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教教父對《創世紀》的註釋(二九)

第三章 創世六日(逐日詳解)(續)

(創1:1-25,2:1-3)

 

五、第五天(創1:20-23)(續)

 

  聖巴西略教導,《創世紀》裡所說的生物「種類」(當然除去那些已滅絕的【註釋五三】)仍要保持它們的自然本性,直到時間的終結:

沒有什麼比這更真實的了,每一植物若是有種子,或是在它內存在著某種生殖的能力。這說明了「各隨其類」。蘆葦的嫩芽並不會生出橄欖樹,但由蘆葦卻會生出另一蘆葦;由種子生出與所撒播的種子同類的植物。因此,由大地所生出的第一代植物一直保持到如今,因為物種因著不斷的繁殖而持續存在。【註釋五四】

  他又進一步說:

存在的事物因天主的一命而開始運動,因著創造,它們的性質便不再改變,經由生滅,外觀相似,由此保持物種的延續,直到它達致滅絕。馬生馬,獅生獅,鷹生鷹,每一動物都藉著不間斷的傳種接代而得以持續的保存,直到宇宙的終結。無論時間多長,都不會導致動物的特性受到敗壞或被消除【註釋五五】,相反,就如同剛被造時一樣,大自然隨著時間而前進,永遠常新。【註釋五六】

  同樣,聖盎博羅削教導:

大自然在松球裡表達了其自身的圖像;它保存其由天主的屬天命令所領受的特性,在年復一年的繁殖過程中不斷複製這些特性,直到時間達致圓滿。【註釋五七】

  同一位教父甚至更明確地說:

在世界的構造之中,天主聖言滲透於每一受造物內。因此,正如天主所命令的,各種生物都立時從地裡產生。它們全都服從既定的定律,依照各自的種類,一代一代的繁衍生息。獅子生獅子,老虎生老虎,牛生牛,天鵝生天鵝,老鷹生老鷹。一次所命的在大自然中成了永遠的習慣。此後,大地就不停地忠心耿耿,殷勤事奉。生物的原始種類在未來的世代裡通過各隨其類的繁衍,代代延續。【註釋五八】


註 釋

【註釋五三】《創世紀》中所提及的許多原始的生物「種類」的滅絕是始於人的墮落的「敗壞的控制」(羅8:21)的結果之一。但是,在某種意義上,這些「種類」的滅絕並非絕對的。正教司祭季莫費•阿爾費若夫以神學的方式看待這一問題,他這樣寫道:「在如今的狀況下,我們看到個體的死亡與物種的滅絕。有關絕大多數生物的信息早已喪失了,不能具體化了,失去了它的物質承載者,它們已回歸其根源,回歸其永恆的狀態了。這些受造物只存在於它們的理念中,這理念在時間之前就永恆存在於天主之內。雖然,對於我們而言,只是由被挖掘出來的骨骸與痕跡而部份認識這些受造物的某些特點。」(阿爾費若夫,《兩種宇宙進化論》(俄文版),第72頁)(有關先存於天主之內的受造物「理念」,請參閱後文。)

【註釋五四】大聖巴西略,《創世六日》,5.2。

【註釋五五】在此聖巴西略不一定是在說沒有任何受造物的「物種」曾滅絕。根據聖巴西略更廣泛的討論的上下文,我們可以理解這一敘述的意思只是無論過去多少時間,每一動物的物種都保持其「特性」(τὰ ἰδιώματα):馬總是生馬,等等。

【註釋五六】大聖巴西略,《創世六日》,9.2。

【註釋五七】聖盎博羅削,《創世六日》,3.16。

【註釋五八】聖盎博羅削,《創世六日》,6.3。同樣,論到每一受造物的種類如何保持其自身的本質,特別是非理性的受造物不能改變為有理性的人,大聖亞大納削也寫道:「『自從天主創世以來,祂那看不見的美善,即祂永遠的大能和祂為神的本性,都可憑祂所造的萬物,辨認洞察出來。』(羅1:20)光不同於夜,太陽不同於月亮;非理性的不同於理性的人;普眾天使不同於上座天使,上座天使不同於宰制天使,他們全都是受造物,但每一事物都是按它在其自身的本質之內的存在種類而產生後代,就如它自己也是這樣受造一樣。」(《駁斥亞略派人士的四篇演講》,2.19)

  現代的神聖教父喀琅斯塔德的聖若望(+1908年)論到動物與人時,也重複了同樣的教父教導:「造物主在起初只是造成了魚和飛鳥,它們的種類的開始,在祂的保護下,將它們的繁衍交給它們自己,就如人類的繁衍一樣。甚至直到如今,各種魚與飛鳥無限地繁衍了它們自己,確切地保存了它們自己物種的外表、性情與習性,絲毫也不與其它物種有任何混淆。每一種魚與飛鳥,每一種爬蟲,即便是如今也是一樣,就如它們在幾千年前那樣,有著它們在起初由造物主那裡所領受的同樣特性。」(《論創世六日的講話》,見俄文版《喀琅斯塔得的聖若望全集》,第一卷,第79頁。)(應注意的是,喀琅斯塔得的聖若望在這裡不但駁斥了進化論,還駁斥了進化論的必然結果——地球史有「上百萬年」,儘管事實上,這兩種觀念已在他生活的時代獲得了人們廣泛的接受。在另一處,聖若望也明確拒斥了進化論;參閱英文版《〈創世紀〉——創造與初人》(第二版),第794-795頁。)

 

返回「正教教父對《創世紀》的註釋總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