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可敬的教父,宣信者聖瑪克西穆


瞻禮日期:

主顯月二十一日
安息月十三日(聖人安息日)

聖瑪克西穆於580年出生在君士坦丁堡的一個大家族裡。他天姿聰慧,對於高等的哲學思辨有著非同尋常的能力。他以優異的成績完成學業後,開始了從政生涯。610年,希拉克略登上皇位,任命他為自己的書記長;但是,尊榮、權力與財富都不能平息瑪克西穆內心隱秘的渴望,他從小就希望度真正的哲學生活。僅僅只過了三年,他就辭去了官職,在克里索波利斯(今於斯屈達爾)的天主之母修道院出家做了修士。為了做好準,好能進行屬靈的爭戰,他努力默想聖經,學習諸聖教父的著作,不斷攀登導向真福的無慾狀態的德行階梯。他藉著有規律的修行,克勝了肉慾的衝動,藉著溫良之德克勝了忿怒的衝動。由於他使自己擺脫了情慾的暴虐,藉著祈禱滋養自己的理智,使之提升至默觀的高峰。他默默地生活在自己的小室裡,專注於自己內心的深淵,他在自身內默想我們得救的奧秘──藉著天主聖言,受到祂對人類的無限大愛的推動,祂屈尊降卑,使自己我們的人性結合,我們的人性與天主分離,因著自私之愛而與自己紛爭;因此,祂恢復了我們本性的合一,在人中間帶來了兄弟之愛與和諧的統治,給我們敞開了與天主合而為一的道路,因為「天主是愛」(若一4:16)。

他就這樣在靜修之中生活了十二年,與他的弟子阿納斯塔西一起定居在基齊庫斯的聖格奧爾基修道院裡。他最早的著作──有關與情慾奮鬥、祈禱、聖愛與無慾的論著,就是在那裡寫成的。但是,由於君士坦丁堡面臨阿瓦爾人與波斯人的雙重攻擊(626年)──惟獨靠著天主之母的奇跡助祐,才將他們擊退──修士們被迫分散到各地。聖瑪克西穆雲遊生活。從那時起,他就開始以自己的生活與著作,在波斯人入侵的浩劫中,在帝國正處於風雨飄搖之際,為天主的仁愛做見證。當在克里特居留之時,他開始面對一性論的神學家,為正教信仰而奮鬥。之後,他在塞浦路斯住了一段時間,632年,他來到迦太基。他在那裡遇到了聖索弗若尼(福音月十一日)。聖索弗若尼是一位著名的正教神學家,對修道傳統也有深刻的認識,他與其他在耶路撒冷倫陷於波斯人後逃離巴勒斯坦的修士,一起居住在歐克辣塔修道院。瑪克西穆將自己置於聖索弗若尼的屬靈指導之下。

在這些年裡(626-634年),在他為信仰而奮鬥之前,聖瑪克西穆在他闡述正教靈修的哲學與神學基礎時,能夠揭示出神化的深奧道理,在他之前,沒有人這樣做過。聖瑪克西穆在兩部深刻而又難懂的論著──《聖經釋難》與《教父釋疑》──中,他解答了聖經中的疑難章節,以及由阿勒約帕的聖狄約尼削、神學家聖額我略的著作所引起的各種疑問,他還寫了有關神聖禮儀(彌撒)的論著。在這些論著中,聖瑪克西穆對神學作了卓越的綜合。他將人看作由天主安置在世界裡的舉行宇宙禮儀的司祭,人受召將萬物的內在原則聚集在一起,為將它們在愛德的自由交換中,奉獻給天主聖言──邏格斯、他們的原則;這樣,人實現了人為之而受造的計劃──他與天主的合一──由此帶領整個宇宙達致在神人基督內的成全。

自從希拉克略皇帝登基以來,他就努力重整處於風雨飄搖之中的帝國,他著手進行了一系列的行政與軍事改革,為反攻波斯人做準備。為此,他特別想要重建基督教會的合一,以免一性論者逃往波斯與阿拉伯。君士坦丁堡宗主教塞爾吉設計出一種能令一性論滿意而又不須否認加采東大公會議的教義準則。按照這一妥協的一意論學說,基督的人性將是被動的得以保存而中性化了,相對於它的德能被天主聖言的德能所吸收。實際上,這是一種經過偽裝的一性論,在這種學說中,「本性」一詞被「德能」所替代。630年,皇帝任命法希斯的塞若斯為亞歷山大里亞的宗主教,想要讓他與一性論達成合一,因為一性論異端主要盛行於埃及。

633年,合一協議一經簽署,亞歷山大里亞的街頭巷尾就開始談論加采東派人士怎麼被戰勝而接受了一性論的理由了。只有聖索弗若尼起來發聲,捍衛基督的兩性。他前往亞歷山大里亞拜訪塞若斯,塞若斯想要避免發生爭執,就將聖索弗若尼送到在君士坦丁堡的塞爾吉那裡。聖索弗若尼與塞爾吉經過了長時間的討論,卻毫無結果,聖索弗若尼發現自己被禁止進行任何有關本性與德能的進一步討論。於是,他返回了巴勒斯坦,在那裡,民眾都以他為正教信仰的柱石,他被選為耶路撒冷宗主教。聖索弗若尼在當選後頒佈了一道通諭,在這一通諭裡,清楚地說明了基督具有一個位格,兩種本性與兩種德能,每一本性都擁有其相對應的德能。

當時,聖瑪克西穆還在迦太基,他小心翼翼地加入這一教義論爭,支持自己的神師,由於禁止談論基督的兩種德能,他很有技巧地指出:「基督藉著祂的人性成就了屬於祂天主性的事(即祂行的奇跡),藉著祂的天主性成就了屬於祂人性的事(即祂賦予生命的苦難)。」638年,希拉克略皇帝頒佈了《信仰闡釋》諭令,重申了禁止談論基督的兩種德能,要求所有人都承認基督只有一個意志,聖瑪克西穆不得不站出來公開宣認真理。就在這一年,聖索弗若尼去世了,聖瑪克西穆成了公認的最有權威的正統信仰的發言人。就如同大聖亞大納削或大聖巴西略的時代那樣,聖瑪克西穆獨自一人勇敢地站出來宣認並傳播正統的信仰。

在他寫給羅馬教宗、皇帝及在帝國中有影響力的人的許多書信,以及他所寫的卓絕無倫的論著中,聖瑪克西穆指出天主聖言因祂對受造物的無限大愛,完全地取了人性,但卻一點也沒有改變它的自由。作為人,祂沒有在苦難前退縮,而是甘願順服於天主的旨意與計劃,因著順服與聽命,給我們開啟了救恩之道。在基督的位格上,人的自由完美地結合於天主的絕對自由,就這樣,人的自由在其藉著愛而趨向與天主及他人結合的本性活動中得以恢復。聖瑪克西穆能夠闡述那些因著祈禱與默觀的經驗而允許他了解的奧秘,將人神化的學說奠定在基督的降生奧跡之上。在他之前,沒有一位教父曾如此深入考查人的自由,以及在基督與每一位聖人的身上人與天主的結合為一。因著聖瑪克西穆,正教有關基督降生成人的信理獲得了最完全的闡述。在此之後,只有聖若望•達瑪森(降生月四日)才以一種更易於理解的方式講述了這一道理,為將它作為一個不變的傳統傳授給未來的世代。

君士坦丁堡的塞爾吉死於638年,新任宗主教斐若是這一新興異端的積極倡導者。儘管官方施加了壓力,仍有很多基督徒抵制皇帝的諭令,641年,希拉克略皇帝在駕崩前不久,不得不承認他的教會政策失敗了。失寵的斐若逃往非洲,在迦太基面對聖瑪克西穆就基督的位格進行公開辯論(645年)。聖人以不懈的努力闡述了救恩奧跡,成功地使斐若承認自己的謬誤,宗主教同意前往羅馬,為要親自將對一意論的詛咒文(絕罰文)在聖伯多祿與聖保祿的墳墓上。但是,他不久就反悔了,逃往拉文納。教宗德奧多若絕罰了他及繼任的君士坦丁堡宗主教保祿,因為他們堅持異端。

君士坦斯二世皇帝擔心與羅馬的公開決裂會使當時的政治環境更加惡化,當時阿拉伯人已大肆蹂躪了埃及,因此,他頒佈《信仰典範》諭令,對教宗的介入做出回應,在諭令中,嚴禁所有基督徒討論基督的兩性與兩種意志,違者將處以重刑。於是正教徒開始受到騷擾與迫害,特別是聖瑪克西穆的修士與好友。聖人親自前往羅馬覲見教宗瑪爾定一世,教宗堅定不移地捍衛正統信仰,並於649年召集了拉特朗公會議,正式判罰了一意論異端,拒不接受皇帝所頒佈的諭令。這令君士坦斯皇帝大為忿怒,他於653年,派遣一位總督率領軍隊前往羅馬,逮捕了體弱多病的教宗,押送到君士坦丁堡。在那裡,教宗像一個罪犯一樣地被定罪,受到公開的凌辱,之後被流放到赫爾松。655年9月,教宗在極其惡劣的境遇中離世。

在教宗聖瑪爾定被逮捕之前不久,聖瑪克西穆就已和他忠實的弟子阿納斯塔西和教宗代表另一個阿納斯塔西一起被捕了。在上法庭受審前,他被關在監獄裡好幾個月。這位正教的鬥士以政治的罪名受到起訴,他被指控頑固抵制皇帝的權威,贊同阿拉伯人對埃及和非洲的征服,並且以他的學說在教會中製造分裂。聖瑪克西穆全神專注於天主,以對敵人的愛,平靜地回應這一莫須有的指控。他否認自己持有任何自己的學說,他宣稱他準備與所有宗主教區斷絕共融,甚至赴死,也不願背棄信仰,而使自己的良心陷於混亂之中。他被判流放,被押解到色雷斯的彼茲亞,而他的弟子阿納斯塔西被放逐到佩爾貝里斯,另一個阿納斯塔西被放逐至梅塞穆布里亞。

在受審時,聖瑪克西穆聽說新任教宗歐吉尼一世準備妥協,在一份信仰闡述中宣稱在基督有第三種德能。因此,聖人給羅馬寫信,闡述了正統信理,這導致民眾的騷亂,教宗被說服,拒不接受皇帝的諭令。至此,君士坦斯終於明白了,除非說服瑪克西穆,他就不可能得勝正統信仰:因此,他派德奧多若主教與其他兩位廷臣前去遊說聖人。雖然聖瑪克西穆經過了長時間的監禁,在流放途中備受勞苦折磨,他仍沒喪失他的沉著。他輕易地駁斥了他們的論證,再次給他們講述了正統信仰,最後,他含淚呼籲皇帝與宗主教悔改,回歸正統信仰。

之後,聖瑪克西穆被放逐到佩爾貝里斯,他在那裡與阿納斯塔西一起被囚禁了六年,直到662年,兩人被押解回君士坦丁堡,在宗主教與他的主教公會前再次接受審判。他受到訊問:「你屬哪個教會?屬於君士坦丁堡教會嗎?屬於羅馬教會嗎?屬於安提約基雅教會嗎?屬於亞歷山大里亞教會嗎?因為你已看到,所有教會都與我們合一。」聖人回答說:「我屬於大公教會,它正確地宣認了對宇宙的天主的信仰。」面對死亡威脅,他回答說:「但願天主在萬世之前所預定的一切,成就在我身上,以增加祂在萬世之前就一直享有的光榮!」

教會法庭指毀詛咒了他們之後,將聖瑪克西穆和他的同伴交給了總督。總督命人鞭打了他們,下令割去他們的舌頭,砍下他們的右手,因為他們就是利用這些肢體捍衛正統信仰的。他們滿身是血地在君士坦丁堡遊街示眾,之後被放逐至高加索地區,他們在那裡被分開囚禁在拉茲卡的要塞裡。在那裡,聖瑪克西穆於662年8月13日去世,享年八十二歲。他這樣與他所摰愛的天主聖言結合了,他因宣認信仰而效法了基督的苦難,獲得了殉道的榮冠。據說,就在那天夜裡,在他的墳墓上象徵天主聖三的三盞燈自己點燃了。直到今天,聖瑪克西穆被砍下來的那隻右手仍被保存在阿索斯聖山的聖保祿修道院裡,受教友的敬禮。