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教會神聖大公會議通諭

二〇一六年,於克里特島

 

因父、及子、及聖神之名。

我們歌唱感恩的讚美詩,歌頌敬拜在聖三內的天主,祂使我們在聖神降臨節的慶期聚集在這克里特島——它為外邦人的宗徒聖保祿與他的門徒、「在共同信仰內作他真子」(鐸1:4)的弟鐸所聖化——在聖神的感動下,我們結束了我們正教會的這次神聖大公會議的會期。這次大公會議是按普世宗主教巴爾多祿茂座下,以及至聖正教會的各位首席主教座下的共同決意召集的,为了光榮天主的至聖聖名,為了祂的子民與整個世界蒙受大祝福,公會議與神聖的保祿一起宣認:「人當以為我們為基督的服務員和天主奧秘的管理人。」(格前4:1)

唯一、神聖、大公、傳自宗徒的教會的神聖大公會議,構成了對基督的信仰的可靠見證,基督是神人、天主的獨生聖子與聖言,藉著他的降生成人,藉著祂在世上的工作,藉著祂在十字架上的祭獻,藉著祂的復活,啟示了三而一的天主是無限的愛。因此,我們不但向我們至聖教會的子女,也向「無論遠近」(參閱弗2:17)的所有人類,同聲一意地宣告這一「心中所懷之希望」(參伯前3:15)的信息。「我們的希望」(參閱弟前1:1),世界的救主,被啟示為「天主與我們同在」(參閱瑪1:23),天主「為我們眾人」(羅8:32),「願意所有的人都得救,並得以認識真理」(弟前2:4)。我們宣告祂的仁慈,不隱藏祂的大祝福,我們記起了主的話:「天地要過去,但是我的話,決不會過去」(瑪24:35),就「充滿喜樂」(參閱若一1:4),宣告信德、望德與愛德的福音,渴望那「沒有黑夜、沒有晝夜的交替、沒有終結的白晝」(大聖巴西略,《創世六日》,II)。我們是「天上的居民」(斐3:20)這一事實,絕不否定我們在世上的見證,反而加強我們的見證。

為此,我們遵循宗徒與我們教會的教父的傳統,教父們宣講基督,通過祂宣講教會信仰的拯救經驗,他們以「漁夫撒網的方式」,亦即以宗徒的方式,向各個世代的人講論基督,為將「基督藉以解救我們」(參閱迦5:1)的自由福音傳給他們。教會並非為了自己而活。她為全人類奉獻了自己,為能使世界得到提升與更新,進入新天新地(參閱啟21:1)。因此,她在世界上給福音作見證,分施天主的恩賜:祂的仁愛、平安、公義、和好、復活的能力與永生的盼望。

 

一、教會:基督的奥體,聖三的肖像

1. 唯一、神聖、大公、傳自宗徒的教會是在聖三的肖像內的神-人共融,是在神聖的感恩聖事中對末後事物的預嚐與經驗,是即將到來之事所具之榮耀的啟示,它是持續不斷的五旬節,是在這個世界裡的不能沉默的先知聲音,是「帶著威能降來」(參閱谷9:1)的天主之國的臨在與見證。作為基督的奧體,教會將世界「聚集」(瑪23:37)到天主那裡,改變它的容貌,以「湧到永生的水泉」(若4:14)澆灌它。

2. 主是教會的創造者,祂在與門徒吃最後晚餐時,建立了神聖的感恩聖事,遵照祂所說的話,宗徒與教父的傳統凸顯了教會以「基督奧體」(瑪25:26;谷14:22;路22:19;林前10:16-17;11:23-29)為特徵,她總是與天主的聖子及聖言因聖神與童貞女瑪利亞而降生成人的奧跡聯繫在一起。在這一精神下,重點總是被置於天主在基督內的救恩計劃的整個奧跡與教會的奧跡之間,以及教會的奧跡與神聖的感恩聖事的奧跡之間所具有的牢不可破的關係上。藉著聖神的運作,在教會的聖事生活中,這一點被持續不斷地加以確認。

正教會忠於這一一致的宗徒傳統與聖事經驗,她構成了唯一、神聖、大公、傳自宗徒的教會的可靠延續,因為這在信經內被宣認,在教會的教父的教導中被加以確認。因此,教會意識到自己更大的責任,不但是在教會的奧體中確保這一經驗的可靠表達,也要向全人類為真理作值得信賴的見證。

3. 正教會在其合一性與大公性內,從耶路撒冷的宗徒公會議起,直到今天,都是公會議的教會。教會在其自身內是一公會議,由基督所建立,受聖神的引導,用宗徒的話說:「因為聖神和我們決定。」(宗15:28)通過普世公會議與地方公會議,教會宣告,並繼續宣告藉著天主的聖子及聖言的降生成人而啟示出來的聖三奧跡。在歷史上,公會議的工作通過教會普遍權威在較晚時期所召開的公會議,仍不間斷地得以繼續,例如,在君士坦丁堡宗主教大聖佛提烏時代所召開的大公會議(879-880年),以及在聖額我略•帕拉瑪斯時代所召開的幾次大公會議(1341年,1351年,1368年),藉著這些公會議,同一信德的真理——特別是有關聖神的受發,以及有關人類有份於非受造的天主神能的信理——得以確認。此外,1484年在君士坦丁堡召開的神聖大公會議,駁斥了佛羅倫薩會議的合並派人士,1638年、1642年、1672年及1691年召開的公會議,駁斥了基督新教的信仰,1872年召開的公會議,判罰民族教會論(譯注:該派認為教會聖統應以民族、國家或語言,而非以地域來劃分)為教會論異端。

4. 離开了基督的身體——「教會就是基督的身體」(弗1:23)——人的神聖性是無法想像的。神聖性是由惟一神聖的那位所發出的。在「諸聖相通」內,人類有份於天主的神聖性,就如司鐸在彌撒聖祭中所宣告的:「聖物屬於聖者。」信友答說:「惟一聖,惟一主:耶穌基督,於天主父之榮耀。阿們。」本著這一精神,亞歷山大里亞的聖濟利祿強調,基督「按其作為天主的本性是神聖的……,祂為了我們在聖神內被聖化,……(祂)這樣做是為了我們,不是為了祂自己,為能使聖化的恩寵能這樣由祂——最先領受此聖化者——並在祂內傳給所有人。……」(《若望福音註釋》,11)

按照聖濟利祿的說法,因著基督將整個人類都概括在祂自己的人性之中,祂是我們「共同的位格」,「因為我們全都在基督內,在人性的共同位格內,重生於在祂內的生命」(《若望福音註釋》,11),因此,祂也是人在聖神內聖化的唯一根源。本著這一精神,神聖性就是人有份於教會的聖事,以及她的神聖奧跡,神聖的感恩聖事就是其中心,它是「生活、聖潔和悅樂天主的祭獻」(參閱羅12:1)。「誰能使我們與基督的愛隔絕?是困苦嗎?是窘迫嗎?是迫害嗎?是饑餓嗎?是赤貧嗎?是危險嗎?是刀劍嗎?正如經上所載:『為了你,我們整日被置於死地,人將我們視作待宰的群羊。』然而,靠著那愛我們的主,我們在這一切事上,大獲全勝。」(羅8:35-37)諸聖體現了教會的末世身份,她是在天地光榮的君王(詠23:7)的寶座前的永恆光榮頌,給出了天主之國的肖像。

5. 大公正教會由在泛正教層面上被公認的十四個自主的地方教會所組成。自主的原則不允許在破壞教會的大公性與獨一性的原則的情形下運作。因此,我們認為在正教的散居之地創立主教會議,包括所有公認的合法主教(這些主教在各地區受任命,成立了各自的主教會議,但却仍處於他們的聖統之下),這是走向建立他們的教會法組織的積極一步,這些主教會議的順利運作,確保了對教會的公會議性原則的遵守。

二、教會在世上的福傳使命

6. 宗徒工作与宣講福音,也被稱作福傳使命,应被置於教會身份的核心,它是遵行、恪守基督的命令:「你們要去使萬民成為門徒。」(瑪28:19)這是教會呼入人類社會的「生命氣息」,使世界藉著在各地新建立的地方教會而進入教會。本著這一精神,正教信徒都是,也應當是基督在世上的宗徒。這一使命必須被完成,並非帶有侵略性地,而是自由地,以愛與尊敬對待個人與人們的文化身份。所有正教會都應懷著對教會法秩序的應有尊敬,而參與這一努力。

為使世界福音化,參與神聖的感恩聖事是福傳熱忱的根源。通過參與神聖感恩聖事,以及在神聖的集會中為普世祈禱,我們受召繼續「禮儀之後的禮儀」,在天主與人前,為我們信仰的真理做見證,與全人類分享天主的恩賜,服從我們的主在升天前的明確命令:「你們要在耶路撒冷及全猶太和撒瑪黎雅,並直到地極,為我作證。」(宗1:8)在彌撒聖祭領聖體前所誦唸的:「被擘開和分施的是天主的羔羊,被擘開卻不分離,恆常被取食卻永不耗盡,而聖化眾領受者。」這話表明基督是「天主的羔羊」(若1:29),是「生命之糧」(若6:48),祂作為永恆之愛而被給予我們,使我們與天主,並與其他人,合而為一。這教導我們去分施天主的恩賜,以相似基督的方式,將我們自己給予每一個人。

基督徒的生活是為萬物在基督內的更新所做的真實見證——「誰若在基督內,他就是一個新受造物,舊的已成過去,看,都成了新的。」(格後5:17)——也是對所有人發出的邀請,邀請他們亲自自由地參與到永生之中,這都是在我們的主耶穌基督的恩寵,以及天主聖父的慈愛之內,為能經驗到聖神在教會內的共融。「因為救恩的奧跡是給予那些渴望它的人的,而非給予那些受強迫的人的。」(宣信者聖瑪克西穆)在當今世俗化的社會裡,使天主子民再福音化,以及使那些尚未認識基督的人福音化,是教會持續不斷的責任。

三、家庭:基督對教會之愛的肖像

7. 正教會視男人與女人不可分的愛的結合為基督與教會的……「偉大的奧秘」(弗5:32),她把發源於此的家庭——它構成了按天主的救贖計劃生養撫育孩子的唯一保證——視為「小教會」(金口聖若望,《厄弗所書註釋》,20),並給予它適當的牧靈支持。

當代婚姻與家庭的危機是作為責任之自由的危機的結果,它退化為自我中心的自我實現,等同於個人的自我滿意、自我滿足與自治,喪失了男女結合的聖事特徵,這導源於人對愛的犧牲特質的遺忘。当代社會以世俗的方式,按純社會學與現實主義的標準來探討婚姻,只把它看作一種關係的形式,是其它眾多關係中的一種,所有這些關係都被冠以同等的制度性效力。

婚姻是由教會所培養的在愛內的生命工场,它是天主恩寵的卓越恩賜。「使人結合」的天主的「至高之手」的不可見臨在,使那些與基督及彼此「結合在一起」的人和諧一致。在婚姻聖事中,戴在新郎與新娘頭上的冠冕,指的是犧牲的大小,以及對天主及彼此的完全獻身。它們也指出了天主之國的生活,啟示出在愛的奧秘中所具有的末世論幅度。

8. 神聖的大公會議懷著特别的愛與關懷,向孩子與所有青年人講話。在眾多相互矛盾的對孩童所作的定義中,我們的至聖教會給出了我們的主所說的話:「你們若不變成如同小孩子一樣,決不能進天國。」(瑪18:3)「誰若不像小孩子一樣接受天主的國,決不能進去。」(路18:17)以及我們的救主論及那些「阻止」孩童到祂那裡去的人(路18:16),和那些使他們「跌倒」的人(瑪18:6)所說的話。

教會不但給青年人「幫助」,也給他們「真理」——在基督內的神-人新生活。正教青年應意識到,他們是正教會悠久而蒙福的傳統的承受者,也是這一傳統的延續者,為給賦予生命的基督教作見證,他們要以充滿活力的方式,勇敢地保存並培養正教的永恆價值。基督教會未來的管家將要出自他們。因此,青年人不但是教會的「未來」,也是現今教會熱愛天主與熱愛世人的生活的積極表達。

四、在基督內的教育

9. 在我们的時代,在撫養孩子與教育的領域內,我們可以發現有關教育的內容與目標的新趨勢,以及对童年期、教師與學生的角色及當代學校的角色的新看法。由於教育不僅與人是什麼相關,也於人應做什麼以及他的責任所具之內涵相關,因此,我們對人之位格及存在之意義所持有的看法決定了我們對人的教育的看法,這是不言而喻的事。困擾当今年青人的佔支配地位的世俗化的個人教育體系,是正教會深切關注的對象。

教會牧靈關懷的核心就是不但關注理智之培育、也關注整個人格之教導與發展的教育,人是按天主、人與世界三重關係而存在的精神-肉體以及屬靈的存有。正教會在其教理講授中,滿有愛心的召叫天主的子民,特別是青年人,有意識而又主動的參與教會的生活,在他們內培養對在基督內的生命的「極大渴望」。因此,基督信徒的成全在教會的神-人共融中尋獲其存在的支持,並在其中經驗到恩寵而神化的復活觀念。

五、面對當代各種挑戰的教會

10. 今天,基督的教會發現自己面對內在於政治、文化與社會發展之中的世俗化意識形態的極端、甚至是具有挑釁性的表述。世俗化意識形態的基本元素一直都是,且還要持續不斷地是:離開了基督與教會的屬靈影嚮的人的完全自主,主觀上將教會等同於保守主義,由於歷史的原因,不公正地將教會視為對一切進步與發展的所謂阻礙。在当今世俗化的社會裡,與天主隔離的人,將他的自由與他生活的意義,等同於絕對的自主,以及擺脫他的永恆命運,這導致了一系列誤解,以及對基督徒傳統的故意曲解。因而,從上賜下的在基督內的自由,以及他的「達到基督圓滿年齡的程度」(弗4:13),被視為違背了人的自我拯救傾向。基督的犧牲之愛被視為與個人主義不相容的,而基督教精神的修行特徵則被評判為是對個人幸福不可忍受的挑戰。

將教會等同於保守主義,認為她與文明的進步互不相容,這是武斷而又不當的,因為對基督信徒之身份的意識,刻有教會的歷時貢獻的不可磨滅的印記,不但在他們的文化遺產內,也更為普遍地在世俗文明的健康發展內,因為天主將人放在天主之創造的管家、在世上與祂同工者的位置上。針對當今世界的「人-神」,正教會以「神-人」為萬物的終極標準。「我們不是講論已被神化了的人,而是講論成了人的天主。」(聖若望•達瑪森,《正統信仰闡詳》,3)教會揭示了神-人的拯救真理以及祂的奧體——教會,以之為在自由內的生活的地點與模式,「在愛德中講論真理」(參閱弗4:15),以之為甚至如今在世上就有份於復活的基督的生命。教會的神-人的特徵(「不屬於世界」(若18:36)),滋養並引導其「在世界裡」的臨在與見證,不相容於任何種類的教會與世界的同化(參閱羅12:2)。

11. 由於當代科學與技術的發展,我們的生活正處於徹底的改變之中。人需要自己對由此在人的生活中所帶來的改變做一辨别,因為除了值得注意的利益(諸如其對每日生活的促進,成功的使絕症得到醫治,太空探索),我們也面對科學進步所帶來的消極結果。危險是其對人類自由的操控,將人作為簡單的工具加以利用,寶貴傳統的逐漸失落,對自然環境的威脅、甚至是毀滅。

不幸的是,科學就其本性而言,並不擁有阻止或指明它直接或間接造成的眾多問題的必要方法。科學知識並不促進人的道德意志,儘管人已意識到它的危險,卻仍繼續這樣,彷彿沒有意識到它們一樣。若不經過屬靈的探索,是不可能給出人類存在與倫理的嚴肅問題的、以及他生命及世界的永恆意義的答案的。

12. 在我們的時代,人們對在生物學、遺傳學與神經生理學領域內令人印象深刻的發展,存在著普遍的熱情。這些代表著科學的進步,廣泛的應用它們,極有可能造成嚴重的人類學與倫理困境。在生命的開始、過程與終結之時,不受控制的使用生物技術,危及到生命的真正成全。人正在以極端而危險的方式更為密集地對自己的自然狀態做試驗。他處於被轉變為生物機器、非位格的社會單位或是受思想控制的機械設備的危險之中。

在如此重大的人類學的、倫理的以及有關存在的問題上,正教會無法做這一討論的局外人。面對當代的價值顛倒,她堅定地依靠屬神教導的標準,揭示出正教人類學的重要性。我們的教會能夠,也必須在世界上表達出她在基督耶穌內的先知意識,基督以祂的降生成人,取了整個人性,祂是人類更新的終極原型。教會展現出生命的神聖性,以及人作為一個位格從受孕的那一時刻就具有的特徵。出生權是人權中的第一個。教會作為神-人的社團,每個人都在其中構成一個獨一無二的、以與天主達致位格共融為目標的存有,教會抵制每一種使人物化、使他轉而成為可測度之量的嘗試。任何一種科學成就都不允許損害人的尊嚴及其屬神的目標。人並非只是以其基因來定義的。

從正教觀點而言,生物倫理學就是被建立在這一基礎之上的。在一個對人有著各種相互矛盾的觀念的時代,正教生物倫理學反對世俗的自主的、及還原主義者的人類學觀點,強調人是按天主的肖像與模樣而受造的,以及人的永恆目標。因此,教會通過其聖經人類學及正教的屬靈經驗,為豐富生物倫理學問題的哲學與科學討論作出貢獻。

13. 在一個以「擁有」為本、及個人主義的全球社會中,大公正教會展示了在基督內及按照基督所說的生命,藉著真理「從早到晚」(參閱詠103)的工作,祂自由地降生於每個人的每日生活中,由此人成了永恆之父的同工【「我們原是天主的同工。」(格前3:9)】與兒子【「我父到現在一直工作,我也應該工作。」(若5:17)】。天主的恩寵在聖神內聖化了與天主同工的人的雙手所做的工作,在他們內啟示了對生命及人類社會的確認。基督教的修行生活要被置於這一框架之內;這完全不同於將人與生命及其同伴分離的二元論的修行主義。將人與教會的聖事生活聯繫在一起的基督教修行生活與自我節制的操練,並不只與修道生活相關,它也是教會在其所有彰顯內的生活的特徵,它真實地見證了在信友的真福生活內所呈獻的末世精神。

14. 生態危機的根源是屬靈而又倫理的,它存在於每個人的心裡。這一危機在最近的幾個世紀裡,由於人的情慾(諸如貪念,贪婪,自我中心與不知滿足、渴望獲得更多)及其後果,其對地球所引起的分裂變得更為尖銳,就如同氣候改變,如今它已在很大的程度上威脅到了自然環境——我們共同的「家」。人與受造界的關係的破裂,是對天主所創造的事物的真正利用的曲解。在基督教傳統的原則的基礎上,對生態問題進行探討,這不但需要對剝削這個星球上的自然資源的罪惡進行悔改——亦即在思想與行為上的徹底改變,也需要修行生活,以之為消費主義的解藥,對人之需求與貪得無厭的態度的神化。它也預設了我們對將一個可持續的自然環境傳給未來的世代、按天主的旨意與祝福利用它的最大責任。在教會的聖事中,創造獲得了肯定,人受鼓勵成為受造物的管家、保護者與「司祭」,通過向創造主所歌唱的光榮頌將它奉獻——「我們在萬有之中,並為了萬有,將屬於祢自己的一切都奉獻給祢」——並培養一種與受造物的感恩聖事的關係。這一正教的、福音的及教父的探討方式,也將我們的注意力轉移到社會的幅度,以及自然環境的破壞所造成了悲劇性結果上。

六、面對全球化、極端暴力與移民現象的教會

15. 當代全球化意識形態在不知不覺中被強加於人,並快速擴展開來。這一意識形態已經以遍及全世界的規模,對經濟與社會產生了強烈的震憾。它之被強加於人,造成了有系統的剝削與社會不公的新形式。它計劃逐漸消除各種障礙,與之相反的民族、宗教、意識形態及其它的傳統,它已藉口據稱的需要對全球經濟作再調整,而導致了社會獲益的弱化與顛倒,這擴大了貧富之間的差距,破壞了人民的社會凝聚,煽起了新的全球緊張火燄。

正教會反對由全球化所助長的齊一而非人格的標準化,以及極端的民族主義,正教會提議保護人民的個人身份,加強地方傳統。她提議以在各地方教會平等的基礎上妥善連接在一起的教會組織,為人類統一的替代模式。教會反對對全球化所牽涉到的當代人以及人民的文化傳統的挑釁性威脅,也反對「經濟自主」或「經濟主義」的原則,亦即:使經濟脫離人的基本需求,將其本身轉變為人的目標。因此,她建議一種切實可行的、建立於福音原則之上的經濟。就這樣,在主所說的「人生活不只靠餅」(路4:4)這話的指導下,教會並不只是將人類的進步與在生活標準上的進步,或經濟發展聯繫在一起,而損害了屬靈的價值。

16. 教會並不使自己狹義地捲入政治之中。但是,只要它表達出對人及其屬靈自由的擔憂,她的見證在本質上卻是政治性的。教會的聲音總是明顯的,為了人類,它從來都是有益的干預。按聖經所說的:「凱撒的,就應歸還凱撒;天主的,就應歸還天主。」(參閱瑪22:21)今天,各地方正教會都受到召叫,在國際關係的新框架內,促進與世俗國家及其法律統治進行有建設性的合作。但是,這一合作必須保持教會與國家各自的特殊身份,並確保它們的精誠合作,為能保存人獨一無二的尊嚴以及根源於此尊嚴的人權,也為了確保社會正義。

今天,作為對當今社會與政治的危機與劇變的回應,為了保護個人的自由,人權處於政治爭論的核心。就正教會而言,對人權的探討,重點在於陷於個人主義的個人權利與「權利」文化的危險性。在損害了自由的社會內涵的情況下,對這一功用的曲解,導致了武斷的將權利轉換為對幸福的索取,危險的以個人喜好來鑒別自由,將它提升為「普遍價值」,破壞了社會價值、家庭、宗教、國家的基礎,威脅到基本的倫理價值。

因此,正教對人的理解既反對將個人及其權力傲慢的予以神化,也反對將人格貶低到當代廣闊的經濟、社會、政治與通訊的構造之中。正教的傳統對人類而言,是活潑的真理的不竭源泉。沒有人像神-人基督及祂的教會那樣多地尊重人,關心人。基本人權在各方面都是宗教自由原則的保障——即,良心、信仰與宗教的自由,包括個人與團體的,私下與公眾的,敬拜與實踐的自由權力,弘揚自己宗教的權力,也包括宗教團體進行宗教教育的權力,達致其完全的功用、實踐其宗教責任的權力,不受國家任何直接或間接的干涉。

17. 今天,我們經歷到以天主之名所進行的暴力行動的不斷增加。在宗教團體裏的基要主義的激增,威脅要創造基要主義屬於宗教現象的本質的觀點。但是,實際真相卻是:基要主義是「不合乎真知超見」的(羅10:2),它構成了一種病態的虔誠的表達。一個真正的基督徒,遵照被釘十字架的主的榜樣,犧牲自我,而不犧牲他人,為此緣故,他是基要主義者最嚴厲的批判者,無論其起源是什麼。不同信仰的真誠對話有助於達致彼此信賴,促進和平與和解。教會努力使「在天上所享的平安」在地上更清晰的被人感受到。真正的平安並非藉著武力而達成的,惟有通過「不求己益」(格前13:5)的愛才能達致。信仰之油必須被用來潤滑、醫治他人所受的傷害,而非重新點燃新的仇恨火燄。

18. 正教會極其痛苦地在祈禱之中觀看並注意到當代巨大的人道主義危機:暴力與軍事衝突的激增;對宗教少數派人士的迫害、流放與謀殺;以暴力將他們從故鄉逐出,離開自己的家庭;非法販賣人口的慘劇;違反人的尊嚴與個人及民眾的基本權力,強迫人改宗。正教會譴責無限制的綁架、刑訊及令人厭惡的行刑處死。她也指責破壞宗教敬拜場所,宗教標記與文化遺跡。

正教會特別關心在中東的基督徒,以及其他受迫害的部族與宗教少數派所面對的境況。她特別向那一地區的各國政府呼籲,請它們保護基督教居民——正教徒、古代東方及其它教派的基督徒——他們在基督信仰的發源地幸存了下來。土著的基督徒與其它居民,作為擁有相同權利的公民,享有繼續生活在他們的國家裡的不可剝奪的權力。

因此,我們敦促所有牽涉其中的團體,無論其宗教信仰為何,為彼此修和及尊重人權而工作,首先,要保護神聖的生命恩賜。戰爭與流血必須停止,正義必須獲勝,好能使和平得以恢復,好能使那些背井離鄉者能夠返回故土。我們為在非洲受苦的國家以及烏克蘭這一遭受各種困擾的國家的和平與正義祈禱。我們在公會議中團結一致,強烈地重申,我們呼籲那些負有責任的人釋放在叙利亞被劫持的兩位主教——保祿•雅茲吉與若望•易卜拉欣。我們也為我們被作為人質或被俘擄的弟兄姐妹獲得釋放而祈禱。

19. 當代由於政治、經濟及環境原因而不斷加劇的難民與移民危機,成為世界關注的焦點。正教會一直、也將持續不斷地在主所說話語的基礎上對待那些受迫害的、以及在危難之中的與有需求的人。主說:「我餓了,你們給了我吃的;我渴了,你們給了我喝的;我作客,你們收留了我;我赤身露體,你們給了我穿的;我患病,你們看顧了我;我在監裏,你們來探望了我。」又說:「我實在告訴你們:凡你們對我這些最小兄弟中的一個所做的,就是對我做的。」(瑪25:40)在教會的歷史上,教會總是站在「勞苦和負重擔」(瑪11:28)的人一邊。教會熱愛世人的工作從來沒有只局限於根據實際情形向貧困受苦的人行善,她也尋求根除造成社會問題的原因。每個人都能認出教會的「服務事工」。

因此,我們首先呼籲那些能够除去造成難民危機的原因的人做出必要的積極決定。我們號召那些在自己的國家裏有難民湧入以及不斷有難民湧入的政府當局、正教信友及各國的其他居民,盡一切可能地幫助難民,甚至是出於他們自己的不足。

七、教會:在對話中作見證

20. 教會對那些使自己離開了與她的共融的人表現出體恤,她也關注那些不理解她所發出的聲音的人。教會意識到自己構成了基督在世界裏生活的臨在,她利用她所支配的各種方式,將天主的救恩計劃轉變為具體的行动,在傳自宗徒的確切信仰內,給真理作出了值得信賴的見證。正教會認識到需要作見證與作出奉獻,她一直將對話視為非常重要的,特別是與非正教基督徒的對話。通過這一對話,基督徒世界的其他人士如今更加認識正教,及其傳統的可靠性。他們也認識到正教會從不接受神學的簡化主義或是允許他人對其教義傳統與福傳精神表示懷疑。基督徒之間的對話給正教提供了機會,使她展示出自己對教父的教導的尊重,也使她為唯一、神聖、大公、傳自宗徒的教會的傳統做一值得信賴的見證。正教會所做的多元對話從來都不表示在過去,現在與將來,正教會對信仰問題做任何妥協。這些對話是對正教的見證,它基於福音中「你來看一看吧!」(若1:46)的訊息,亦即,你來看看「天主是愛」吧(若一4:8)。

 

本著這一精神,作為在基督內的天主之國的啟示,世界各地的正教會在她的以神聖的感恩聖事為中心的聖事生活中,經驗到天主救恩計劃的整個奧秘,她在感恩聖事中所給予我們的並非有死可朽的食物,而是主賦予生命的聖體——「上天的食糧」,它是「不朽的良藥,是不死之藥,使人因耶穌基督而生活在天主內,淨化並驅除邪惡。」(安提約基雅的依納爵,《致厄弗所人書》,20)神聖的感恩聖事也構成了教會奧體之公會議功能的內在核心,它也是正教教會信仰的可靠印證,就如同里昂的聖依肋內所宣告的:「我們的教導乃是按照感恩聖事,感恩聖事印證了我們的教導。」(《駁斥異端》,4.18)

按主的命令向全世界宣告福音,「因祂的名向萬邦宣講悔改,以得罪之赦。」(路24:47)我們有義務將我們自己、彼此及我們的整個生命都交托給基督、我們的天主,彼此相愛,同心一意的宣認:「父、及子、及聖神,同一性體而不可分的聖三。」我們在公會議中,將這些事向普天下的我們至聖正教會的兒女宣告,也向全世界宣告,我們追隨諸聖教父與大公會議的法令,為要保存由我們的教父所領受的信仰,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懷著對共同復活的希望,「持守善道」,我們要以神聖的詩歌歸榮耀於在三位格內的天主:

「全能之父,聖言與聖神,結合三位格的獨一本性,超越存有、超越神性的天主,我們在祢內受洗,我們讚頌祢,至於萬世萬代。」(巴斯卦聖頌典,聖歌八)

 

(以下為與會各位主教的簽名,從略。)

(全文終)

 

返回「『2016年神聖大公會議文獻』總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