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天主經

給一位虔誠基督徒所作的簡短解釋

  閣下,收到你鼓舞人心的信件時,我就像接待了你本人一樣。的確,你在靈裡總是和我在一起,不可能不在。同樣,你並沒有拒絕效法天主,藉著你所富有的德行以及天主賜予你本性的言語,與你的僕人交談。我非常欽佩你的屈尊,以喜愛調和我對你的畏懼,由這兩者──喜愛和畏懼──形成了基於尊敬和善意的愛。我把兩者結合起來,以防除去了喜愛的畏懼成了仇恨,除去了畏懼的喜愛成了放肆。這樣一來,愛就成了一種內在的仁愛法律,吸收了一切按本性與之相似的東西,藉著善意掌控仇恨,藉著尊重掌控放肆。

  聖詠作者達味說:「敬畏上主是純潔,永遠常存」(詠19:9),因為他知道敬畏比其它任何事物都更能保持天主聖愛。他意識到,這樣的敬畏與畏懼因犯罪而受到懲罰非常不同。這第二種畏懼確實被愛驅逐並摧毀,正如聖史若望明確指出的那樣,他寫道:「愛把恐懼驅逐。」(若一4:18)但達味所說的敬畏是真正的仁愛法律的自然表達;正是通過這種敬畏,聖人們始終保持完整的愛的法則和實踐,無論是對天主的愛還是彼此之間的愛。

  因此,閣下,正如我所說的,我也以喜愛之情調和我對您的畏懼,並一直保持這一愛的法律,直到現在。迄今為止,我一直因尊敬而不寫,因為我不想給放肆打開大門;但現在我不得不因善意而寫,免得我不這樣做會被理解為仇恨。因此,按所要求的,我寫了,不是我所想的──因為正如經上所說,「人的思想,常是不定的」(智9:14)──而是天主的意願以及因恩寵所賜予的,好能從中得到益處;因為達味說,「上主的計畫卻永恒不變,祂心中的謀略萬世常傳。」(詠33:11)也許達味在這裡提到的天主父的計劃是獨生子深不可測的自我空虛,祂為我們本性的神化而自我空虛,並通過它為時代設置了界限;也許祂心中思想的是天主的聖意和判斷的法則,祂藉著這些法則睿智地安排我們的今生和來世,彷彿它們是獨立的世代一樣,為每一世代分配其適當的活動方式。

  如果天主的計劃的目的就是使我們的本性神化,天主的思想的目的是為我們的生命提供先決條件,那麼,我們就應該了解天主經的重要性,將它實踐出來,並以適當的方式寫下它來。閣下,既然你在給我──你的僕人──寫信的時候,受天主的啟迪,特別提到了這一祈禱經文,那麼它必然也是我自己所要說的話語的主題;因此,我懇求教導我們這一祈禱經文的主,開啟我的理智,使它能夠掌握其中的奧秘,並賜予我足夠的文字來闡釋我所理解的。因為隱藏在有限的字句中,這篇祈禱經文包含了對在降生奧跡中藉著聖言的自我空虛而實現了的一切的祈求,教導我們努力爭取那些祝福。在聖神內,藉著子本性的中介,惟有天主父是這些祝福的真正賜予者。因為正如神聖的宗徒所說,主耶穌是天主和人之間的中保(參閱弟前2:5),因為祂藉著肉身向人彰顯了他們所不認識的父,並藉著聖神,使那些已經與祂修和的人來到父那裡(參閱弗2:18)。正是為了他們,也是由於他們,祂成了人,但祂的天主性並未改變。現在,祂是如此眾多、如此偉大、遠超我們理解的全新奧秘的作者和教師。

  在祂以無限的慷慨賜予人的這些奧秘中,有七個具有更普遍的意義;正如我所說的,這些奧秘的力量就隱藏在天主經內。這七個奧秘是:神學;因恩寵而成為天主的義子;與天使平等;有份於永生;當人性與自身達致無慾的和解時,人性得以恢復;罪惡之法律的廢除;以及因惡者的欺騙而使我們處於其中的暴虐狀態的毀滅。

  讓我們仔細研究一下我們所說的真理。神學是藉由天主聖言的降生成人教導我們的,因為祂在自己身上啟示父和聖神。因為整個父與整個聖神在本質上都圓滿地存在於整個降生成人的子內。父和聖神並沒有降生成人,但是,當子降生成人時,父予贊同,聖神與之共同合作。在降生成人時,聖言保留了祂的理智和生命不受損害:祂在本質上和父和聖神一樣,不為任何其他存在所理解,但是,在位格上,祂因對人的愛而與肉體結合為一。

  聖言在賜予我們那一超越本性、藉著聖神自上降下的恩寵而來的誕生與神化時,將義子的名份賜予我們。守護並保存這一在天主內的誕生,取決於這樣誕生的人的自由意志:他們真誠地接受賜予他們的恩寵,藉著踐行誡命,培養恩寵所賦予他們的美善。此外,藉著空虛自己的情慾,他們把握了天主性,達到了與天主聖言有意空虛自己的崇高榮耀一樣的程度──天主聖言真正地成為人。

  聖言使人與天使平等。祂不僅「因著祂十字架的血,在地上和天上的萬有之間立定了和平」(參閱哥1:20),摧毀了充斥在天地之間的敵對勢力,從而使地上和天上的大能者的歡慶集會成為祂分施神聖恩賜的獨一聚會,人類與天上的大能者一起歡樂地讚頌天主的榮耀。此外,在完成了為我們而定下的神聖目的後,當祂與祂所取的肉身一起升天時,祂在自己身上使天地結合為一,將可感的事物與具有理性的事物結合在一起,並將受造物啟示為單一的整體,藉著德行以及對它們的第一因的認識,將大地的四極結合在一起。我認為,祂藉著祂以奧秘的方式所成就的,表明聖言將分離的事物結合在一起,而與真道的疏離則將結合在一起的事物分開。因此,讓我們學會通過實踐德行來追求聖言,這樣我們不僅可以藉著德行與天使結合,還可以藉著擺脫受造物而在屬靈的知識上與天主結合。

  聖言藉著使自己成為我們的食糧,以祂自己以及由祂領受了這種屬靈知覺的人所理解的方式,使我們能夠有份於屬神的生活。正是通過吃這食糧,他們才真正意識到,主是美善的(參閱詠834:8)。因為他以天主性轉化了那些吃的人,使他們神化,因為祂就是,也顯然被稱為生命與力量的食糧。

  祂使人性恢復其本有的狀態。首先,祂成為人,並保持祂的意志仍是無慾的,不受相反本性的擾亂,因此,即使對那些釘死祂的人,祂也沒有絲毫動搖自己的本性活動;相反,祂為他們的緣故而選擇了死亡,而非選擇生命,從而顯示了祂接受苦難是出於自願,這根植於祂對人類的愛。其次,祂將我們罪惡的債卷釘在了十字架上(參閱2:14),廢除了導致本性與自己進行激烈爭戰的敵意;祂召集了遠處和近處的人──即法律之下的人和法律之外的人,拆毀了中間阻隔的牆壁──即在祂教導這兩類人時解釋了由規條命令所組成的法律──祂使兩者形成了一個新人,成就了和平,使我們藉著祂,與父和好,彼此和好(參閱弗2:14-16):我們的意志不再與本性的原則相對立,我們反而遵循這原則,在意志或本性上都不偏離。

  聖言將人性由罪惡的法律中淨化出來,不允許感官快樂先於祂為我們的降生。因為祂奇跡般地沒有藉由男子的精液而降孕,祂超自然地誕生,祂的母親並沒有喪失童貞。也就是說,當天主由祂的母親出生時,因著祂的出生,祂以超越自然的方式收緊了她童貞的束縛。在那些願意的人身上,祂把整個人性從支配它的法律的沉重統治中釋放出來,只要他們藉著致死他們自己的地上肢體,效法祂自己選擇的死亡(參閱哥3:5)。因為救恩的奧秘屬於選擇它的人,而不屬於為強力所迫使的人。

  聖言摧毀了藉欺騙掌控我們的那惡者的暴政,祂成功地使用在亞當身上被打敗了的肉體,作為武器來對付他。祂以這種方式表明,那曾經被俘獲、受制於死亡的,如今俘獲了俘獲他者:藉著自然死亡,它摧毀了俘獲他者的生命,成為他的毒藥,使他吐出他所能吞下的一切,因為他有死亡的力量。但對人類來說,它卻變成了生命,就像麵團中的酵母,促使整個人性像麵團一樣在生命的復活中發酵(參見格前5:6-7)。正是為了賦予這種生命,身為天主的聖言成了人──這真是聞所未聞的事──並甘願接受肉身的死亡。

  正如我所說的,天主經包含了對所有這一切的祈求。首先,它提到了父、及祂的名字和祂的國度。其次,它向我們表明,祈禱之人因著恩寵是這位父的兒子。它祈求在天上的諸聖和地上的人可以結合在一個意志中。它告訴我們要為我們日用的食糧而祈求。它規定人與人之間應該和解,當我們寬恕和被寬恕時,我們的本性與自己結合,因為這樣它就不會因意願和目的的不同而分裂。它教導我們祈禱不要陷於誘惑,因為這是罪惡的法律。它還勸勉我們祈求由那惡者手中得到拯救。因為神聖祝福的創始者和賜予者也是我們的教師,為那些相信祂並遵循祂在肉身中所教導的生活方式的門徒提供了這一祈禱的話語,作為生活的規誡。通過這些祈禱的話語,祂啟示出作為存在於祂身上的純潔形式、隱藏著的智慧與知識的寶藏(參閱哥2:3);祂在所有獻上這一祈禱的人身上,點燃了想要享有這樣的寶藏的渴望。

  我認為,正是因為這個原因,聖經將這種教導稱為「祈禱」,因為它包含了對天主藉恩寵給予人的恩賜的祈求。我們受天主默啟的教父們以類似的方式解釋祈禱,他們說祈禱是對天主以適合於祂的方式自然賜予人的事物所做的祈求,相反,許願則是對敬拜天主的人真誠地決心獻給祂的事物的承諾。教父們引用了許多經文來說明這一區別,如:「要向上主你們的天主許願,也要還願。」(詠76:11)以及「上主,我要償還我許的誓願。」(納2:10),這些都是指許願。關於祈禱的問題,他們則引用這樣的經文:「亞納祈求上主說:『萬軍的上主,若你垂聽你婢女,賜我生一個男孩。』」(撒上1:11)【譯註:這是聖瑪克西穆憑記憶引用的文字。事實上,《舊約》經文指出,亞納「許願說……」。】「猶大王希則克雅與阿摩茲的兒子依撒意亞先知向上主祈求。」(參閱編下32:20)以及「所以,你們應當這樣祈禱:我們在天的父!」(瑪6:9)正如主對門徒所說。因此,許願是遵守誡命的決定,由發願人的承諾來確認;而祈禱是則一個遵守誡命的人的祈求,希望他能因他所遵守的誡命而改變。或者更好說,許願是德行的競賽,每當它被獻給天主時,天主都會欣然接受;而祈禱是美德的獎品,當競賽獲勝時,天主會欣然賜予。

  那麼,既然祈禱是對降生成人的聖言所賜的祝福的祈求,就讓我們把祂當作我們祈禱的教師。當我們盡可能仔細地默想天主經的每句經文的意義時,讓我們滿懷信心地把它唸出來;因為聖言自己以最適合我們的方式給了我們理解祂所說的話語的能力。

「我們在天上的父,願祢的名被尊為聖,願祢的國來臨。」(瑪6:9-10)主在一開始就教導那些祈禱的人以神學開始,並讓他們進入那本質上是萬物創造之因的存在方式,這是適宜的。因為祈禱文的這些起始的話語包含了對父、父的名字和父的國度的啟示,這樣,從這一起始,我們可以被教導要敬重、呼喚並敬拜天主聖三。因為以實體形式存在的天主父的名字就是獨生聖子。同樣,以實體形式存在的天主父的國度就是聖神:瑪竇在這裡稱之為「國度」,其他聖史在其它地方稱之為「聖神」,說:「願你的聖靈降臨,潔淨我們。」【參閱路11:2,大多數聖經古抄本都如瑪6:10一樣,寫作「願祢的國來臨」。聖瑪克西穆在此引用的罕見抄本異文也為尼撒的聖額我略所知:參閱他的《論天主經》,第3篇講道。】因為父的名字不是祂所獲得的某物,國度也不是賦予祂的尊嚴:他沒有開始,彷彿祂是從某一時刻才開始成為父或君王的,祂是永恆的,所以祂是永恆的父和君王。因此,祂決非開始存在,或開始成為父或君王。如果祂是永恆的存在,那麼,不僅祂是永恆的父和君王,子和聖神也以性體的形式與祂同為永恆的存在,子和聖神的存在源於祂,在本質上繼承了祂,超越了任何原因或原則:子和聖神並非繼祂之後而存在,也不是以偶然的方式出現在祂之後。位格之間的共同繼承同時包含了祂們三個位格,不允許這三個位格中的任何一個被認為是先於或後於另兩個位格。

在這一祈禱的一開始,我們敬禮同一性體且又超越性體的聖三為我們存在的創造因。其次,我們受教要宣揚我們成為天主義子的恩寵,因為我們堪當因著恩寵而稱呼按本性是我們的創造者的那一位為我們的父。因此,我們敬禮因著恩寵而生了我們的這一位的頭銜,努力在我們的生活中印上我們創造者的品質,在地上聖化祂的名,肖似祂,因祂是我們的父,藉我們的行動顯示我們是祂的子女,藉我們所想所做的一切,光榮使我們為義子者,祂按本性是父的子。

當我們抑制了對物質事物的慾望,淨化了自己的墮落情慾時,我們就會尊因恩寵而是我們天父者的名字為聖,或聖化它。因為聖化確實就是抑制並終止感官慾望。當我們做到了這一點時,就能緩解我們激情力量的粗野騷動,因為引起並說服它為自己的快樂而戰的慾望現在已經被聖潔所平息。因為忿怒在本質上是慾望的主角,當它看到慾望已被致死之時,就會自動停止。

因此,在除去了忿怒和慾望之後,我們接下來應該用「願祢的國來臨」(瑪6:10)──亦即「願聖神來臨」──來祈求天主父的國度的統治;因為在拋開這些東西之後,我們現在因聖神,藉著所教導與實踐的溫良,成為了天主的聖殿。聖經說:「我要依靠誰呢?只靠那謙卑溫柔、因我的話而戰慄的人。」(參閱依66:2,七十賢士譯本)。由此可以看出,天主父的國度屬於謙卑溫良的人。因為「溫良的人是有福的,因為他們要承受土地。」(瑪5:5)天主給愛祂的人所應許的產業,並不是這個按本性在宇宙中佔中間位置的物質的大地,至少,如果祂說的是真的,祂說:「因為復活的時候,也不娶也不嫁,好像在天上的天使一樣。」(瑪22:30)「你們來吧!承受自創世以來,給你們預備了的國度吧!」(瑪25:34)在另一處,又再次對其他以善意努力的人說:「進入你主人的福樂吧!」(瑪25:21)。在主之後,聖保祿也說:「在號聲響時,那些死於基督內的人先要復活,然後我們這些活著還存留的人,同時與他們一起要被提到雲彩上,到空中迎接主:這樣,我們就時常同主在一起。」(參閱得前4:16-17)。

既然這些東西已經應許給那些愛主的人,有哪個在理智的驅使下、想為之服務的人,僅從字面上閱讀了經文就說,天堂、從創世之初就預備了的國度,奧秘隱藏著的主的福樂,以及聖人所享有的與主永遠的同居,都等同於大地呢?我認為,在這段經文中(瑪5:5),「地」這個詞表示內在穩定的決心和力量,不可動搖地扎根於善,為溫良的人所擁有。這種穩定的狀態永遠與主同在,包含永恆的喜樂,使溫良的人能夠達致從起初就預備了的國度,並在天上擁有自己的地位和尊嚴。它還允許溫良的人繼承聖德的原則,就好像聖德是在宇宙中佔中間位置的大地。因為溫良的人在榮譽和恥辱之間佔據著中間位置,並保持無慾,既不因前者而膨脹,也不因後者而沮喪。因為理智按其本性高於讚美和指責;因此,當它拋棄了感官慾望時,就不再被這樣或那樣的慾望所困擾,因為它把靈魂的全部力量都固定在神聖而又不可動搖的自由中。主想把這種自由賦予祂的門徒,說:「你們背起我的軛,跟我學吧!因為我是良善心謙的:這樣你們必要找到你們靈魂的安息。」(瑪11:29)。祂稱天主國度的統治為「安息」,因為它賦予堪當它的人一種不受任何奴役的主權。

如果純潔國度堅不可摧的力量被賜予謙卑溫良之人,那麼,有誰會如此不愛慕、渴望神聖的祝福,以致他並不渴望獲得最大程度的謙卑和溫良,好能盡可能地帶上神聖國度的印記,並藉著恩寵在自己身上帶有基督準確的屬靈模樣呢?基督按本性是真正的偉大君王。聖保祿說,在這一模樣中,「不分男人或女人」(迦3:28),亦即,沒有忿怒,沒有慾望。其中,前者(忿怒)暴虐地敗壞了判斷力,使心靈背叛了自然法則;後者(慾望)則蔑視唯一的無慾原因和本性(惟有它才是真正值得渴望的),使人偏向低劣的事物,偏向肉體而非精神,更喜悅可見的事物,而非可理解之現實的輝煌和榮耀。它以這種方式,使理智受感官愉悅所具之舒適的誘惑,不能屬神地感知適於理智的屬靈現實。

我們的目的是使理智獨立,藉著德行剝奪理智對肉體的關愛;因為即使人達致全然無慾的狀態,這種關愛仍是出於本性的。完全戰勝本性的精神,必須說服理智放下道德哲學,以便通過直接而又專注的默觀,與超越本質的聖言共融,儘管道德哲學有助於理智把自己從與時間變化相關的事物中割離出來,並超越它們。因為當理智擺脫了對感官對象的依戀,就不應該再背負道德執著的重擔,如同穿著粗毛衣一樣。

厄里亞藉他的行動以典型的方式清楚地揭示了這一奧秘(參閱王下2:11-14)。因為當他被接升天的時候,他把外衣給了厄里叟,這外衣代表構成行為的主要榮耀的肉體苦行。他這樣做是為了讓厄里叟在與敵對勢力的戰鬥中得到聖神的支持,戰勝約旦河所代表的本性的變化和不穩定;換句話說,他不會陷於渴求物質的泥淖中,因而不能進入聖地。同時,厄里亞本人自由地走向天主,不受任何受造物的阻礙。他的渴望是單純的,他的意願也不複雜,他與本性單純者(天主)同居,由相互依存的基本德行帶到天主臺前,這些德行在靈裡就像火馬一樣,彼此套在一起。

厄里亞知道,在基督的門徒身上,絕不能有任何不平衡的性情,因為這種多樣性是缺乏內在合一的證明。因此,貪慾會在心臟周圍產生血液的擴散,當激情的能力被喚醒時會使血液沸騰。已經在基督內生活、行動和存在的人(參閱宗17:28)已經在自己身上消除了不平衡、不統一之事物的產物:正如我所說的,在他的身體裡不會有這種情慾的對立傾向,就像男和女彼此相對那樣。這樣,理智就不會被情慾所奴役,也不會受制於它們的變化無常。理智按其本性被賦予了天主肖像的神聖性,它促使靈魂通過自己的自由選擇,使自己與天主的模樣相一致,這樣,靈魂就能有份於以一種實質性的方式存在於天主、萬有之父內的偉大國度,成為聖神光輝的居所,按其所能地領受了──如果可以這樣表述的話──天主性知識的全部權威。在這種權威盛行的地方,低級的事物就會自動終止,只有高級的事物才會產生;因為藉著召叫它的恩寵而與天主相似的靈魂,會將所賜予它的祝福的實質保持在其自身之內,不受侵犯。在這樣的靈魂中,基督總是希望以一種神秘的方式誕生,在那些獲得救恩的人身上降生,使生下祂的靈魂成為童貞的母親;因為,簡而言之,這樣的靈魂並不受制於像男女那樣的分類,因為這種分類代表著一種受制於繁衍後代和敗壞的本性。

當聽到我談到「繁衍後代」所固有的「敗壞」時,請不要感到震驚。因為當一個人公正而冷靜地審視了存在與消亡的事物的本質之後,就會清楚地看到,繁衍後代始於敗壞,也終於敗壞。正如我所說的,基督以及相似基督的生活和理解方式,是沒有以這樣的繁衍後代為特徵的情慾的。至少,如果聖保羅說在基督耶穌內「不分男人或女人」(迦3:28)時所言屬實的話,就是這種情形。因為在基督和相似基督的生活方式中,只有充滿屬神知識的神性認識,以及只選擇德行的單一意志和目的。

此外,在基督內,沒有希臘人,也沒有猶太人(參閱迦3:28)。這意為對天主的不同看法,或者說是相反的看法。希臘人斷言有許多支配原則,將唯一的基本原則分為對立的德能與力量,設計出一種多神崇拜,由於崇拜對象眾多而充滿矛盾,由於崇拜方式眾多而荒謬可笑。猶太人斷言只有一個基本原則,這原則雖是唯一的,但卻是狹隘、不完美、幾乎不存在的,因為它缺乏內在固有的意識和生命;因此,他陷入了一種與希臘人由於相反的原因(即不真天主)所陷入的同樣糟糕的邪惡之中。因為他把基本原則局限於一個單一的位格,一個沒有聖言和聖神而存在的位格,或者僅僅擁有作為特質的聖言和聖神;因為他沒有意識到,如果沒有了這另外兩個位格,這將是一個怎樣的天主,或者說,如果就像受造的有理智的存在那樣,把這兩個位格只是藉著分享而偶然地賦予他們天主性,祂又怎麼可能是天主。因此,希臘人和猶太人在基督內根本一無所有。在祂內,只有真宗教的原則和神秘神學的堅定法則,既拒絕擴張天主性(就像希臘多神論那樣),也拒絕收縮天主性(就像猶太一神論那樣)。這樣,天主性就不會像希臘人那樣,因為自然的多元性而充滿內在矛盾;也不會像猶太人那樣,因為是單一的位格,失去了聖言和聖神,或者只擁有聖言和聖神作為神性特質,其本身並不是理智、聖言和聖神,而被視為有情慾的。

我們因信仰、藉著恩寵而成為天主的義子,因而認識了真理。神秘神學教導我們認識天主性的獨一本性和大能,也就是說,在父、及子、及聖神內受默觀的獨一天主。它教導我們認識天主是獨一的、無始的、自我存在的理智,是獨一的、自我存在的、無始的聖言的生者,是作為獨一的、永恆生命的、自我存在的聖神的源頭:一體中的三位,三位中的一體。天主性不是在另一物中的一物:三位並不在一體之中,就像特性在實體之中那樣,反之亦然,因為天主是沒有貭量的。天主性不是一物,也不是另一物:一體不同於三位並不是因性質不同;兩者的性質都是單一的。在天主性中,一物也不依賴於或先於另一物:三位之於一體,或一體之於三位,並不因力量的低劣而有所區別;一體之於三位,也不因以純粹概念的方式從其所處的特殊性中抽象出來的共同而普遍的東西而有所區別:它是一種實體上自我存在的本質和一種真正自我鞏固的力量。在天主性中,一物也不是藉由另一物而產生的:在天主性中不存在因果之類的中介關係,因為天主性與自身完全一致,沒有任何關係。在天主性中,一物也不是源於另一物的:三位並非源於一體,因為一體是不生成且自我彰顯的。相反,一體與三位都被確定並認識為真正的同一,前者表明本質的原則,後者表明存在的方式。整體是單一的一體,不因位格而分裂;整體也是單一的三位,位格不因一體而混淆。因此,不會因一體的分裂而產生多神論,也不會因位格的混淆而導致不信真天主。

當基督教教義避免了這些錯誤時,它就會獲得真正的輝煌。我所說的基督教教義是指基督的教導,即新的真理宣告,在這宣告中,沒有男女的分別,亦即在受制於出生與腐朽之時人性的徵兆和情慾;沒有希臘人與猶太人之分,亦即對天主性的相反看法;沒有未受割損與受割損的分別(參哥3:11),亦即與這些看法相適應的不同崇拜,前者因情慾而將自然神化,以受造物反對造物主,後者因濫用法律的象徵而詆毀可見的受造之物,誹謗造物主是惡的根源。兩者都同樣是對天主的侮辱,同樣會導致惡。在基督教教義中,沒有野蠻人或叔提亞人的分別,亦即,故意分裂人類的單一本性,使他們受制於相互殘殺的非自然法則;也沒有奴隸或自由人的分別,即偶然割裂同一本性,導致一個人輕視另一個人,儘管兩者在本質上具有同等尊嚴,並鼓勵人們專橫地支配他人,從而侵犯在人身上的天主肖像。但基督「是一切並在一切內」(哥3:11),在靈裡,祂以超越自然和法律的方式塑造了無始的國度。

正如我們所表明的,這國度的特徵是謙卑和溫良的心。正是這兩種品質的結合,構成了按基督所造之人的成全。因為每一個謙卑的人總是溫良的,每一個溫柔的人總是謙卑的。當一個人知道他的存在是借給他的時候,他就是謙卑的。當一個人意識到如何以符合本性的方式使用賦予他的力量,並將這些力量的活動完全從感官中抽離出來,讓它們為智慧服務以產生德行時,他就是溫良的。這樣,他的理智就會不斷接近天主,而在感官方面,他絲毫不會受到任何折磨肉體的事物的干擾,他的靈魂也不會留下任何痛苦的痕跡,從而破壞他喜樂的狀態。因為他不會把感官上的痛苦視為快樂的缺失:他只知道一種快樂,那就是靈魂與聖言的結合。被剝奪這種結合是無盡的痛苦,這種痛苦從本質上一直延續到永遠。因此,當他離開肉體以及與肉體相關的一切時,他就會受到推動與天主結合;因為即使他是整個世界的主宰,他仍然只會認為只有一個真正的災難:即無法藉著恩寵獲得他所期望的神化。

因此,讓我們「潔淨自己,除去肉體和心靈上的一切玷污」(格後7:1),這樣,當我們熄滅了肆意放縱的感官慾望後,我們就能尊天主的名為聖。讓我們以我們的理智牢牢將因感官享樂而瘋狂錯亂的憤怒束縛起來,這樣我們就能獲得天主父的國度,這國度是藉著溫良而臨於我們的。

講完了所有這些,我們就可以繼續講解這一禱文的下一句:「願你的旨意承行於地,如於天。」(瑪6:10)只用屬靈的能力奧秘地敬拜天主,使其遠離感官的慾望和憤怒的人,會在地上實現天主的旨意,就像諸品天使在天上實現天主的旨意一樣。他在凡事上都成了天使的共同崇拜者和同胞,就如聖保祿所說:「我們的家鄉原是在天上」(斐3:20)。在天使中間,慾望不會藉著感官的愉悅削弱理智的強度,憤怒也不會使他們對自己的同類肆意咆哮、暴跳如雷:只有理性自然而然地引導理性的生命走向理性之源──聖言本身。天主只以此為喜悅,這也是祂對我們這些祂的僕人的要求。祂對達味說:「我在天上還有什麼,除祢以外,我在地上還渴求什麼?」(詠73:25,七十賢士譯本)在天上,除了屬靈的敬拜,諸聖天使不會向天主獻上任何東西;當天主教導我們在祈禱時說「願你的旨意承行於地,如於天」(瑪6:10)時,天主也是這樣要求我們的。

那麼,就讓我們的理性去尋找天主吧,讓我們的慾望在對天主的渴望中被喚醒,讓我們激情的力量奮力守護我們對天主的依戀。或者,更確切地說,讓我們的整個理智都指向天主,讓我們激情的力量像神經一樣綳緊,讓我們最強烈的慾望燃起對天主的渴望。因為如果我們以這種方式仿效天上的天使,我們就會發現自己總是在敬拜天主,在地上的行為就像天使在天上的行為一樣。因為,就像眾天使那樣,我們的理智絲毫不會被天主之外的任何東西所吸引。

如果我們按照我們所承諾的方式生活,我們就會獲得作為滋養我們的靈魂和維持我們藉以獲得祝福之美好狀態的賜予生命的日用食糧,也就是祂自己;因為主說:「我就是由天降下,並賜給世界生命的食糧。」(參閱若6:33-35)。對於我們這些因德行和智慧而得到滋養的人來說,聖言將按照我們的能力,成為我們的一切;當我們還活在這個世代的時候,聖言就按照祂自己的判斷,以不同的方式體現在每一個領受了救恩的人身上。這在這一禱文中所說的「我們的日用糧,求祢今天賜給我們」(瑪6:11)這句話中表明了出來。

我認為「今天」指的是現今這個時代。在更清楚地理解了這一禱文的上下文之後,就好像我們應該說:「我們既然在這必死的今生,求祢今天賜給我們日用的食糧,這食糧是祢最初為人性預備的,好使它成為不朽的(參閱創1:9);因為這樣,生命和知識的食糧就能戰勝因罪而來的死亡。由於原祖違背了天主的誡命,無法吃這食糧(參閱創3:19)。事實上,如果他飽饗了這神聖的食物,就不會因罪而受制於死亡。

然而,祈求領受這一日用食糧的人,並不會自動領受它的全部,因為它就在其自身內:他按照自己的接受能力領受這食糧。因為生命之糧在祂的愛中將自己賜給所有祈求的人,但祂並非以同樣的方式賜予所有人。祂會慷慨地賜予那些做了大事的人,而對於那些成就較小的人,祂則較少地賜予他們。因此,祂按每個人理智的接受能力賜予他們。

救主親自引導我這樣註釋我們正在思考的這句話,因為祂明確命令門徒不要過份關心合理的食物,他說:「不要為你們的生命憂慮吃什麼,或喝什麼;也不要為你們的身體憂慮穿什麼。這一切都是外邦人所尋求的;你們先該尋求天主的國和它的義德,這一切自會加給你們。」(瑪6:25, 32, 33)。那麼,祂怎麼會教導我們為祂命令我們不要尋求的東西祈禱呢?顯然,祂並沒有命令我們做任何類似的事情:我們應該在祈禱中只求吩咐我們去求的東西。如果救主命令我們只尋求天主的國和義德,那麼祂肯定希望那些渴望得到屬神恩賜的人在祈禱中祈求這個國度,這樣,通過說明哪些祈求會得到祂恩寵的祝福,祂將祈求者的意圖與賜予恩寵者的意願結合在一起。

然而,如果我們也把這句話理解為我們應該為維持我們現在生活的日用食糧而祈禱,那麼我們就要小心,不要越過祈禱的界限,妄想我們會活很多年,而忘記了我們是凡人,我們的生命轉瞬即逝;我們擺脫了憂慮,一次只祈求足夠一日之用的食糧,由此表明,作為基督教哲學家,我們把生命當作死亡的預演,在我們的目標中預見自然,甚至在死亡來臨之前,就切斷靈魂對肉體事物的憂慮。這樣,靈魂就不會把它本性的欲望轉移到物質事物上,依附於可朽壞的事物,也就不會學會貪婪,從而失去對屬神祝福的豐盛擁有。

因此,讓我們竭盡全力避免貪愛物質和對物質的依戀,就像滌除我們屬靈之眼上的灰塵一樣;讓我們僅僅滿足於維持我們現在的生活,而非縱容它。讓我們這樣祈求天主,就如我們所受的教導那樣,使我們的靈魂不受奴役,絕對不受任何為肉體而喜愛的可見之物的支配。讓我們表明,我們是為了生活而吃,而不是為了吃而生活。前者是理性的標記,後者則是缺乏理性的證明。讓我們嚴格遵守祈禱的方式,從而藉著我們的行動表明,我們堅定地持守只活在聖神內的生活,我們以我們現在的生活來獲得這一屬靈的生活。也就是說,我們只有在不拒絕以食糧維持我們的肉體、並儘可能使其保持自然健康狀態的情況下才使用它,我們的目的不僅僅是生活,而是為天主而生活。因為我們使因德行而變得理性的肉體成為靈魂的使者,而靈魂一旦被建立在善內,就會成為天主的使者;在本性的層面上,我們對這一食糧的祈求僅限於一天,而不敢因為給予我們這禱文的主而將我們對這食糧的祈求擴大到第二天。當我們這樣使自己符合這一禱文的意義時,我們就可以純潔地進行下一個祈求:「寬免我們的罪債,猶如我們寬免虧負我們的人。」(瑪6:12)

按照對這一禱文的前一部分提出的第一種解釋,「今天」一詞象徵著現今的時代;而在這個時代為不會朽壞的智慧的食糧(我們因最初的過犯而與之隔絕)而祈禱的人,只為一件事而快樂,即獲得屬神的祝福。就本質而言,這些祝福是天主賜予的,但保障這些祝福的是接受者的自由意志。同樣,這樣的人只知道一種痛苦,即無法獲得這些祝福。導致這種失敗的是魔鬼,但使這種失敗成為現實的卻是人自己,因為他對天主的意志薄弱,因為他沒有牢牢把握住他所祈求的寶貴恩賜。但是,如果一個人絲毫不關心可見世界中的任何事物,因此也就不會被任何肉體上的痛苦所征服,那麼這樣的人就會真正地、無情慾地寬恕那些冒犯他的人,因為沒有人能奪走他所嚮往的美善,而這種美善在本質上是堅不可摧的。

如果可以這樣說的話,這種人就是天主的德行典範;因為他說:「寬免我們的罪債,猶如我們寬免虧負我們的人」,就是在勸說無法模仿的天主,讓天主來模仿他;他乞求天主對待他就像他對待他的近人一樣。因為他希望得到天主的寬恕,就像他自己寬恕了那些得罪他的人一樣;因此,就像天主無慾地寬恕祂的受造物一樣,這樣的人自己也必須無慾地面對發生在他身上的事情,寬恕那些冒犯他的人。他决不能讓那些令他痛苦的記憶在他的理智中留下烙印,以免他將自己與其他人割裂開來,從而內在地割裂人性,儘管他自己也是一個人。當人的意志以這種方式與本性的原則結合時,天主和人性就自然而然地和解了;但是,如果沒有這種結合,我們的人性在意志上仍然是自我分裂的,無法領受天主自身的恩賜。

這就是為什麼天主希望我們首先彼此修和的原因。祂自己並不需要向我們學習如何與罪人修和,如何免除眾多凶殘罪行的刑罰;但祂希望淨化我們的情慾,並向我們表明,被寬恕者獲賜恩寵的程度與他們內在的狀態相符。很顯然,當人的意志與本性的原則結合在一起時,他就不會處於悖逆天主的狀態。由於本性的原則是本性與屬神的法律,其中沒有任何相反聖言之處,當人的意志按照這一原則運作時,它在所有事情上都與天主一致。這樣的意志狀態是一種內在的狀態,其積極特徵是那本性為善、因而導致德行的那一位的恩寵。

這就是祈求靈智食糧的人的內心狀態。在他之後,人受本性所限,尋求普通的食糧,但只求够一天吃的食糧。當他寬免欠他債務者的債務後,他將達到與前者相同的內心狀態,因為他知道他按本性是凡人。此外,他接受未來的不確定性,每天等待本性所提供的東西,這就是他對本性的期待,他選擇死於世界,遵守經上所說的:「為了你,我們整日被置於死地,人將我們視作待宰的群羊。」(詠44:22;羅8:36)他與所有的人和平相處,為了在他離開此個世代進入永生時,能够擺脫這個世代的一切墮落,由宇宙的審判者和救主那裡得到對他今生所作所為的公正償報。因此,這兩種人都需要對冒犯他們的人表現出純潔的性情。這在一般情況下是正確的;但它特別適用於這一禱文的結束語:「不要讓我們陷入誘惑,但救我們免於凶惡。」(瑪6:13)

聖經在這些話中啓示我們,人若沒有完全寬恕跌倒的人,沒有把自己的心帶到天主臺前,擺脫怨恨,用與近人和好的光照亮自己,他將無法獲得他所祈求祝福的恩寵。的確,他將被公正地交給誘惑和凶惡,這樣,在他收回對他人的論斷之後,學會潔淨自己的罪。聖經在這裡所說的誘惑指的是罪的法律,第一個人在受造時就擺脫了罪的法律。「凶惡」指的是魔鬼,他將罪的法律與人的本性混合在一起,誘騙人將靈魂的慾望從允許的事物轉移到被禁止的事物上,轉而違背天主的誡命。這樣做的結果就是喪失了恩寵所賜予的不朽。

另外,聖經所說的誘惑指的是靈魂對肉體情慾的喜愛;而「凶惡」指的是滿足這種情慾偏好的實際方式。如果一個人沒有寛免欠他債的人的債務,公正的審判者就不會把他從這兩者中解救出來。只要他只是以言語祈求得到拯救,天主就允許他被罪的法律所玷污;只要他的意志頑固不化,天主就拋棄他,讓他受邪惡的支配;因為他選擇了可恥的情慾(參閱羅1:26),魔鬼是播種情慾者,他並沒有選擇本性,天主是本性的創造者。天主讓他自由地傾向於肉體的情慾,如果他願意的話,並實際滿足這種傾向。他把非實質的情慾看得比本性更重要,在對這些情慾的關注中,他變得對本性的原則一無所知。如果他遵循了這一原則,就會知道什麼是本性的法律,什麼是情慾的暴虐──這種暴虐不是本性造成的,而是由有意的選擇造成的。這樣,他就會接受藉由本性的活動維持的本性的法律;他就會把情慾的暴虐完全從他的意志中驅逐出去。他將以自己的理性服從本性,因為本性本身是純潔的,沒有玷污,沒有瑕疵,沒有仇恨和疏遠,他將使自己的意志再次成為本性的伴侶,完全摒棄一切不是由本性原則所賦予的東西。這樣,他就能根除對按本性與他相近的事物的一切仇恨和疏遠,這樣,當他誦唸這一禱文時,天主就會俯聽他的祈禱,並賜予他雙重的而非單一的恩寵:寬恕他已犯的罪,保護並解救他免於將來要犯的罪。因為他不會因為一個簡單的原因──即他願意寬免近人的債──而陷入誘惑和邪惡的權勢之中。

因此──回過頭來簡短評論一下前面所說的──如果我們真的希望脫離凶惡,不陷入誘惑,我們就應該信靠天主,寛免欠我們債的人的債務。聖經上說:「你們若不寬免別人的,你們的父也必不寬免你們的過犯。」(瑪6:15)。我們要這樣做,不僅是為使我們所犯的罪得到寬恕,也是為了戰勝罪的法律──因為這樣我們就不會被允許經受罪的誘惑──並踐踏這一法律的始作俑者,也就是那邪惡的蛇,我們懇求天主拯救我們免於它。因為戰勝了世界的基督(參閱若16:33)是我們的領袖。祂用誡命的法律武裝我們,使我們摒棄情慾,祂使我們在純潔的愛和本性之中與祂合而為一。作為生命、智慧、屬靈知識和義德的食糧,祂喚起了我們對祂自己永不滿足的欲望。如果我們承行祂的父的旨意,祂就會使我們成為與天使共同崇拜者,當我們在行為上模仿他們時,我們就會與屬天的狀態相符。然後,祂帶領我們在屬神真理的巔峰更上一層,直達眾光之父,並通過在聖神內分享恩寵,而使我們有份於天主性(參閱伯後1:4)。由於這種分享恩寵,我們被稱為天主的兒女,洗淨了一切污穢,以一種超越限制的方式,全都環繞著祂,祂是這恩寵的創始者,按本性,祂是父的兒子。我們從祂、藉著祂、在祂內,擁有並將永遠擁有我們的存在、我們的行動和我們的生命(參閱宗17:28)。

當我們祈禱時,我們的目標是這神化的奧秘,它向我們展示了我們曾經的樣子,以及獨生聖子藉著肉身的自我空虛使我們現在所成的樣子;也就是說,它向我們展示了我們被罪的重擔拖入的深淵,以及我們被祂的憐憫之手提升到的高度。這樣,我們就會更加愛以這樣的智慧為我們預備了這一救恩的主。藉著我們的行動來實現這一禱文,我們將藉著恩寵,明白地宣告天主是我們真正的父。我們要表明,那一直專橫地企圖通過可恥的情慾控制我們本性的魔鬼,並不是我們的生命之父,我們並不是在不知不覺中以生換死。因為天主和魔鬼都會自然而然地將自己的特質傳遞給接近他們的人:天主將永生賜予愛祂的人,而魔鬼則藉著我們的意志所順服的誘惑,使他的追隨者死亡。

因為按照聖經,誘惑有兩種,一種是愉悅的,另一種是痛苦的。一種是有意選擇的結果,另一種是不期而至的。第一種誘惑會產生罪惡。主的教導命我們祈求不要陷於這種誘惑,因為祂說:「不要讓我們陷入誘惑。」(瑪6:13)「醒寤祈禱吧!免陷於誘惑。」(瑪26:41)另一種誘惑是對罪的懲罰,以不期而至的苦難來懲罰貪愛罪惡的人。對於經受這種誘惑(以試煉的形式出現)的人,尤其是沒有被邪惡所吸引的人,可以引用雅各伯宗徒所說的話:「我的弟兄們,幾時你們落在各種試探裡,要認為是大喜樂,因為你們的信德受過考驗,才能生出堅忍。堅忍生出勇氣,這樣生出的勇氣帶來成就。」(參閱雅1:2-4;羅5:4)那惡者藉著我們自願順服的誘惑,也藉著不期而至的試煉來施展他的惡意。就前者而言,他以肉體的享樂在靈魂內播種,以這種方式刺激靈魂,設法轉移靈魂對神聖之愛的渴望。就試煉而言,他希望通過痛苦摧毀本性,狡猾地試圖迫使因痛苦而疲憊不堪的靈魂誹謗、辱罵造物主。

但是,我們知道那惡者的詭計,所以我們要祈求由我們的意志所順服的誘惑中解脫出來,這樣我們就不會不願得到天主的愛;我們要勇敢地忍受那些不期而至的考驗,因為它們得到了天主的同意而臨於我們身上,我們忍受它們,就表明我們沒有把本性置於本性的創造者之前。願我們所有呼求主耶穌基督之名的人,都能有份於我們的主基督所蘊藏的、已經向我們顯明的祝福,由此脫離那惡者現在的快樂與將來的苦難,唯有基督與父及聖神,同受萬物的讚美。阿們。

 

返回「《慕善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