看,你的君王到你這裡來,祂是正義的,施與拯救的,謙遜的,騎在驢上,騎在驢駒上。」(匝哈裡亞書9:9)這一預言和伊撒依亞的預言很相似。聖瑪特泰運用了伊撒依亞預言的前幾句話:「你們應向熙雍女子說:看!你的救主來了!看!祂的勝利品與祂同在,祂獲得的酬勞在祂面前。」(伊撒依亞書62:11)

使徒們明白這一時刻的偉大,所以他們自發地用各種方式使這一事件變得盡可能隆重:他們用自己的衣服蓋在母驢和小驢身上,就好像是君王所騎戰馬上金線織成的布匹一樣。主「把自己的衣服搭在小驢上」,騎著它前行。通過聖瑪爾克、聖路加、聖約安的記載可以很清楚地看到,主是騎在小驢上的,而母驢顯然是在一旁跟著行進。跟隨使徒的榜樣,「很多人把自己的衣服鋪在路上」,「另一些人」因為貧窮沒有外衣,就「從樹上砍下樹枝來鋪在路上」,好讓路變得柔軟,方便小驢行走,並以此方式侍奉坐在小驢上的那位,給予祂榮耀。接著,結合所有著福音者的記載,我們可以想像以下的場景:「當祂臨近橄欖山的下坡時」(路加福音19:37),也就是他們接近山口,下坡開始出現,耶路撒冷壯麗的全景展現在眼前時,眾門徒因為在基督內為世界準備的救恩,也因為他們見過的奇跡,「都歡欣地大聲頌揚上帝」。聖約安對此補充到:「有很多來過節的民眾,聽說耶穌正往耶路撒冷走,就拿了棕櫚枝出來迎接祂。」(約安福音12:12-13)

因此,兩路民眾匯合在了一起:一路是跟著基督從維法尼亞來的,另一路則是從耶路撒冷朝祂迎面走來。從橄欖山上展現的耶路撒冷至美的景色讓所有民眾興奮不已,這通過他們的高聲歡呼流露了出來:「賀撒那!以色列的君王,因上主而來者,當受讚頌。」「賀撒那」從古希伯來語直譯過來的意思是「請拯救」,「請賜予拯救」。這一歡呼表達的是喜悅和恭敬的感情,類似於今天的「萬歲」。「賀撒那于至高之天」——這是希望在天上也將「賀撒那」的歡呼作為禮物奉獻給以色列的君王。「因主名而來者,當受讚頌」意為:那來自耶和華,帶著他祂命令、祂的權柄的人值得讚頌,就像是塵世君王派遣自己的全權使臣去替代他一樣。(和約安福音5:43比較)著福音者瑪爾克還補充了另一句歡呼:「因主名而來的我們祖先達維德的國度,應受讚頌!」

彌賽亞應該重建達維德的國度,而且祂的王位應該永存,祂的權柄要統治世界所有的民族。以色列之子用這些話來讚頌那將要重建這達維德王國的基督。聖路加還記述了一句歡呼:「和平在天上」。它意為所有真正的屬靈福樂和永恆的救恩從天而降。

根據聖約安的解釋,民眾如此歡樂地迎接主是因為祂不久前所行的偉大奇跡——復活拉匝路,而聖路加則將原因解釋為祂所行的所有奇跡。我們的教會把這一事件看作上帝特別的安排和聖靈的感召,聖枝主日的集會書對此講到:「這是因為至聖聖靈讓他們的口唇去讚美歌頌基督。」法利賽人對此事件做出了狡邪的建議:「師傅,斥責你的門徒吧(因為你和我們都明白,這對你是多麼的危險和不體面)。」集會書上的這句話可以幫助我們理解,主為什麼會做出以下的回答:「他們若不作聲,石頭就要喊叫了。」(路加福音19:39-40);也就是說對基督彌賽亞的榮贊是上帝親自置於民眾的心與口唇之中的,如果人們反對上帝的這一命令,那麼甚至沒有靈魂的石頭都會替代眾人讚頌主。教會也認為這句話暗指外邦人,他們曾經心硬如石,但之後替代了拒絕耶穌的以色列。使徒瑪特泰還記載了另一事件。當時孩童在聖殿裡高呼:「賀撒那於達維德之子!」法利賽人因為自己的惡毒和嫉妒對此感到憤怒。主回答他們說:「難道你們從未讀過:『你由嬰兒和吃奶者的口中,備受讚美』這句話嗎?」主在這裡的回答和前面提到的答覆具有同樣的意義:上帝親自將讚頌置於嬰兒和吃奶的孩子口中。(聖詠8:3;瑪特泰福音21:15-16)

聖路加記載到(19:41-44):主看著耶路撒冷,因為她悲慘的喪亡而「哀哭她」。值得一提的是,公元七十年,當羅馬人開始圍攻耶路撒冷的時候,就在橄欖山上,在當時基督救世主所在的位置駐紮了自己的軍營,而且圍攻就開始于葩斯哈節前不久。「恨不能在這一天,你也知道對你的平安有益的事。但這事如今在你眼前是隱藏的。」主好像是在說:「猶太民族啊,恨不得你現在就明白,什麼能讓你獲得救恩;但你頑固地閉上眼睛,不想看見。你們拒絕我,是在讓自己喪亡。」「……你沒有認識眷顧你的時期。」「眷顧你的時期」就是上帝向你顯現特別的仁慈,並召叫你通過派給你的彌賽亞獲得救恩的時間。

聖瑪特泰見證到:「當祂進入耶路撒冷的時候,全城都驚動了。」對主隆重的迎接造成了如此巨大的反響。


返回「《阿維爾基總主教主日福音註釋》總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