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講記》講記二

論對天主的感恩,其中還含有必不可少的基礎教訓

1 接受恩惠者的感恩,促使施予恩惠者施予比先前更大的恩賜。對於小事不報以感恩的人都是偽善者,他對大事也是不誠實的。如果人病了,並意識到自己患了病,他獲得醫治就是容易的。如果他承認自己的病痛,就接近了痊癒。頑固心靈的痛苦會增加,拒絕自己醫生的病人會使自己的病痛加重。除了不悔改的罪,沒有什麼不能寬恕的罪。除非領受恩賜者不知感恩,沒有什麼恩賜是不會增加的。在愚昧者的眼中,他所擁有的那一份很少。

2 你總要記得那些在德行上超越你的人,好使你看到,按他們的尺度,自己比不上他們。你們總要記得受苦受壓迫的人所受到的巨大折磨,這樣,你就會為了你所受到的微不足道的煩惱而感謝天主,能夠喜樂地安心忍受它們。

3 當你被擊敗時,當你被倦怠與懶散所束縛時,當你被敵人戰勝、處於最痛苦可憐的悲慘境況之中、罪惡令你精疲力竭之時,你要在心裏存想你先前的勤奮不懈,你過去即便是最微不足道的事也留意關注,你要想想你曾表現出來的警醒奮鬥,你是如何激起熱心,對抗那些在你前進道路上阻礙你的人的。並且,你也要反省你如何為了因自己的疏忽所犯下的微小過失而發出的哀歎,你是如何在所有這些事上獲得勝利的冠冕的。當你如此反復回想時,你的靈魂就會如同從沉睡中甦醒過來一樣,燃起熱忱的火燄。藉著熱忱對抗魔鬼及罪惡,靈魂由沉淪的狀態中復活了起來,就如死人復活一樣,她被提升到高處,回歸她先前的狀態。

4 你要記得大能天使的墮落,要因你的德行而謙卑。你要記憶古時的那些犯罪而又悔改的人所犯的罪行是多麼嚴重,後來他們被認為堪受的稱讚與尊敬有多大,因此,你要鼓起勇氣悔改。你要做你自己的逼迫者,你的敵人會由你的近旁被趕走。你要在自己內有平安,天地都會與你平安共處。你要勤於進入那在你內的寶藏之中,你就會看到上天的寶藏:因為兩者都是同一的,在一個入口,你會看到它們。天國的階梯就在你內,隱藏在你的靈魂裏。你要深深沉入你自己內,遠離罪惡,你會在那裏找到你能藉以攀登的階梯。

5 聖經並沒有給我們解釋來世的事物是怎樣的;但是,我們若未經過本性的改變,若未遷移到另一居所(指來世),在此世又怎能感受它們的快樂呢?但是聖經卻輕易地把它們教授給了我們。聖經藉著可欲且備受敬重的事物的名稱教導我們這些,對我們而言,它們是甘飴而寶貴的,為能促使我們渴求它們,儘管聖經說它們是「眼所未見,耳所未聞」(格前2:9)的,卻仍向我們宣告了來世的美物是難以理解的,它們與此世的美物沒有任何相似之處。

6 屬靈的快樂並非是在本質上存在於領受它的靈魂之外的事物上所找到的快樂。否則,「天主的國就在你們中間」(路17:21)與「願你的國來臨」(瑪6:10)這些話就意味著我們已獲得了在我們內的可感知的事物,作為在那一國度裏所要尋獲的快樂的抵押(格後1:22)。因為所獲得的事物必須與它的抵押相似,整體必須與局部相似。雖然「如同在鏡子中」表示「並非在本體上」,但是無論如何,仍可清楚地顯示出它們之間具有相似性。但是,如果,就如那些解釋聖經的人所做的真實見證那樣,這一知覺(希臘文「αἴσθησις」,也意為「意識」、「感覺」、「覺察」,或者意為「經驗」。這就是聖依撒格所說的「抵押」)是聖神的靈智作用,它是那一整體的一部份,那麼,──除了藉著靈智知覺而處於聖神與聖人之間的屬靈作用以外──對於此世的聖人所感受到的快樂,並沒有感官可感的媒介,〔代替感官的〕只有那些〔理性的〕貯藏,在其內以秩序井然的方式包含一切事物。如果我們要稱之(即聖神的作用)為充沛之光的話,我們的意思並非是指非靈智之光。

7 熱愛修德者並不是通過英勇奮鬥而行善的人,而是喜樂地接受伴隨著德行而來的惡的人。一個人為了修德而耐心地忍受苦難,這並非像理性藉其良善意願的決定,不為誘人的享樂所動那樣偉大的事。沒有一種在除去了我們的自由意志後而有的悔改是喜樂之源,這樣的悔改也不會被認為是對擁有它的人的賞報。

8 只要你沒有由罪人受到傷害,你要寬恕他,要給予他鼓勵;這樣,你的主也會仁慈待你。在你力所能及的範圍內,用言語支持病弱者及內心悲傷的人,那支撐萬有者的右手也會支撐你。你要藉著勤於祈禱及內心的痛苦,與內心悲傷的人交流,仁慈之源就會俯允你的祈求。你要以一顆懷有純潔痛悔的默想之心,不斷在天主前祈求,以致精疲力竭,天主就會保護你的思想免於汚穢的念頭,祂的道路就不會因你而受到中傷。你要以精確的理解力不斷地研讀屬神的聖經,免得因為你理性的懶散,你的視力被外來的汚穢染汚。當你認為你不會是最差的人時,你不要主動以試探你的淫亂思想來試探你的理智,因為有智慧的人因此變得昏暗,成了愚昧的了。不要在你的懷裏藏火。(箴6:27

9 肉體若不經受艱辛苦難,桀驁不羈的年青人就很難負起聖化之軛。理智昏暗的起始(在靈魂內,理智的標記曾是可見的),首先在殆忽[教會的]禮儀(services)(字面意義是「service」或「liturgy」。在此指由教會所定的詠經禮儀,例如:日課禮、守夜禮等,它們與獨自的祈禱不同。)與祈禱中被看到。因為除非靈魂先離開這些,她是不會被引入歧途的;但是,她一被剝奪了天主的助祐,就會很容易地落入她的仇敵的手中。幾時靈魂不注意修德,就不可避免地被吸引到相反聖德的事上去了。一種轉變,無論它是從哪一面轉變,都是與之相反的那一面的起始。你要在你的靈魂內踐行聖德的工作,不要關心無用之事。總要將你的軟弱放在天主前,這樣,當你獨處、遠離你的助祐者的時候,就決不會處於陌生者的試探之中。

10 背負十字架的行動是雙重的,這符合我們分成兩部份的人性的雙重性。第一種是耐心的忍受肉身所遭受的苦難,這是由靈魂的激情部份(漢譯者註: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認為靈魂具有三種官能(參閱《理想國》第四卷,434D-441C),希臘教父繼承了這一靈魂官能的三分法。按照這一分法,靈魂的第一種官能是理性(τὸ λογιστικόν)。其次是激情(τὸ θυμικόν),激情通常表現為忿怒,但它被較為普遍地定義為激發激烈感受的力量。最後則是慾望(τὸ ἐπιθυμητικόν)。人能以積極的方式使用這三種官能,即按其受造於天主的本性來加以運用,也能以消極的方式運用它們,即以相反本性、引人犯罪的方式來運用它們。)的活動所完成的;這被稱為義德的行動(praxis)。第二種可在理解力的微妙活動中、在堅定的屬神默想內、在不斷的祈禱內、以及在諸如此類的實踐中發現;這第二種活動是藉著靈魂的欲望部份完成的,被稱為屬神默觀(theoria)。至於第一種活動,即行動,它藉著熱心能力潔淨了靈魂的情慾部份。第二種活動,藉著靈魂之愛的行動(即本性的渴望),完全淨化了靈魂的理智部份。因此,若有人在第一部份完全訓練好之前,就出於受情慾控制的對第二種活動的渴望(我要說,更好說是出於懶惰)而進行第二種活動,忿怒就要臨於他了,因為他尚未「致死屬於地上的肢體」(哥3:5),即尚未藉著耐心忍受屬於十字架的恥辱的艱辛勞苦,治癒自己思想上的疾病。因為他竟敢在理性內想像十字架的榮耀。這就是古時的聖善者所說的:「如果感官在由它們的病癥中獲得安息之前,就希望登上十字架,天主的義怒就臨於其上。」

11 這一給自身帶來義怒的攀登十字架,並非是由第一種背負十字架(即耐心忍受將我們的肉身釘死在十字架上的痛苦)所導致,而是由渴望攀登屬神默觀(theoria,即第二種,發生在靈魂得到治癒之後)所導致。若有人理智被「可恥的情慾」所染汚,卻倉促以自己的理智妄加幻想,這樣的人要因天主的懲罰而緘默不語,因為他事先沒有藉著受苦淨化自己的理智,克服自己肉身的情慾。他由自己的耳朶所聽得的,由自己的書本中所學得的,就走在自己前面,想要行走在充滿黑暗的道路上,而他自己卻是瞎眼的。因為即使是那些視覺良好、滿有亮光、獲得了引導他們的恩寵的人,也日夜處於危險之中。他們的眼裏滿含淚水,他們精進祈禱,日夜哭泣,因為他們害怕他們所要面臨的長途旅行、懸崖峭壁以及混淆真理的幻想。

12 有人說,天主之事將自動而來,人卻沒有意識到它的來臨。確實如此,但除非那地方是潔淨的,毫不汚穢。如果你靈魂之眼的瞳仁是不純潔的,就不要冒險注視太陽,免得你喪失視力──即單純的信仰、謙卑、發自內心的懺悔、你力所能及的微小善工──免得你像那個不知羞恥地穿著不潔的衣服來參加婚宴的人那樣(參閱瑪22:11ff.),被拋棄於理智世界的孤獨地區(即「外面的黑暗」中,在天主之外,處於喪亡的地位)。

13 由努力與看護(即守護思想)產生思想的潔淨。由思想的潔淨,知性之光就開始朗照。由此,理智受恩寵的引領,進入感官無法教授、無法學習的領域。

14 你要在心裏這樣想,德行是身體,屬神默觀是靈魂,兩者在神魂裏形成了一個完全的人,由屬物質的與屬理智的兩部份合成。就如若各肢體尚未形成完全的肉身,我們的靈魂就不會存在,也不會出生,同樣,若不完成德行的善工,就不可能有屬神默觀──那第二靈魂(亦即啓示之神,在受了屬靈精子的知性之胎內成形);德行是以啟示為主人的知識的家。

15 屬神默觀是對隱藏在事物與原因裏的屬神奧秘的覺知。幾時你聽到離開或拋棄世界,或是由世界獲得潔淨,那麼,你必須先學習並理解「世界」這個詞,不要像普通、沒有文化的人那樣的理解這個詞,而要以它的屬靈意義來理解,這個名詞包含多少不同的事物。之後,你就能夠認識你的靈魂,她離世界有多遠,她與世界結合得有多大。

16 「世界」這個詞是用於所謂情慾的集合名詞。但是,如果人不先知道世界是什麼,他就決不會知道他的多少肢體遠離了世界,他的多少肢體結合於它。有許多人以兩三個肢體離開世界,他們在這些肢體上自我節制,就以為他們因自己的生活方式而是這世界的陌路人。但是,這是因為他們既不明白,也沒有謹慎地看到,他們以他們的兩個肢體死於世界,而他們其餘的肢體卻仍活於世界的軀體當中。為此原因,他們甚至不能覺察到他們有如此眾多的情慾。由於他們沒有意識到它們,就不會努力醫治它們。

17 通過默觀的檢驗,世界也被稱作應用於各種情慾的集合名詞的總集。若我們希望給情慾一個集合名稱,我就稱它們為「世界」。若我們希望按照它們各自的名字指稱它們,我們稱它們為「情慾」。情慾是世界向前運行過程中的部份;情慾在哪裏中止,世界的向前運行也就靜止不動了。情慾就是:貪財、積聚各種東西、肉體享樂(男女交合的情慾由從它而出)、愛受人尊重(嫉妬就是從它而出的)、弄權、驕傲(它是受權力誘惑而有的)、優雅浮華、人的虛榮(它是怨恨之因)、為肉體憂慮。這些情慾無論在它們的進程中終止於何處,世界就按情慾止息的程度,不再形成,不再活動了。因此,對每一位聖人而言,雖然他們活著,卻已死了。因為雖然他們在肉身內是活的,按肉性而言,卻是死的。你要檢驗自己是活於這些情慾中的哪一個,然後,你就會知道你有多少部份仍活於世界,你有多少部份已死了。

18 當你認識了世界是什麼時,藉著分辨這些事物,你也就會知道自己為世界所糾纏,並要從中得到自由。但是,我要簡單地說:世界就是肉慾的生活方式,就是「肉性的切望」(羅8:7)。因此,人超升於世界之上也能由這兩點上看出:即他生活方式的良好轉變以及他思想的洞察力。

19 因此,由從你的理智中所發出的、在其思想中所默想的事物,你可以理解你生活方式的程度:你的本性毫不費力地渴望著哪些事物,持續生出的擾亂是什麼,偶然發生的境遇會導致什麼;你的理智是否能對所有無形的思想有所察覺;或者,它的所有意向都是屬物質的;理智的物質品質是否是某種屬情慾的事物,或者它所想的只是人修德善工的屬物質層面的印記:因為理智本能地默想它用以實踐聖德的事物。由這些事物,理智以健全的方式,領受了熱心的原由及思想的集中,因為由於理智缺乏訓練,出於良善的意向,它寧願以有形的方式工作,雖然它並非出於情慾而這樣做。你也要觀察你自己的理智是否因為對天主所懷有的巨大熱情,不受帶有思想印記的隱秘衝突的影響,通常這會除去自以為是的憶念。

20 如果一個人能寧靜地生活並具有明辨,為能啟迪他,我們在本章中所給出的這少許指示已足夠了,不必需要許多書籍。在一個人內,為肉體而憂慮常是十分強烈的,以致使人不能行任何堪當尊崇或讚美的行為。但是,當人對靈魂的憂慮超過對肉體的憂慮時,對肉體的憂慮就會屈服,就像蠟因火燄的熱力而融化那樣。願光榮歸於我們的天主,至於萬代。阿們。

 

返回「《修行講記》總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